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實臘牧師1826年9月15日由荷蘭傳道會派遣,乘船前往爪哇的巴達維亞城(Batavia,今之雅加達)傳教,翌年1月6日抵達該城。此時,倫敦傳道會的麥都思牧師(Rev. Walter Alenry Medhurst)早於1820年來到該城傳教,因此兩人得以相識。郭氏主動請麥都思牧師教導他中國語文和馬來語,其時所學的華語,是以閩南語、廣府語和官話為主。
郭氏不久又遊行廖島(Rhio)、新加坡、婆羅洲一帶,派發傳教單張書刊,藉此向華人傳教。1828年8月3日與倫敦傳道會湯雅各牧師(Rev. Jacob Tomlin)乘中國帆船沿馬來半島西岸北上暹羅曼谷布道,成為基督教入暹羅傳道的第一批教士,後來還與湯雅各牧師合譯泰文聖經。
1834年4月,郭氏南返馬六甲,出版了《中國沿海三次航行記》(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引起歐美各國教會對中國傳教的興趣。郭氏在英華書院之時,結識了倫敦婦女教育會的溫施娣小姐(Miss Mary Wanstall),雙方情投意合結為夫婦,6月攜夫人到澳門定居。郭夫人於1835年9月30日在澳門開設一所女校,而馬禮遜紀念學校開辦之先亦附設於女校,郭氏兼教中文。
1849年至1850年,郭氏在法國、荷蘭、波蘭、俄國、芬蘭、瑞典、丹麥、奧地利、瑞士等各地演說,為福漢會工作廣做宣傳,組織“中國傳道會”(The 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鼓勵各教會青年獻身中國宣教事業。1851年3月28日郭氏返抵香港,但遺憾的是福漢會已遭分裂,郭氏深受打擊,於是年8月9日在港病逝,政教人士都至為惋惜。
在日本
郭實臘牧師因有朝鮮、琉球遊歷的經驗,所以主張各國傳道會派遣傳教士前往朝鮮、日本、琉球傳教,因此郭氏於1837年7月15日乘坐“馬禮遜號”(Morrison),與伯駕醫生(Rev. Peter Parker)、衛三畏教士(Mr. Samuel Wells Williams)等人前往日本探求開路,但可惜的是,他們僅僅到達鹿耳島就被發現,日本官方禁止他們繼續前行,無奈之下,他們只好返回澳門。雖然對日本並沒有實質的傳教活動,但這也畢竟是一次嘗試。
1841年,郭實臘返抵澳門。同年8月,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繼義律就任英國全權特使兼駐華商務監督,郭實臘又受聘為翻譯官,而郭實臘在澳門的宣教工作,則交由美國浸禮宗的宣教士羅孝全(I. J. Roberts)主理。同年10月,英軍攻陷寧波,璞鼎查以寧波為駐軍總部,並委任郭實臘為舟山行政長官,管理該地的華人事務,歷時七個月之久。1842年8月12日,當滿清政府與英國政府簽訂南京條約時,郭實臘也是英方的主要譯員之一。在條約談判過程中,郭實臘不時伺機向滿清官員贈送聖經。
1843年8月,擔任香港“撫華道”(Chinese Secretary)的馬儒漢病逝;9月郭實臘接任為香港撫華道,專責香港華人事務兼辦滿清官方事務。1844年,當清廷代表耆英到香港簽約時,郭實臘正是當時的港督德庇時(John Francis Davis)的華文翻譯。自此以後,郭實臘一直擔任華文翻譯一職,直到1851年逝世為止。
文字著述
1834年3月,郭實臘啟程前往新加坡,隨即轉往馬六甲。在馬六甲期間,他結識了倫敦婦女教育會(The Ladies Society for Native Female Education, London)派往馬六甲英華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工作的溫施娣(Mary Wanstall),二人情投意合,不久便結為夫婦。同年6月郭實臘攜妻子移居澳門。郭夫人於翌年9月30日在澳門開設一所女校,此為中國女子教育之先河,郭實臘則在校內兼任中文老師。郭夫人亦收養並教育多位盲女,堪稱“中國盲人教育之母”。郭實臘在澳門期間,多次來往於福建各地,從事個人布道,派發宣教單張和書刊。
1834年4月,郭實臘南返馬六甲,把自己過去數年間,在中國沿海一帶旅行時的所見所聞寫成遊記《中國沿海三次航行記》(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以荷蘭文、德文、法文和英文在世界各地出版,引起歐美各國教會對中國宣教的極大興趣。
