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早在唐朝就開始有
報紙,當時稱為“進奏院狀報”、“報狀”、“邸報”或“雜報”,是一種由官府發行的公報。北宋起,民間開始有
報紙,稱為“小報”或“新聞”,但受到當時官府的查禁。明朝中葉以後,北京、南京等地獲準成立民辦報房,選錄內閣發布的官文報,印刷成冊,公開出版,稱為“
京報”。這些
報紙除照錄上諭、奏摺、皇帝起居及官吏任免獎懲訊息外,沒有自己采寫的新聞,沒有評論、廣告及其他副刊文字,不同於近代的報刊。中國近代形式的報刊誕生於鴉片戰爭前夕。到1911年止,共出版約五百種報刊,出版地點遍及全國各地。
創辦
外國人創辦的近代
報紙最先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報紙和最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近代報紙,都是外國人首先辦起來的。19世紀,外國人在中國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種中外文報刊,占當時中國報刊總數的一半以上。外國人創辦的第一份中文
報紙,是1815年8月5日在
馬六甲創刊的《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創辦人是英國倫敦布道會傳教士
馬禮遜(1782~1834)和
米憐(1785~1822),月出一冊,一些外國人相繼在中國辦報。1827年創辦了《廣州紀錄報》,1833年創辦了《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前者是中國境內的第一份英文
報紙,後者是中國境內的第一份中文報紙,均在廣州出版。其主編人德國傳教士
郭士立(1803~1851)、美國傳教士
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當時著名的“中國通”。
作品
鴉片戰爭以後,外國人在治外法權保護下,繼續在中國辦報。先後創辦了《遐邇貫珍》(1853,香港)、《六合叢談》(1857,上海)、《
萬國公報》(1868,上海)、《中西聞見錄》(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報》)、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報》)及《申報》(1872,上海)、《新聞報》(1893,上海)、《
順天時報》(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報刊。其中,《
萬國公報》由英國傳教士
林樂知(1836~1907)主編,是廣學會的會報。
發展
《字林西報》由奚安門(?~1856)等主編,有“英國官報”之稱,出版達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的一份外文
報紙。《
順天時報》由中島真雄主辦,是
日本外務省的喉舌。《申報》由英國人
美查(生卒年不詳)創辦,《新聞報》長期由美國人
福開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學了中國人口氣”辦給中國人看的外商中文日報。這兩家
報紙後來為中國人接辦,其中,《申報》出版了七十七年,是在
中國歷史上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日報。
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最早的一批近代
報紙 19世紀50年代起,一些受過西方教育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開始辦報。1858年在香港創辦了《中外新報》,這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份近代
報紙,
伍廷芳曾經參加過它的編輯工作。這以後,陸續創辦的有《羊城采新實錄》(1872,廣州)、《昭文新報》(1873,漢口)、《循環日報》(1874,香港)、《匯報》(1874,上海)、《述報》(1884,廣州)等。以《循環日報》、《匯報》、《述報》這三家最有影響。《循環日報》是一份大型日報。它的創辦人
王韜,曾經遊歷過英、法、德、日等國,對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較多了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報刊政論家。他為《循環日報》所寫的《變法》、《尚簡》等文章,提倡學習西方,宣傳政治改革,主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當時和後來的
改良派知識分子當中,有很大影響。《匯報》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學生
