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南高蹺音樂,關東地區秧歌音樂的一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南高蹺音樂
- 類型:關東地區秧歌音樂
遼南高蹺音樂,關東地區秧歌音樂的一種。
遼南高蹺音樂,關東地區秧歌音樂的一種。它發展完備、程式嚴謹,頗具關東特色。樂隊由兩隻小嗩吶和指鼓、小鈸、大鈸、大鐃組成。嗩吶曲牌豐富,大都是十分短小、節奏鮮明、性格突出的民間曲牌。一些常用曲牌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有歡騰、活...
海城高蹺秧歌是生動、豐富的民間藝術。是一種具有廣泛民眾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具有濃郁遼南鄉土風情的民間舞蹈。其情緒熱烈火爆;其內容剛健清新;其性格純真樸實;其風采輕鬆自由。它不僅展現了海城人民的才華和智慧,並再現了東北人民熱情爽朗、堅忍不拔、豁達酣暢的性格,體現了遼南地域文化特徵。海城高蹺在其發展...
音樂以嗩吶和鑼鼓樂為主,曲牌有“滿堂紅”、“大姑娘美”、“句句雙”等。表演風格火爆熱烈,歡騰奔放,優美抒情,風趣詼諧,雅俗共賞。這些風格特點,充分體現在“扭、浪、逗、相”等表演技法中。 歷史溯源 海城是遼南高蹺的發源地,關於海城高蹺秧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諸於清光緒年間出版的《海城縣誌》:"清康熙...
蓋州高蹺秧歌蘊含大量的歷史、文化、民俗等信息,對於研究遼南人民歷史生活習俗、風土人情、歷史信息、勞動人民審美情趣,以及研究遼南地區民歌、民間舞蹈、音樂、戲曲、雜技、民間口頭文學創作乃至研究中國民間秧歌流派、體系的演變發展等,都具有十分寶貴的科學價值。蓋州高蹺秧歌瀕危狀況嚴重,大多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高蹺(蓋州高蹺),遼寧省蓋州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蓋州高蹺秧歌是遼南蓋州地區勞動民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它是在古代民間雜技、踏蹺和百戲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主要在春節、慶典、廟會、祭祀等活動中進行表演。蓋州高蹺秧歌興於明末清初,興盛於清代康熙、乾隆年間,至民國中期進入鼎盛階段...
高蹺(遼西高蹺),遼寧省錦州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遼西高蹺是流傳於遼西農村,在年節或廟會時節於高蹺上表演的集體性民俗藝術活動。據史料可考,遼西高蹺起源於清代,它的特點是蹺高,最低的九十厘米,依次升高,最高的可達兩百四十厘米。因為蹺高,遼西高蹺形成了扔、跨、蹲、別、擰等技巧和美、...
扭秧歌,踩高蹺,舞長龍,跑旱船,農民們滿懷喜悅心情度過元宵佳節。圖為滄縣南小營村高蹺隊表演高蹺。東北盛行高蹺,並以“遼南高蹺”最負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規範,開始時先要“搭象”(疊起兩層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場變換隊形圖案,然後分組表演雙人對舞、“撲蝴蝶”、“漁翁釣魚”...
爽朗、穩靜、幽默、風趣等特點。蹺高約0.5米左右,因此舞者必須靠兩膝的屈伸和上身的擺動來掌握中心,保持平衡,構成了特有的動作韻律:哏、俏、穩、浪、顫,再加上鼓的動作以及手中絹花、扇花,體現了遼南高蹺的主要風格特點。音樂的嗩吶、鑼鼓伴奏為主,節奏熱烈明快,忽急忽馳,緊鑼慢鼓,舒緩不迫。
東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蹺兩類。地蹦子又稱地秧歌,流傳面較廣;高蹺盛行於遼南,特別是營口(大石橋)、海城和蓋縣一帶。說的是某地有某水田農民插秧時唱田歌,叫秧歌。秧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也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英歌、民間武術、...
