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活動

邊緣活動

邊緣活動指板塊活動內部比較穩定,邊界比較活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邊緣活動
  • 外文名:Marginal activities
地理學概念,社會學概念,邊緣效應,

地理學概念

其實邊界也不一定就是活躍的,它的活躍性只是相對內部而言。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的交界叫大陸邊緣(狹義的也叫大陸架),大陸邊緣有被動大陸邊緣和活動大陸邊緣之分。被動大陸邊緣也稱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穩定大陸邊緣、離散大陸邊緣和拖曳大陸邊緣等,是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直接相接,地形寬廣平緩,無海溝發育。它位於板塊內部,構造上相對穩定。主要分布於大西洋周緣,印度洋北、西部和東南部邊緣,北冰洋及南極洲周緣。
活動大陸邊緣,又稱太平洋型大陸邊緣、主動大陸邊緣和匯聚大陸邊緣等。其陸架狹窄,陸坡較陡,陸隆為深邃的海溝取代。地形複雜,高差懸殊。是漂移大陸的前緣,屬板塊俯衝邊界。地震、火山活動頻繁,構造運動強烈。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緣及印度洋東北緣。
日本就是在太平洋板塊與亞洲板塊的的交界帶上而形成的火山島國,而太平洋板塊與亞洲板塊的的交界屬活動大陸邊緣,這也是為什麼小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社會學概念

一、是指某些個人自發,或群體組織的探險、體驗、旅行、出遊等,帶有一定冒險性質的戶外活動;
邊緣活動
二、是指某些自稱為城市邊緣人,比如民工、傷殘者、心理障礙者或特立獨行者,精神先行者等,他們自發的有組織或無組織的活動;
三、是指某些網站或部門或主題所派生出來的人員活動,如徵婚交友,茶話會,夏令營,踏青,朗誦等等活動。

邊緣效應

一、邊緣效應的概念、特徵和機理:
1、邊緣效應的概念:在兩個或兩個不同性質的生態系統(或其他系統)互動作用處,由於某些生態因子(可能是物質、能量、信息、時機或地域)或系統屬性的差異和協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統某些組分及行為(如種群密度、生產力和多樣性等)的叫大變化,稱為邊緣效應。
2、邊緣效應的特徵:邊緣效應帶群落結構複雜,某些物種特別活躍,其生產力相對較高;邊緣效應以強烈的競爭開始,以和諧共生結束,從而使得各種生物由激烈競爭發展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多層次、高效率的物質、能量共生網路。邊緣效應有其穩定性,按邊緣效應性質一般可分為動態邊緣和靜態邊緣兩種。動態邊緣效應是移動型生態系統邊緣,外界有持久的物質、能量輸入,此類邊緣效應相對穩定,能長期維持其高生產力;靜態邊緣是相對靜止型生態邊緣,外界無穩定的物質、能量輸入,此類邊緣效應是暫時的,不穩定的。
3、邊緣效應的機理:引起邊緣效應的極力在於邊緣效應的加成效應、協合效應和集膚效應。
加成效應:任何生物在多維生態空間中占有一定的生態位。
協合效應:在邊緣地帶各種生態因子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加成效應,還有一種 非加成關係。任何物種對同一種生態因子的利用強度與其他生態因子的現有水平有關。對特定的物種來說,他們一旦與邊界異質環境處於合適的生態位相“諧振”,各因子之間就會產生強烈的協合效應。
集膚效應:邊緣地帶是多種”應力”互動作用的地帶,一般較各子系統更為複雜、異質和多變,信息量較豐富,因而刺激了各子系統中信息要求高的種群甚至外系統的種群向邊緣區集結,此就是集膚效應。
二 、邊緣效應與生物多樣性:
植物邊緣效應的的概念就是基於不同植物群落之間生物的變異和密度增加而提出的,即在不同植物群落邊緣生物的變異和密度有增加的傾向。邊緣效應對於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和保護具有特定的價值,在這種特定的生境中期望有高的生物多樣性。其原因是:在邊緣地帶回有新的微觀環境,導致有高的生物多樣性;邊緣地帶和為生物提供更多的氣息場所和食物來源,允許特殊需求的物種散布和定居,從而有利於異質種群的生存,並增強了居群個體覓食和躲避自然災害的能力,允許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
三、邊緣效應的利用、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人類活動強烈地改變了自然景觀格局,引起棲息地片段化、棲息地的喪失和邊緣數量的增加,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重要影響。加強邊緣效應的利用和管理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有重要的意義。
四、結語:
邊緣效應作為普遍且客觀存在的現象,儘管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受到過不少生物學家的關注,但與研究較充分的群落內部生物多樣性相比,有關邊緣效應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的研究工作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還有待於科技工作者進一步的探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