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生長環境,生長習性,繁殖方式,栽培技術,病蟲防治,藥材性狀,用法用量,相關配伍,注意事項,化學成份,相關論述<br/>,
來源
本品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塊莖。11~12月採挖,切去根頭,洗淨泥土,用竹刀颳去外皮,曬乾或烘乾,即為毛山藥。選擇粗大的毛山藥,用清水浸勻,再加微熱,並用棉被蓋好,保持濕潤悶透,然後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圓柱狀,將兩頭切齊,曬乾打光,即為光山藥。
性味歸經
甘,平。
①《本經》:味甘,溫。
②《別錄》:平,無毒。
③《藥性類明》:味甘,性涼而潤。
④《藥品化義》:生者性涼,熟則化涼為溫。
入肺、脾、腎經。
①《湯液本草》:手太陰經。
②《傷寒蘊要》:入手、足太陰二經。
③《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陰經血分,兼入足少陰經氣分。
功能主治
健脾,補肺,固腎,益精。治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白帶過多。
①《本經》: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
②《別錄》:主頭面游風,風頭(一作’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鑰。
③《藥性論》: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④《食療本草》:治頭疼,助陰力。
⑤《日華子本草》: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⑥朱震亨: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
⑦《傷寒蘊要》:補不足,清虛熱。
⑧《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
形態特徵
多年生纏繞草本。塊莖肉貿肥厚,略呈圓柱形,垂直生長,長可達1米,直徑2~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有鬚根。莖細長,蔓性,通常帶紫色,有棱,光滑無毛。葉對生或3葉輪生,葉腋間常生珠芽(名零餘子);葉片形狀多變化,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廣卵形,長3.5~7厘米,寬2~4.5厘米,通常耳狀3裂,中央裂片先端漸尖,兩側裂片呈圓耳狀,基部戟狀心形,兩面均光滑無毛;葉脈7~9條基出;葉柄細長,長1.5~3.5厘米。花單性,雌雄異株;花極小,黃綠色,成穗狀花序;雄花序直立,2至數個聚生於葉腋,花軸多數成曲折狀;花小,近於無柄,苞片三角狀卵形;花被6,橢圓形,先端鈍;雄蕊6,花絲很短;雌花序下垂,每花的基部各有2枚大小不等的苞片,苞片廣卵形,先端長漸尖;花被6;子房下位,長橢圓形,3室,柱頭3裂。蒴果有3翅,果翅長几等於寬。種子扁卵圓形,有闊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本植物的藤(山藥藤)、葉腋間的珠芽(零餘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分布區域
現各地皆有栽培。
生長環境
生山野向陽處。
生長習性
野生於山區向陽的地方,喜溫暖,耐寒,在北方稍行覆蓋可以越冬。由於山藥是一種深根性植物,故栽培地區應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蔬松肥沃的砂質壤土。土壤酸鹼度以中性最好,若土壤為酸性,易生支根和根瘤,影響根的產量和質量;過鹼,其根部不能充分向下生長。因此,在我國南部地區栽培,於較酸性土壤上應施適量石灰,以中和土壤酸度。
繁殖方式
主要用蘆頭和珠芽(山藥豆)繁殖。
栽培技術
蘆頭繁殖:每年10月份將地下根挖出,將山藥上部蘆頭15-25cm長折下,於日光下略曬,使其水分蒸發,經過日曬2-3d,傷口癒合,放入室內或室外挖坑貯藏。坑的深度及蓋土厚度以不使蘆頭受凍為度,河南坑深為40cm,蓋土6cm,天冷時覆土至10cm。保持濕潤。翌年4月(清明至穀雨)取出,在畦內按行距30-45cm,株距18-20cm,開溝栽種,將蘆頭順序平放於溝內,蓋土。珠芽繁殖:4月中旬將上年秋天採收珠芽(山藥豆)從坑中取出,稍曬,即可進行栽種,行距30cm,株距10-15cm,溝深6cm,將珠芽放入溝內,覆土6cm,約1個月左右的時間,可出芽。田間管理出苗後,應設支架,以使莖蔓向上生長,支架材料不限,竹竿、秫秸稈及樹枝均可。在5-8月期間,應分次追肥,以糞水及廄肥為主,可結合澆水施用或撒布於根旁。澆水後遇雨,土壤過濕,會使根不向下生長而形成叉根,因此,雨季應注意排水工作,澆水要適量。澆水過多也容易引起鏽病,使早期落葉,影響根的產量。病蟲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白鏽病、褐斑病。防治:①搭支架,使通風良好,不能在險濕積水的地方種植;②用波爾多液1:1:140倍液防治。蟲害主要有蠐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發生時用毒餌誘殺。白鏽病於春季發生;褐斑病夏季發生。
病蟲防治
病害主要有白鏽病、褐斑病。防治:①搭支架,使通風良好,不能在險濕積水的地方種植;②用波爾多液1:1:140倍液防治。蟲害主要有蠐螬、地老虎,咬食根部。防治:發生時用毒餌誘殺。白鏽病於春季發生;褐斑病夏季發生。
藥材性狀
①毛山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約15~30厘米,直徑1.5~6匣米,表面黃白色或棕黃色,有明顯縱皺及未除盡之栓皮,並少數根痕。質較硬,斷面白色,顆粒狀,粉質。氣微,味甘微酸,嚼之發粘。
