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邊紅軍三年游擊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湖北、河南、安徽3省邊界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同國民黨軍進行的三年游擊作戰。

基本介紹

  • 名稱:鄂豫皖邊紅軍三年游擊戰
  • 時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事件經過,事件結果,

事件經過

1934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離開鄂豫皖邊區長征後,留下堅持鬥爭的有中國共產黨皖西北道委會和鄂東北道委會領導的紅軍第82師、第218團、鄂東北獨立團和游擊隊,共2000餘人。12月,在國民黨軍豫鄂皖“剿總”所屬第Il、第25路軍和東北軍第57、第67軍共56個團,約17萬人的“清剿”下,部隊遭受一些損失。紅82師師長周世覺在戰鬥中犧牲,僅存的幾個小塊蘇區先後被國民黨軍占領。
1935年2月,紅218團與鄂東北獨立團在皖西太湖縣涼亭坳(今岳西縣境)會合,合編重建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8軍,由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書記高敬亭任政治委員(未設軍長),轄紅82師(轄第244團和特務營)和手槍團,共1000餘人。
紅28軍重建後,依託大別山區,在皖西的太湖、宿松、霍山、潛山、舒城等地開展游擊戰爭,皖西特委率新建的紅246團在皖西開闢新的游擊根據地,鄂東北道委率重建的獨立團就地開展鬥爭。至4月,紅28軍主力先後在金寨縣梓樹坪、岳西縣界嶺、桃嶺等戰鬥中,共殲國民黨軍4個營。在此期間,紅82師師長羅成雲和政治部主任熊大海犧牲。
隨後,國民黨軍重新劃分防區,調整部署,對皖西進行重點“清剿”。紅28軍乘國民黨軍兵力部署尚未就緒之冰,茸紅246團在皖酉堅持鬥爭,主力離開皖西,準備西進豫南桐柏山區,再北上陝南,與紅25軍會台。5月上旬,紅28軍自太湖出發,沿霍山、六安、固始、商城邊界,經光山、羅山、禮山(誇大悟)縣境,於22日越乎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因前進道路上有國民黨軍重兵堵截,遂經鄂東北衛折返皖西,繼續堅持游擊戰爭。其間歷時2月余,行程700餘公里,接連取得羅山縣楊店、隨縣桃花山、光山縣王園、麻城縣段水山等戰鬥的勝利。隨後,紅246團和游擊隊,利用國民黨軍“追剿”紅28軍主力,皖西兵力薄弱之機,發動和組織民眾,發展黨政軍“三位一體”的便衣隊,通過軍事和政治、公開和秘密、合法與非法鬥爭,控制敵基層政權,創建了皖西遊擊根據地。
7月,紅28軍主力返回皖西後,總結戰鬥經驗,提出“敵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傷亡過大不打,繳槍不多不打”的作戰指導原則和“拖垮25路,相機打11路和東北軍,向保全團要補給”的鬥爭策略,並在游擊隊和人民民眾配合下,採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方法,游擊於皖西及其周邊地區,至12月,又取得黃巢尖、花涼亭、中畈灣等戰鬥的勝利。
1936年初,國民黨軍採用“圍剿”、“駐剿”、“追剿”相結合的手段對皖西紅28軍進行“清剿”。紅28軍則實行“化整為零”的戰法,以營連為單位,一部留山區,大部轉到敵後平原作戰。其中,手槍團、特務營轉戰鄂豫邊區;紅244團第1營在平漢鐵路的孝感至信陽段兩側往返游擊;第3營以紅245團番號輾轉於鄂東、皖西地區。鄂東北和皖西的紅軍、游擊隊和邊區20多個縣的便衣隊也四出活動,廣泛出擊,牽制國民黨軍。
1937年上半年,先後取得打抒口、老山寨、啄立山、王通、洪武垴、望兵寨等戰鬥的勝利,迫使國民黨軍撤守主要城鎮和交通要道。在此期間,,紅82師政治委員方永樂在麻城護兒山戰鬥中犧牲;特務營、鄂東北獨立團和成立不久的紅244團新2營,遭國民黨軍圍攻受挫,多數便衣隊亦有不同程度的損失。

事件結果

鄂豫皖邊紅28軍和游擊隊在三年游擊作戰中,共殲國民黨軍18個營另15個連和大量保全團隊。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28軍同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談判,於1937年7月下旬達成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定。隨後,鄂豫皖邊紅28軍和游擊隊共1800餘人,在黃安(今紅安)縣七里坪集中,改編為新四軍第4支隊第7、第9團和手槍團,奔赴抗日前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