郭實臘可說是一位多產作家,根據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的資料,從1834年開始,郭實臘的著述便陸續面世,共有85部之多。其中以中文寫成的有61部,以日文寫成的有兩部。此外,用其他語言寫成的著作分別有泰文著作一部,荷蘭文著作五部,德文著作七部,英文著作九部。內容涉及的範圍也很廣泛,包括各國的歷史和地理、基督教教義、教會歷史、人物傳記、月刊、雜誌、衛道集、貿易通志、文法書和字典等,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開放的中國——中華帝國概述》、《中國史略》、以及《道光皇帝傳》等。在郭實臘早期著述中,他經常以“愛漢者”(Lover of the Chinese)自稱。
在中文聖經翻譯方面,他首先參與修訂了馬禮遜的《神天聖書》,結果產生出一部全新的中文譯本。在1834年馬禮遜逝世後不久,這項修訂計畫便告展開,參與修訂工作的共有四人,除郭實臘外,還有倫敦傳道會的麥都思、美國公理會的裨治文(Elijah C. Bridgman)和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在整個修訂過程中,郭實臘是最積極的參與者。他們分工合作,譯事進度順利而迅速。到1836年,新約的譯事宣告完成。然而,英國聖經公會由於不認同四人小組的譯經原則,以及反對麥都思對《神天聖書》的嚴厲批評,所以拒絕資助新約譯本的出版。郭實臘等人惟有自行在巴達維亞印行這部新約聖經,並把它訂名為《新遺詔書》。
由於郭實臘一向以“來者不拒”的原則吸納新會員,致使會員良莠不齊,許多會員甚至是吸食鴉片和行為惡劣之人。有些會員在取得傳教書冊後,並沒有前往指定地點分發,卻回來白領薪金;也有些會員出售書冊為自己圖利。郭實臘由於工作繁忙,沒有及時察覺到這些不良行徑。然而,外界的反應卻非常強烈。1849年10月1日,郭實臘專程前往歐洲,向當地的差傳機構和支持者報告福漢會的進展情況,並就許多問題作出解釋。在旅途中,郭實臘的妻子溫施娣不幸因病離世。同年11月24 日,郭實臘抵達英國,獲得坎特伯雷大主教、普魯士駐英大使和英國國會議員們的熱烈歡迎。其後,郭實臘再前往歐洲十多個國家演說,宣傳福漢會的工作,並且組織中國傳道會(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鼓勵各國基督徒青年獻身到中國宣教。1850年11月,郭實臘在倫敦認識了中國婦女會(The Women's Society for China)的加百利(Dorothy Gabriel)女士,相處不久即結為夫婦,並於1851年3月28日一同回到香港。
郭實臘在廣州創辦中文《東西洋考每個月統記傳》,以“愛漢者”署名編輯該刊。1834年3月,他曾到馬六甲,同後來駐華的英國外交官巴夏禮的表姐沃恩斯托小姐結婚。1834年11月29日,廣州外僑組織“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in China“又名”中國益智會“,郭實臘擔負中文秘書,起草了該會”主旨“。1837年3月10日,”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舉行會議,決定《東西洋考每個月統記傳》由該會接辦並遷至新加坡出版,連任該會中文秘書的郭實臘依然參加編務。
郭實臘是一個集敬虔主義和浪漫主義於一身的人,這使他經常受到較為保守和傳統的宣教士所攻擊。在其二十多年的宣教生涯中,郭實臘的宣教策略與處事風格,顯然不被其他宣教士和後世的人認同,甚至遭人詬病。以他在中國沿海布道旅行時搭乘英國鴉片船一事為例,就連他的親密同工麥都思,都不同意他的做法。儘管事實上他對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以及東西文化的交流等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然而,正如盧傑西(Jessie G. Lutz)在其文章中所說的:“‘別人’對他的讚譽,總會被對他的批評所沖淡”。在“福漢會”這件事情上,郭實臘也飽受指責。雖然該宣教組織曾經引起歐洲國家對中國宣教的極大興趣,但因郭實臘濫收會員,以致造成惡劣影響,最後導致工作失敗。正如蘭伯特(Tony Lambert)在其文章中所說:“無論一項任務或企劃設計得如何完美,如果不用恰當的規則和管理方法予以實施,結果一定無法達致成功”。