容閎參加創辦的,曾經和外國人所辦的中文
報紙進行過激烈的筆戰。《述報》創刊於
中法戰爭時期,對
劉永福所部
黑旗軍抗擊法軍和香港人民抵製法國殖民者發動的侵略戰爭而進行的罷工、罷市活動,都作過詳細報導,支持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鬥爭。
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報刊 1895年以後,以康有為、梁啓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開始辦報,鼓吹變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創刊的《中外紀聞》、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創刊的《強學報》,分別由梁啓超、
徐勤擔任主編,隸屬於強學會,在強學會被封以後,相繼停刊。
之後,梁啓超等人繼續籌備辦報,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創辦了《時務報》。它是
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戊戌
維新運動時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機關報,旬刊,每期出二十餘頁,三四萬字一冊,由
汪康年任總經理,梁啓超任總主筆。在梁啓超主持下,《時務報》先後出版了六十九期,發表了《變法通議》、《論中國之將強》等一大批鼓吹變法的政論文章,最多時日銷達一萬七千份,成為當時國內最受歡迎的一份
報紙。和《時務報》相配合,
資產階級改良派還在全國其他地方創辦了近八十種鼓吹變法的
報紙。主要有1897年2月在澳門創刊的《知新報》、4月在長沙創刊的《湘學報》、10月在天津創辦的《國聞報》、1898年2月在長沙創辦的《湘報》等。其中,《國聞報》由
嚴復主編,以在副刊《國聞彙編》上譯載了宣傳進化論思想的《天演論》蜚聲於時。
戊戌變法失敗後,
改良派在國內創辦的
報紙全部停刊,梁啓超等人開始在國外辦報。從1898到1904年,他們在日本、新加坡、檀香山、舊金山、溫哥華等地創辦了十幾家
報紙,以1898年、1902年在日本
橫濱相繼創刊的《清議報》和《新民叢報》最負盛名。梁啓超以任公、哀時客等筆名在《清議報》和創刊初期的《新民叢報》上所寫的鼓吹新民、讚美少年中國和介紹西方哲學社會科學最新思潮的文章,曾經風靡一時,得到當時青年知識分子的贊同。1904年以後,康梁等又恢復在國內辦報。他們所辦的《時報》(1904,上海)和
英斂之所辦的《大公報》(1902,天津)、
彭翼仲所辦的《京話日報》(1904,北京)等報刊都進行過立憲保皇的宣傳。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報刊以
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從開始革命活動時起就十分注意辦報。在整個
辛亥革命時期,他們在國內外一共創辦了近一百二十種報刊。通過這些報刊,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動員民眾起來革命,對
民主革命形勢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激勵和推動作用。
1894年興中會剛剛在檀香山成立,就利用早已創刊的當地華僑
報紙《隆記報》,作為自己的講壇。1900年1月
孫中山特派
陳少白到香港創辦《中國日報》,這是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第一份正式機關報。此外,1900~1905年,
革命派還在國內外創辦了一批報刊,進行
民主革命宣傳。國外的主要集中於日本,著名的有《湖北學生界》、《江蘇》、《浙江潮》等,編輯人員多數是革命的留日學生。魯迅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學作品就是在這些報刊上發表的。國內的主要集中在上海,以《蘇報》、《國民日報》、《警鐘日報》等最有影響。1903年6月《蘇報》因發表激烈革命文字被封,
章炳麟、
鄒容被捕,史稱《蘇報》案。
1905年11月26日,《民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它是新成立的同盟會的總機關報。在
孫中山領導下,《民報》和其他革命派報刊一道,同以《新民叢報》為代表的保皇派報刊展開了激烈的筆戰,擴大了革命影響。
之後,革命派的辦報活動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發展。新加坡、緬甸、
暹羅、澳洲、菲律賓、美國、加拿大、秘魯等地,及國內除西藏、青海、甘肅、寧夏以外的二十九個省市地區,都辦有革命派的報刊。以在上海出版的《中國女報》(1907,