論文《盤錦鼓樂調查報告》獲第六屆中國"華夏之聲"優秀論文一等獎,《遼寧盤錦鼓樂調查報告》被《中國音樂學》1990年第1期刊用,《東北嗩吶破工音》被1990年《中國音樂》第3期採用,《遼南高蹺擊樂器探源》獲遼寧省藝術館幹部業務比賽論文一等獎。為《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遼寧卷》音樂編輯。主編出版了《中國民族...
高蹺秧歌--《遼寧卷》高蹺秧歌廣泛分布在中國北方,而流傳於遼寧省南部的高蹺秧歌是其優秀品種之一,是廟會和迎春活動中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當地百姓有"喇叭(嗩吶)一響,渾身發癢;鑼鼓一敲。樂得蹦高。"的民謠,鐘愛之情可且一斑。遼南高蹺秧歌角色眾多。主要有"頭蹺"、"二蹺"、"漁翁"、"老嫗"和生、旦、...
出生於民間舞蹈世家,16歲師從劉二樂、楊國志(藝名一汪水)學藝,掌握技藝全面、擅長表演遼南高蹺及喇叭戲中的各種角,“小放牛”是他的拿手戲。他塑造的農村小伙子形象,生氣勃勃,風趣可愛,詼諧頑皮。50年代初曾到東北人民藝術劇院音樂舞蹈團、中央歌舞團、總政歌舞團、北京舞蹈學校及吉林省藝術專科學校等專業團體傳授...
雙人撲蝴蝶,民間舞蹈。流行在營口地區。是50年代初,民間藝人李文清根據遼南高蹺、天津高蹺中的“撲蝴蝶”改編的地方秧歌小場戲,在新春佳節或廟會期間隨秧歌隊演出。此舞的角色即村姑和頑童二人,表現尋蝶、嬉蝶、撲蝶等情節。舞時,村姑執一繫著蝴蝶道具的竹竿,走輕盈的秧歌前進步、跳踏步,配以優美的抖竿、...
捕蝴蝶場,遼南高蹺表演形式之一。表現男女青年通過捕蝴蝶,互相逗趣、嬉戲的情景。有三人場、六人場兩種。六人捕蝴蝶表演時,由下裝持蝴蝶桿(用一藤條製成的長桿,頂端系一布制蝴蝶),以掏、抖、躲等動作模擬彩蝶紛飛狀,四下裝持扇和另一下裝捕蝶;三人捕蝴蝶,由下裝持蝴蝶桿,兩個上裝持扇捕蝶。音樂...
郭錫成,民間舞蹈藝人,藝名郭大妞。為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曾任遼寧省、市、縣政協委員;遼寧省、市文聯委員、中國舞協遼寧分會常務理事、營口市音樂舞蹈家協會副理事長,曾在蓋縣文化館任輔導工作。15歲習藝,從師齊懷學、李樂斌等,學遼南高蹺秧歌。由於勤奮好學,廣采博收,掌握了生、旦、丑三大行當技藝,運用...
京津一帶,演員常表演"單腳跳"、"劈叉"、"過障礙"等高難技巧;有的則用單腳表演從四張高桌上一躍而下等絕技 東北盛行高蹺,並以"遼南高蹺"最負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規範,開始時先要"搭象"(疊起兩層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場變換隊形圖案,然後分組表演雙人對舞、"撲蝴蝶"、"漁翁釣魚...
是遼南高蹺開場時表演的群舞。舞隊由頭、二蹺領隊,在頭蹺的指揮下,以極快的速度走小跑步,變換各種隊形圖案,以渲染歡騰熱烈的氣氛,拓寬表演場地。常用隊形圖案有數十種之多,一般採用:龍擺層、二龍吐須、盤龍過街、雙排龍交叉、掛斗、十字梅、編蒜瓣、剪子股、卷白菜心等。音樂伴奏常用“黃河套”、“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