南方八省三年游擊戰爭

南方八省三年游擊戰爭

南方八省三年游擊戰爭是指1934年秋至1937年冬,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堅持在中國南方八省15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同持續清剿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游擊戰爭。 1934年8月至11月,在陳毅與項英的領導下,紅6軍團(總指揮蕭克、政委王震)、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紅軍第25軍(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先後撤離湘贛蘇區、中央蘇區和鄂豫皖蘇區後,留在長江南北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廣東八省的部分紅軍和游擊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基本介紹

  • 名稱:南方八省三年游擊戰爭
  • 地點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廣東八省
  • 時間:1934年秋-1937年冬
  • 參戰方:中國工農紅軍,國民黨軍隊
  • 結果:中國工農紅軍勝利結束
  • 參戰方兵力:中國工農紅軍 1.6萬餘人
名詞解釋,中央紅軍,

名詞解釋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是指1934年秋至1937年冬,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堅持在中國南方八省15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同持續清剿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游擊戰爭。
1934年8月至11月,紅6軍團(總指揮蕭克、政委王震)、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紅軍第25軍(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先後撤離湘贛蘇區、中央蘇區和鄂豫皖蘇區後,留在長江南北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廣東八省的部分紅軍游擊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中央紅軍

開始長征時,中共中央決定在中央蘇區設立中央分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和中央軍區,項英任中央分局書記和中央軍區司令員,陳毅任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統一領導中央蘇區和閩浙贛蘇區的黨政軍工作。同時留下紅24師和10幾個獨立團及地方部隊共1.6萬人,還有傷病員3萬餘人,在蘇區堅持鬥爭,並準備將來配合紅軍主力,在有利條件下進行反攻。
中央紅軍長征以後,“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軍繼續向蘇區腹地進攻。蘇區軍民為掩護紅車主力的戰略轉移,以陣地防禦戰英勇頑強地抗擊敵人的進攻。11月下旬,中央蘇區的全部縣城和交通要道都被敵人控制。從12月起,敵人又對中央蘇區進行“清剿”,實行白色恐怖。豪紳地主、流氓惡棍組織了“還鄉團”、“鏟共團”、“暗殺團”等,配合國民黨軍對蘇區人民進行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據國民黨反動政府供述:在“清剿‘區內’,無不焚之居,無不伐之樹,無不殺之雞犬,無遺留之壯丁,閭閻不見炊煙,田野但聞鬼哭。”被屠殺的中央蘇區軍民共70餘萬人。
當時項英受“左”傾錯誤的影響,沒有迅速的組織退卻和堅持革命的游擊戰爭,而主張把留在蘇區的部隊全部集中起來,準備打大仗。他將許多小游擊隊編入各獨立團,將出院的傷病員補充到紅24師,繼續同優勢敵人打陣地戰,使紅24師等部隊受到嚴重的損失。
遵義會議以後,中共中央書記處於1935年2月5日電示項英並中央分局,要求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的紅軍和地方武裝,立即改變組織形式與鬥爭策略,在中央蘇區及其臨近蘇區,堅持游擊戰爭。中共中央指定項英、陳毅、賀昌等5人組成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蘇區分會,任命項英為軍分會主席,統一指揮軍事鬥爭。蘇區中央分局根據黨中央的指示,隨即決定將紅24師等部分散到中央蘇區及其臨近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實行由正規戰向游擊戰的轉變。
此時,中央蘇區幾乎全部被敵占領,紅軍處於敵人的包圍之中,在分途突圍過程中,蘇區中央分局和紅軍又受到很大損失。