秋瑾主編)、《神州日報》(1907,于右任、
楊篤生主編)、《民呼日報》(1909)、《民吁日報》(1909)、《民立報》(1910,于右任、宋教仁等主編),在北京出版的《帝國日報》(1909,
寧調元等主編)、《國風日報》(1911,
白逾桓主編),在廣州出版的《可報》(1911,
朱執信等主編),在漢口出版的《大江報》(1911,詹大悲主編)等報刊,影響最大。
拒俄運動和反美華工禁約運動中的報刊 1903年4月,拒俄運動在上海、江蘇等十八個省市和日本東京等地的留學生中爆發。《江蘇》、《浙江潮》、《蘇報》、《中國白話報》等報刊,紛紛發表評論,進行輿論聲援。1903年12月15日,以蔡元培為首的一部分革命愛國人士,在上海創辦的《俄事警聞》日報,是這次運動中創刊的一份以拒俄為中心內容的愛國
報紙。它發表了大量有關沙俄侵占中國東北領土拒不撤軍的“警聞”,並發表了《俄禍》、《告學生》、《告軍人》等評論文章,和其他愛國報刊緊密配合,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俄,反對侵略。
1905年,反美華工禁約運動和相繼而來的全國性的抵制美貨運動在廣州、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爆發。香港的《有所謂報》、《世界公益報》,上海的《女子世界》,北京的《京話日報》,天津的《大公報》等,都積極投入運動。為了加強宣傳,一些資產階級愛國人士還特地創辦了《保工報》和《美禁華工拒約報》等兩家
報紙,進行鼓吹。前者1905年7月20日創刊於上海,人鏡學社主辦,韻琴主編;後者同年8月21日創刊於廣州,拒約社主辦,黃晦聞主編。它們從創刊起,就集中力量進行抵制美貨的宣傳,對正在進行中的這場民眾性的愛國運動,起了一定的鼓舞和推動作用。
新創辦的科技、文學和文摘性期刊中國最早的科技刊物,是1876年在上海創刊的《格致彙編》(月刊,英文名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主編英國傳教士傅蘭雅(1839~1928)。這是一份以介紹聲光化電等科學知識為中心內容的專門性刊物。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為了尋求富國強民的道路,在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中掀起了一股學習最新科學技術知識的熱潮。一大批以介紹這方面知識為中心內容的專門性刊物陸續問世,其中主要的有,專門介紹農學知識的《農學報》(1897)、專門介紹數理化知識的《新學報》(1897)、《格致新報》(1898)、《普通學報》(1901)、《中外算報》(1902),以及專門介紹地質地理知識的《地學雜誌》(1910)等。除《地學雜誌》在北京出版外,其餘都在上海出版,以《農學報》出版的時間為最長。這些刊物為國內的知識分子提供了當時能夠得到的最新科學知識。
文學期刊也在19世紀70年代出現。《申報》主辦的《瀛寰瑣記》(1872)、《四溟瑣記》(1875)、《寰宇瑣記》(1876)等三個月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90年代以後,以上海為中心,創辦了一大批文學期刊,累計在五十種以上。著名的有李伯元主辦的《世界繁華報》(1896)、《遊戲報》(1897)、《繡像小說》(1903)、吳趼人主辦的《採風報》(1898)、陳去病主辦的《二十世紀大舞台》(1904)等。梁啓超在東京創辦的《新小說》出版後,也送到上海發行。這些刊物以小說、戲曲、詩詞、散文為主要內容。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梁啓超的《新中國未來記》等著名長篇小說,都是在這些刊物上首先和讀者見面的。
文摘性的期刊,以1897年在上海創刊的《萃報》為最早,稍後創刊的這類刊物還有《選報》(1902,上海)、《東方雜誌》(1904,上海)等。後者由商務印書館編輯發行,初為月刊,後改半月刊,
徐珂等主編。先後出版四十四年,是在中國歷史上出版時間最長的期刊之一。
新型官報的出版與報律的制訂 19世紀末,清朝政府因舊式邸報從未公開出版,內容又只限於常程文書,適應不了新形勢的需要,故開始創辦新型官報。
最早出現的新型官報,是1896年在北京創刊的《官書局報》和《官書局匯報》。這兩份官報由當時主管
官書局的工部尚書
孫家鼐負責管理。出版了很短的一個時期,即停。1906年以後,為了推行
預備立憲和抵製革命宣傳,清朝當局又在北京和各省省會陸續辦起一大批新型官報。其中,屬於中央一級的有考察政治館主辦的《政治官報》(後改為《內閣官報》),屬於各部主辦的有《商務官報》、《學務官報》,屬於地方各級軍政機關主辦的有《北洋官報》、《南洋官報》、《安徽官報》、《湖北官報》、《四川官報》等。總數在三十種以上。除
上諭和常程官文書外,這些官報還普遍設有“要聞”、“要電”、“實業”等欄目,以吸引讀者,但並不受歡迎,必須官庫補貼,才能得以維持。與此同時,清朝政府還頒布了《大清印刷物專律》、《報章應守規則》、《大清報律》等有關