②光山藥:呈平滑的圓柱形,長10~20厘米,直徑2~4厘米。表面淡黃白色,光滑。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質。氣微,微甘味酸,嚼之發粘。以質堅實,粉性足,色潔白者為佳。主產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雲南、河北、陝西、江蘇、浙江、江西、貴州、四川等地亦產。一般以河南博愛,沁陽、武陟、溫縣等地(古懷慶所屬)所產質量最佳,習稱懷山藥。除上述正品山藥外,在少數地區尚有以日本薯蕷(長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其塊莖習稱野山藥,土山藥,原植物參見風車兒條)、三角葉薯蕷(分布雲南、四川、西藏)等多種薯蕷屬植物的塊莖也作山藥使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相關配伍
①治脾胃虛弱,不思進飲食:山芋、白朮各一兩,人參三分。上三味,搗羅為細末,煮白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米飲下。(《聖濟總錄》山芋丸)
②治濕熱虛泄:山藥、蒼朮等分,飯丸,米飲服。(《瀕湖經驗方》)
③治噤口痢:乾山藥一半炒黃色,半生用,研為細末,米飲調下。(《百一選方》)
④治心腹虛膨,手足厥冷,或飲過苦澀涼劑,晨朝未食先嘔,或聞食即吐,不思飲食,此乃脾胃虛弱: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炒熱,一半生用,為末,米飲調下。(《普濟方))
⑤補下焦虛冷,小便頻敷,瘦損無力:薯蕷於沙盆內研細,入銚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盞,攪令勻,空心飲之,每旦一服。(《聖惠方》)
⑥治諸風眩運,益精髓,壯脾胃:薯蕷粉,同曲米釀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參諸藥浸酒煮飲。(《綱目》山藥酒)
⑦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茯苓(去黑皮),乾山藥(去皮,白礬水內湛過,慢火焙乾用之)。上二味,各等分,為細末,稀米飲調服。(《儒門事親》)
⑧治痰氣喘急: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熱飲之。(《簡便單方》)
⑨治腫毒:山藥,蓖麻子,糯米為一處,水浸研為泥,敷腫處。(《普濟方》)
⑩治項後結核,或赤腫硬痛:生山藥一挺(去皮),蓖麻子二個。同研貼之。(《救急易方》)
⑾治乳癖結塊及諸痛日久,堅硬不潰:鮮山藥和芎、白糖霜共搗爛塗患處。塗上後奇癢不可忍,忍之良久漸止。(《本經逢原》)
⑿治凍瘡:山藥少許,於新瓦上磨為泥,塗瘡口上。(《儒門事親》)
注意事項
有實邪者忌服。①《本草經集注》:紫芝為之使,惡甘逆。②《湯液本草》:二門冬為之使。
化學成份
山藥塊莖含薯蕷皂甙元(diosgenin)0。012%,多巴胺(dopamine),鹽酸山藥鹼(batatasinehydrochloride),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尿囊素(allantoin)止杈素(abscisin)Ⅱ。又含糖蛋白(glucoprotein),水解得:賴氨酸(lysine),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酷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和蛋氨酸(methionine)。還含包括上述胺基酸和胱氨酸(cyst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在內的自由胺基酸,另含具降血糖作有用的多糖,並含由甘露糖(mannose),葡萄糖(glucose)和半乳糖(galactose)按摩爾比6.45:1:1.26構成的山藥多糖,又含鋇、鈹、鈰、鈷、鉻、銅、鎵、鑭、鋰、錳、鈮、鎳、磷、鍶、釷、鈦、釩、釔、鐿、鋅、鋯以及氧化鈉、氧化鉀、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鈣、氧化鎂等。根莖含多巴胺、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以及膽甾醇(cholesterol),麥角甾醇(erg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粘液中含植酸(phyticacid),甘露多糖(mannan)Ia,Ib和Ic;有人說粘液含多糖40%,蛋白質2%,磷3%和灰分24%,多糖部分由80%的甘露糖和少量的半乳糖,木糖(xylose),果糖(fructose)及葡萄糖所組成。珠芽(零餘子)含5種分配性植物生長調節劑,命名為山藥素(batatasin)Ⅰ、Ⅱ、Ⅲ、Ⅳ、Ⅴ。還含止杈素,多巴胺和多種甾醇:膽甾烷醇(cholestanol),(24R)-α-甲基膽甾烷醇(24R)-α-methylcholestanol,(24S)-β-甲基膽甾烷醇(24S)-β-methylcholestanol,(24R)-α-乙基膽甾烷醇(24R)-α-ethylcholestanol,膽甾醇,菜油甾醇,(24S)-β-甲基膽甾醇(24S)-β-methylcholestanol,24-亞甲基膽甾醇(24-methylenecholesterol),β-谷甾醇,豆甾醇,異岩藻甾醇(isfucosterol),X桐甾醇(clerosterol),24-亞甲基-25-甲基膽甾醇(24-emthylene-25-methylcholesterol),7-膽甾烯醇(lathosterol),8(14)-膽甾烯醇cholest-8(14)-enol,(24R)-α-甲基-8(14)-膽甾烯醇(24R)-α-methylcholest-8(14)-enol,(24S)-β-甲基-8(14)-膽甾烯醇(24S)-β-methylcholest-8(14)-enol,(24R)-α-乙基-8(14)-膽甾烯醇(24R)-α-ethylcholest-8(14)-enol。同屬植物日本薯蕷塊莖含三萜皂甙,尿囊素,膽鹼(choline),17種胺基酸(比山藥塊莖所含的自由胺基酸缺γ-氨基丁酸)及無機化合物(比山藥塊莖所含的無機化合物缺鑭)。又含修養降血糖活性的日本薯蕷多糖(dioscoran)A、B、C、D、E、F。