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的黨的高級幹部何叔衡、賀昌、阮嘯仙、毛澤覃、萬永誠、李賜凡、李天柱等相繼在戰鬥中犧牲,瞿秋自、劉伯堅被俘,不久英勇就義。何叔衡,湖南省寧鄉人。早年參加毛澤東組織的“新民學會”,曾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31年到中央根據地以後,擔任蘇區中央局和中華蘇維埃政府的領導工作。紅軍長征後留在蘇區。1935年2月在長汀附近被敵人包圍,墜崖後與敵人搏鬥時犧牲,時年60歲。瞿秋白,江蘇省常州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曾任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委員,主持過黨中央“八七”會議和六屆三中全會,在上海同魯迅合作領導新文化運動。1934年到中央蘇區,任中華蘇維埃政府人民教育委員,紅軍長征後留在蘇區。1935年2月在福建武平被敵人逮捕。6月在長汀就義。賀昌,山西省離石人。早年從事工人運動,曾參加南昌起義,黨的五大、六大均當選為中央委員,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等職。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1935年春,在江西會昌地區與敵人作戰中英勇犧牲,時年29歲。蘇區中央分局和少數部隊突圍後,轉至贛粵邊、閩西等地,同當地民眾一起繼續堅持鬥爭。從此中央分局和黨中央以及自己領導的其他地區失去聯繫。
與中央軍區戰略轉變的同時,留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廣東八個省的紅軍和地方部隊,亦獨立堅持游擊戰爭,並逐漸形成15個游擊區。這15個游擊區分散在贛粵邊、閩贛邊、閩西、閩粵邊、皖浙贛邊、浙南閩北閩東、閩中、鄂豫皖邊、湘鄂贛邊、湘贛邊、湘南、鄂豫邊和瓊崖地區。
1935年3月,項英、陳毅、蔡會文、陳丕顯率領300餘人,突圍後到贛粵邊的油山地區,與先期到達的李樂天、楊尚奎會合,堅持游擊戰爭,確定了依靠民眾,堅持鬥爭,積蓄力量,創造條件,迎接革命新高潮的新方針。敵人從叛徒口中得知中央分局的主要領導人在贛粵邊活動,曾三次“清剿”這一地區。陳毅在梅嶺彼圍二十餘日,生命安危,繫於一髮,他寫下了“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豪邁詩篇,表達了他在險惡環境中革命到底的堅強決心。在民眾的支援和掩護下,部隊開展了艱苦的游擊戰,至1937年,游擊隊尚有300餘人。
陳潭秋、鄧子恢、譚震林率領100餘人,從中央軍區突圍後到閩西,與張鼎丞部會合,成立了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這一地區的黨政軍工作。閩西地區的紅軍,廣泛開展游擊戰,消滅了許多地主武裝,打破了敵人兩次大“清剿”,游擊隊一度曾發展到近2000人。
紅25軍長征以後,留在鄂豫皖蘇區的紅軍在鄂豫皖區黨組織和高敬亭領導下,成立紅28軍,共1306餘人。紅28軍以大別山為依託,堅持鄂豫皖邊的鬥爭,他們打破敵人的反覆“清剿”,游擊範圍擴大到近50個縣。至1937年,紅軍和游擊隊發展到2000餘人。
在湘鄂贛邊地區活動的紅16師餘部,在中共湘鄂贛省委和陳壽昌、徐彥剛、傅秋濤等領導下,堅持游擊戰,一度曾發展到5000餘人。國民黨軍隊對湘鄂贛邊進行反覆“清剿”,紅軍損失較大,至1937年,紅軍游擊隊尚存900人。
在皖浙贛邊地區,紅軍和游擊隊在中共皖浙贛省委和唐在剛、余金德、關英等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粉碎了敵人多次“清剿”,使游擊武裝發展到近3000人。
其他各地區的紅軍也對國民黨軍的“清剿”展開了極其艱難困苦、英勇頑強的游擊戰爭。在閩贛邊,有中共瑞金特委和賴昌祚、鐘得勝領導的游擊戰;在閩粵邊,有中共閩粵邊特委和黃會聰領導的游擊戰;在浙南,有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粟裕、劉英領導的游擊戰;在閩北,有中共閩北分區委和黃道、黃立貴、盧文卿等領導的游擊戰,在閩東,有中共閩東特委和葉飛領導的游擊戰;在閩中,有中共閩中特委和王於潔(即吳梅)、吳德標、劉突軍領導的游擊戰;在鄂豫邊,有中共鄂豫邊省委和張星江、周駿鳴、仝中玉、王國華相繼領導的游擊戰,在湘贛邊,有中共湘贛臨時省委和譚余保、曾開福、彭輝明、段煥竟、劉培善領導的游擊戰;在湘南,有中共湘南特委和方維夏、彭林昌、李林等領導的游擊戰;在海南島,有中共瓊崖特委和馮白駒領導的游擊戰。
南方八省15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當地的人民民眾,經過三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挫敗敵人的反覆“清剿”,牽制大量的國民黨軍隊,在戰略上配合紅軍主力長征,為中國革命戰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方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開始由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變,廣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他們與各地的國民黨當局進行了複雜的談判鬥爭,迫使國民黨軍陸續停止對南方備游擊區的進攻,勝利結束了三年游擊戰爭。後來,南方各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成為長江南北抗擊日軍侵略的主力。毛澤東高度評價南方各地的游擊戰爭,認為“這是我們和國民黨十年血戰的結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戰爭在南方各省的戰略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