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學

避諱學,是研究避諱現象發生髮展一般規律的學科,它也是一門指導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的工具學科,與之相關的學科有文獻學歷史學語言學民俗學等。歷史悠久、文獻豐贍、成就巨大,是歷代避諱學研究的重要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避諱學
  • 適用領域:文化、歷史
歷史淵源,引用示例,人名避諱,中藥名避諱,著作,

歷史淵源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在古代,對皇帝或尊長是不能直呼或直書其名的。避諱常見的方法是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別字來代替要避的字。
中國避諱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千百年來,避諱充斥於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語文生活乃至社會生產、生活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文字避諱現象充斥於古代各種文史典籍之中,給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帶來消極影響。但是,如果我們掌握了它的規律,就可以利用避諱知識進行古籍校勘、辨偽等文史考證工作。歷代都有人關注、研究避諱現象,避諱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門學問,即避諱學。陳垣先生早在《史諱舉例·序》中就指出:“研究避諱而能套用之於校勘學考古學者,謂之避諱學。”

引用示例

人名避諱

如唐高祖李淵之祖父名李虎,時人便諱“虎”為“豹”,成語“管中窺虎”被改為“管中窺豹”,沿用至今。
宋代有一州官名田登,忌諱名字的諧音“燈”字,舉州諱“燈”為“火”,上元節,州府發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這就是家喻戶曉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由來。

中藥名避諱

中藥常山本名恆山,因避漢文帝劉恆之諱改為常山。
薯蕷科的中藥山藥在歷史上經歷了兩次“改名換姓”。山藥入藥始見於《神農本草經》,名為“薯蕷”。到了唐代,為了避諱唐代宗李豫)之諱(“蕷”與“豫”同音),改名為“薯藥”。到了宋代,又為了避宋英宗趙曙)之諱(“薯”與“曙”同音)而改名為“山藥”,並一直沿用至今。
玄參入藥始見於《神農本草經》。玄者,黑也,故有“黑玄參”之名。到了清代,因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改“玄”為“元”。但後來這兩個名字都用,以“玄參”更常用。
玄明粉芒硝風化所得,又被稱為“風化硝”。同樣為避康熙皇帝之諱,改“玄”為“元”,故又得名“元明粉”。現兩個名字都可用。
延胡索在歷史上也經歷了數次“改名換姓”。早在南北朝時期名為“玄胡”,唐代始有“玄胡索”之名(見陳藏器本草拾遺》)。元代王好古曰:“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諱,改玄為延也。”因而得名“延胡索”。明代《藥品化義》中又改稱其為“元胡索”,現行中醫教材仍採用“延胡索”之名。常簡稱之為“元胡”。

著作

據統計,歷代研究避諱的專著約有40餘種,包含避諱專題的著作有200餘種,研究論文360餘篇。
《中國避諱學史》,卞仁海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避諱學
《中國避諱學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