">相關論述
1.李杲:仲景八味丸用乾山藥,以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乾燥,以此物潤之。
2.《醫經溯洄集》:乾山藥,雖獨入手太陰經,然其功亦能強陰,且手太陰為足少陰之上原,原既有滋,流豈無益。
3.《本草正》: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第其氣輕性緩,非堪專任,故補脾肺必主參、術,補腎水必君茱、地,澀帶濁須破故同研,固遺泄仗菟絲相濟。諸丸固本丸藥,亦宜搗末為糊。總之性味柔弱,但可用力佐使。
4.《藥品化義》: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因其味甘氣香,用之助脾,治脾虛腹瀉,怠惰嗜臥,四肢睏倦。又取其甘則補陽,以能補中益氣,溫養肌肉,為肺脾二髒要藥。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腎虛腰痛,滑精夢遺,虛怯陽痿。但性緩力微,劑宜倍用。
5.《本草求真》:山藥,本屬食物,古人用入湯劑,謂其補脾益氣除熱。然氣雖溫而卻平,為補脾肺之陰,是以能潤皮毛、長肌肉,不似黃芪性溫能補肺陽,白朮苦燥能補脾陽也。且其性澀,能治遺精不禁,味甘兼鹹,又能益腎強陰,故六味地黃丸用此以佐地黃。然性雖陰而滯不甚,故能滲濕以止泄瀉。生搗敷癰瘡,消腫硬,亦是補陰退熱之意。至雲補陽消腫,補氣除滯,理雖可通,語涉牽混,似非正說。至入湯劑以治火虛危症,難圖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緩故耳。入滋陰藥中宜生用,入補脾宜炒黃用。
6.《本草經讀》:山藥,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凡上品俱是尋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藥,故神農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見今人每取上品之藥,如此物及人參、熟地、葳蕤、阿膠、菟絲子、沙苑蒺藜之類,合為一方,以治大病,誤人無算。蓋病不速去,元氣日傷,傷極則死。凡上品之藥,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穀之養人相佐,以臻壽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藥,如五穀為養脾第一品,脾虛之人,強令食谷,即可畢補脾之能事,有是理乎!
7.《本經疏證》:薯蕷,主傷中補虛羸,即補中益氣力也。而《本經》復言之何故,此蓋當連下句讀,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雲者,猶雲補傷中而致之虛羸,除傷中而受之寒熱邪氣也。夫虛必有一處為先,他處乃連類及之者。邪之所湊,雖雲其氣必虛,然亦有陰陽之分,五藏六府之異;薯蕷所主之虛之邪,須審定其由傷中傷氣,方得無誤。不然傷血及他傷亦能致虛羸、成寒熱,又何別焉。《別錄》所主補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正與《本經》相印,惟下氣、止腰痛、強陰三項為特出。至於頭面游風、頭風、眼眩,唐以來醫家不甚用此味,故無從參其底里,然質之仲景治風氣百疾,《本經》除寒熱邪氣,亦可默會其旨矣。。
8.其他:《唐本草》:署蕷,日乾搗細篩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補。此有兩種: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本草圖經》:署預,今處處有之,以北都、四明者為佳。南中有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極緊實,刮磨入湯煮之,作塊不散,味更珍美,雲食之尤益人,過於家園種者。又江、湖、閩中出一種根如姜芋之類而皮紫,極有大者,一拔可重斤余,颳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於北地者耳。《植物名實圖考》:狂風藤,江西贛南山中有之。赭根綠莖,蔓生柔苒。參差生葉,長柄細韌,似山藥葉而長,僅有直紋數道。土人以治風疾。章炳麟:薯蕷一味,開血痹特有神效,血痹虛勞方中風氣諸不足,用薯蕷丸。今雲南人患腳氣者,以生薯蕷切片,散布脛上,以布纏之,約一時許,脛上熱癢即愈。《本經》: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別錄》:主頭面游風,風頭(一作'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藥性論》: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食療本草》:治頭疼,助陰力。《日華子本草》: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泄精健亡。朱震亨: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傷寒蘊要》:補不足,清虛熱。《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