報紙出版的法令,對民辦
報紙進行限制。在1898至1911年的十三年內,全國有五十三家
報紙遭到摧殘,占當時報刊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被查封的三十家,被勒令暫時停刊的十四家,其餘的分別遭到傳訊、罰款等處分,使整個報刊出版事業蒙受了嚴重損失。
民國報刊民國成立後,與一時的資產階級民主相聯繫,出現過短暫的報刊興旺時期,全國有報刊五百多家。北京為政治中心,故獨占五分之一。1913年二次革命後,
袁世凱專制統治確立,先後公布《
報紙條例》、《出版法》,進步報刊備受摧殘,進步報人橫遭迫害,全國報紙劇減為一百三十九種,多數政治態度保守,言論了無新意,銷售額一般也不大,有一點積極意義的變化是報刊分家,報紙開始採用現代通行大張式樣。這一時期較為著名的
報紙除商辦的《申報》、《新聞報》外,主要有上海《時事新報》、《時報》等;較為著名的雜誌有章士釗主編的《甲寅》(1914),國民黨創辦的《國民》(1913)等。作為半殖民地的特徵之一,外國在華所辦
報紙在政治上有相當影響,如英文《字林西報》、《京津泰晤士報》等。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辦的《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創刊,揭開新文化運動序幕,也開始了中國報刊發展的新階段。
袁世凱死後,
北洋軍閥各派忙於爭權奪利,無形中放鬆了對報刊的控制。進步力量的成長,更使部分報刊成為
北洋軍閥的對立面,打破了一潭死水的輿論界現狀。五四運動時期,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國民》、《新潮》等雜誌為主導,進步報刊鼓吹科學與民主,抨擊封建專制,對推動
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業務上,此時的報刊普遍改用白話文,
報紙注重新聞特性,副刊改革卓有成效,編排更為科學活潑。之後,報刊獲得較大發展,1926年全國報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種。商辦《申報》、《新聞報》發行量超過十萬份,1926年9月《大公報》復刊,在張季鸞主持下,很快成為最有影響的全國性大報之一。北伐戰爭開始後,國共兩黨都很注重宣傳,南方報刊言論活躍。但
北洋軍閥為了維持統治,鎮壓進步報刊,1926年,著名報人邵飄萍、
林白水先後遇難,北方輿論界一片沉悶。
1927年後,國民黨逐步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滬寧一帶成為全國報刊的中心,上海一地
報紙超過五十家,全國日發行量五萬份以上的報紙全部集中在上海。1936年全國報刊一千七百六十三家,小報和晚報比20年代有了較大發展,但其中不無低級無聊之類。國民黨政府力圖建立新聞壟斷,以《中央日報》為中心,黨營報刊擴展到了全國。對進步報刊則通過各種法規條例限制扼殺,其手段從禁發查封直到破壞暗殺。即便是頗著聲名的資產階級報紙《申報》,其主持人
史量才也因“九·一八”事變後政治態度的某些變化而在1934年11月遭暗殺。然而,進步報刊仍在重重壓力下成長。在紅軍革命根據地內,報刊事業有了相當發展。左翼文藝界主辦的雜誌《萌芽》、《文學月刊》等此家被封,別家即出,影響頗大。“九·一八”事變後,抗日救亡報刊蓬勃興起,全國不下千餘種,鄒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周刊發行量達到了創記錄的十五萬份。
抗日戰爭開始後,全國報刊受到很大破壞,大批報刊遷往後方出版,重慶成為戰時報刊的中心。抗戰初期,國民黨新聞控制有所鬆動,中國共產黨的《新華日報》得以在國統區出版。1939年後,新聞控制再度趨緊,私營
報紙只占國統區總數的五分之一左右。這時,以延安為中心的各根據地都有了
報紙。在淪陷區,日偽控制主辦了一批
漢奸報刊,有北平《新民報》、南京《中華日報》、《和平日報》。上海租界內則有愛國志士辦的抗日
報紙,最著名者為《文匯報》,雖遭日偽打擊迫害,仍堅持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抗戰勝利後,報刊又曾興盛一時。1947年國統區登記
報紙一千七百八十一家,發行二百萬份,達到民國時期最高峰。然而這一時期的報刊為國民黨所壟斷,不用說反對內戰的《文匯報》等被禁,《申報》、《新聞報》亦為國民黨接收,輿論界成為國民黨反共的一統天下。進步報刊無法立足,不少遷往香港出版。與此同時,人民新聞事業在根據地內有了重大發展,一批大型日報先後創刊,為1949年以後中國人民報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參考書目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