63. 《約翰上中下書》(The Three Epistles of John),10頁;新加坡,郭實臘先生曾國二些日本人學習日語,這些日本人在美國海岸這遇海難生還後,為了回到日本而被帶到了中國,這部譯作同前一部都是用片假名寫蝕的,作者在兩部書上都署了“善德”之名1854年羅斯奈(Leon de Rosny)在巴黎重版了《約翰福音》的前兩章和《約翰中書》[注釋:即《約翰一書》,-一譯註],共7頁
暹羅文
64. 《路德福音》和《約翰福音》(The Gospels of Luke and John),新加坡,郭實臘在湯雅各的合作和幫助下完成翻譯
荷蘭文
65.Smeekschrift ten behoeve der Heidenen en Mahomedanen gerigt aan a11e Christenen van⊠ederland( 《代表異教徒和伊新蘭教徒向荷蘭基督教徒提出的請求》),8開本;阿姆新特丹;1826年
66.Geschiedenis der uitbreiding van Christus Koningrijk op aarde( 《基督教王國全球擴張史》),8開本;2卷;鹿特丹;1828年,這是郭實臘在1825年前後作為一名傳教候選人到巴黎和倫敦收集相關信息後所撰寫的,
67.Verslag van een driejarig verbliff in Siam en van eene reizelangs de kust van China naar Mantchou Tartarije( 《在暹羅生活的二年, 以及沿中國海岸到滿洲韃靼地區的航行》),8開本;鹿特丹;1833年
68.Reizenlangs de kusten van China en bezoek op Corea en de Loo-choo jilanden in de jaren1832en1833 ( 《1832和1833年在中國沿海的數次航行, 以及前往朝鮮和琉球島視察的經過》),8開本;鹿特丹;1835年,
69.Aaan Mijne mede-Christenen inNederland;afscheidswoord van Dr. K. Gutzlaff(郭實臘向荷蘭的基督教教友所作的告別演說),阿姆新特丹; 1850年.這是1850年作者將要離開歐洲返回中國之前發表的演說
德文
70. Carl Gutz-laff,Missionar Predigtulber Apostlelgeschichte iv. 12. gehalten am 22 Dec. 1822 in Berlin (1822年12月22日郭實臘在柏林就《使徒行傳》第四章第12節所作的布道),8開本;柏林; 1844
71.Gijtzlaff' s Geschichte des chinesischen Reiches von den ltesten Zeiten,bis auf den Frieden von Nanking.(《中華帝國史: 從延古述至太平天國起又》),紐曼(c. F. Neumann)編輯,8 開本;vIII十912頁;斯圖加特&圖賓根; 1847年,後由美裴恩(c. F. Meppen)譯成荷蘭語,8開本;2者;海牙; 1852年
72.Gaihan' s (Kar1 Gutzlaff' s) Chinesesche Berichte von der Mitte des Jahres 1841 bis zum Schluss des Jahres1846 ( 《中國報告(從1841年中至1846年底) 》),卡塞爾; 1850年,這些書信最初在calwer Monatsb1 tter上發表
73.Dr. C. Gutzlaff,Die Mission in China Vortr ge,in Berlin gehalten,1-6 Vortrag( 《中國的傳教事業一一郭實臘在柏林的演講(1-6) 》),柏林; 18b0年,
74.Dr. C. Gutzlaff,Abschiedswortegesprochen bei der Jahresfeier der Preuss. Haupt-Bibe1-Gese11schaft am9 Oct. 18b0(1850年10月9日郭實臘在普魯士聖書主會(Prussian Head Bible society)年會上發表的告別演說),柏林; 1850年,
75.Dr. C. Gutzlaff,uber die Handels verh ltnisse im stlichen Asien. Vortrag gehalten zu Berlin am 9 Oct. 1850(1850年10月9日郭實臘在柏林發表的關於東亞貿易關係的演說),柏林;1850年,
76.Dr. K. Gutz-laff,Bericht seiner Reise von China nach England und durch die verschiedenen L ndejEuropa' s im Interesse der Chines.Mission(《為了中國傳教事業而進行的一次旅行:從中國航行至英國進而週遊歐洲各國》),卡塞爾; 1851年,後該書被譯為荷蘭文, 名為《我從中國至英國的航行及其他》(Mijne reis van china Engeland,&c.),鹿特丹;1851年,
英文
77.Remarks on the Siamese Language(《暹羅語述論》),4開本;14頁;3張插圖;倫敦;1833年,該篇曾在1831年7月16日 《皇家亞洲文會中國支會會刊》第3者第2部分上發表,也曾發行過一些單行本
78.The Journa1 of Two Voyages a1ong the coast of China(《沿中國海岸兩次航行日誌》),12開本;322頁;紐約;1833年,第一次航海日誌最初發表在 《中國叢報》第1卷上,
79.A sketch of Chinese History,ancient and modern(《中國古代和和貿易往來的回顧,插有一幅校正新地圖,2卷;8開本;436十463頁;版,
80.Journal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1833,Si-am,Corea,and the Loo-2hoo islands(《1831、 1832、 1833年三次沿中國海岸航行日誌,附暹羅、朝鮮以及琉球介紹》)。正文前有《玻利尼西亞人研究及其他》的作者艾利新牧師(Rev. w.Ell1is)介紹中國. 政策和宗教等的導口,12開本;xcIII十450頁;倫敦: 1834年,
81.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l「oyage to the1orthern Ports oj Chi-na( 《中國北方港口航行報告》),這是 《“阿美士德號”航行中國北方港口報告書》一書的最後部分(269-296頁),8開本;倫敦;1834年
82.China Opened; or,a display of the topography,history,customs,manners,arts,manufactures,com merce,literature,religion,jurisprudence,&c. of the chinese empire (《開放的中國: 中華帝國地理、歷史、風俗、習慣、藝術、製造、商業、文學、宗教以及法律等概覽》),2者;12開本;xvI十510 頁、 VI+570頁;倫敦;1838年,
83.Notices on chinese Grammar(《漢語語法》),第一部分:拼音法和語源學,愛漢者著;8開本;148 頁;巴達維亞;1842年,這是這部書唯一付印的部分,採用石印方式;這是當時唯一可用的漢字印刷方式
84.Memoir of Kang-hi,emperor of China(《中華大帝康熙傳》),倫敦;1843年,這是阿洛姆(A11om) 4者;本《中國風光》的附錄
85.The Life of:11aou-kwang,1ate emperor of China;with memoirs of the cour of Peking( 《前任皇帝道光生平及北.示、宮廷實錄》),該書還簡述了中華帝國近五十年來發生的主要事件,12開本;xvI十279 頁;出版於作者去世之後。
1. 福漢會與太平天國:郭實臘與洪秀全是否直接接觸過,無可查考。然而,郭實臘的福漢會卻與太平天國有著一定的關係。1853年,太半天國後期名臣洪仁玕,曾在香港跟隨韓山明學道。1854年5月,當洪仁玕準備前往南京投靠洪秀全時,韓山明曾贈其現金二百元、聖經三本和衣物一批。而韓山明本人也曾在洪仁玕的協助下,寫成了《太平天國首義記》(The Visions of Hung Siu 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一書。此外,1860年10月13日,當福漢會成員羅孝全前往南京拜會洪秀全時,洪秀全親自邀請他出任太平天國的“洋務丞相”。由此可見太平天國與福漢會之間不同尋常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