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南高蹺,民間舞蹈。又稱大鼓秧歌。在遼寧省流傳甚廣,尤以遼南地區的營口、海城、蓋縣等地最為盛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南高蹺
- 別名:大鼓秧歌
遼南高蹺,民間舞蹈。又稱大鼓秧歌。在遼寧省流傳甚廣,尤以遼南地區的營口、海城、蓋縣等地最為盛行。
遼南高蹺,民間舞蹈。又稱大鼓秧歌。在遼寧省流傳甚廣,尤以遼南地區的營口、海城、蓋縣等地最為盛行。以舞者雙足踩木蹺而得名,遼南高蹺約形成於清末民初。新中國成立之後逐漸從綜合性藝術形式向以舞為主轉化,並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內...
高蹺(蓋州高蹺),遼寧省蓋州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蓋州高蹺秧歌是遼南蓋州地區勞動民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它是在古代民間雜技、踏蹺和百戲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主要在春節、慶典、廟會、祭祀等活動中進行表演...
高蹺(上口子高蹺),遼寧省大窪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上口子高蹺是一種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表現形式,為遼南高蹺的一支,素有“遼南一枝花”之稱,主要流傳於盤錦市大窪縣上口子村及大遼河沿岸地區。上口子高蹺...
海城高蹺秧歌是生動、豐富的民間藝術。是一種具有廣泛民眾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具有濃郁遼南鄉土風情的民間舞蹈。其情緒熱烈火爆;其內容剛健清新;其性格純真樸實;其風采輕鬆自由。它不僅展現了海城人民的才華和智慧,並再現了東北人民...
蓋州高蹺秧歌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興於明末清初,是在古代民間雜技、踏蹺和百戲基礎上發展衍變而形成的。是遼南蓋州地區勞動人民自娛共樂的一種自發性的舞蹈形式。其原始功能為酬神娛人。主要活動於春節拜年、慶典、廟會、祭祀等活動。簡...
海城是遼南高蹺的發源地,關於海城高蹺秧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諸於清光緒年間出版的《海城縣誌》:"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莊古鎮三義廟就有高蹺、旱船沿街跳舞表演"。在清初,東北的海上貿易主要集中在遼南近海,隨後海城古鎮牛莊成為...
凌源高蹺秧歌是遼南高蹺秧歌的一個分支。據地方志記載,清代凌源高蹺秧歌即已出現,清末民初進入鼎盛時期。歷經幾代人的傳承與發展,凌源高蹺秧歌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表演者根據故事情節和表演的需要扮演各種人物,腳踏木蹺,身...
海城高蹺秧歌 海城高蹺秧歌是海城人民民眾傳統文化活動形式之一,也是海城鄉土風情一大習俗。海城高蹺秧歌屬大鼓高蹺,是遼南高蹺的一支,是遼寧較大舞種,高蹺表演的主要特點是扭、逗、浪、相。"扭",是海城高蹺韻律的基本特徵。其基本要領...
高蹺(遼西高蹺),遼寧省錦州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遼西高蹺是流傳於遼西農村,在年節或廟會時節於高蹺上表演的集體性民俗藝術活動。據史料可考,遼西高蹺起源於清代,它的特點是蹺高,最低的九十厘米,依次升高,最高...
扭秧歌,踩高蹺,舞長龍,跑旱船,農民們滿懷喜悅心情度過元宵佳節。圖為滄縣南小營村高蹺隊表演高蹺。東北盛行高蹺,並以“遼南高蹺”最負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規範,開始時先要“搭象”(疊起兩層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
叫鼓亮相,遼南高蹺表演的程式動作,是由“叫鼓”、“連線動作”、“亮相”組成的動作組合,也稱叫鼓上相。系舞隊中“壓底鼓”演員根據舞蹈情緒轉換的需要,用某一特定動作暗示擊鼓者,擊鼓者立即以相應的鼓點配合其動作。亮相,也稱上相...
小場,遼南高蹺表演程式。又稱單場、清場。是遼南高蹺主要表演部分,由舞蹈小場和小戲演唱組成。舞蹈小場有:鞭掛與備馬、清場、殺江、捕蝴蝶場、混場、逗場。小戲有:“張三賣藝”、“鐵弓緣”、“打漁殺家”、“鋸大缸”等傳統...
捕蝴蝶場,遼南高蹺表演形式之一。表現男女青年通過捕蝴蝶,互相逗趣、嬉戲的情景。有三人場、六人場兩種。六人捕蝴蝶表演時,由下裝持蝴蝶桿(用一藤條製成的長桿,頂端系一布制蝴蝶),以掏、抖、躲等動作模擬彩蝶紛飛狀,四下裝持...
大頭和尚逗柳翠,民間舞蹈。流傳在遼寧省營口縣、蓋縣等遼南地區。一般在正月十五或迎神賽會中表演,是遼南高蹺中的一小場節目。一般由兩人表演,一人飾和尚(男),頭戴紙糊、彩繪的大頭面具;一人飾柳翠(女),手執巾帕。兩人相互傳...
京津一帶,演員常表演"單腳跳"、"劈叉"、"過障礙"等高難技巧;有的則用單腳表演從四張高桌上一躍而下等絕技 東北盛行高蹺,並以"遼南高蹺"最負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規範,開始時先要"搭象"(疊起兩層的造型)唱秧歌,寓意"...
15歲習藝,從師齊懷學、李樂斌等,學遼南高蹺秧歌。由於勤奮好學,廣采博收,掌握了生、旦、丑三大行當技藝,運用手絹花、扇子花、馬鞭花,有獨到之處。舞姿柔美,韻味濃郁,表演細膩動人,充分表現出遼南高蹺“穩中浪、浪中俏、俏中美...
劉玉桓,高蹺民間藝人,藝名浪劉,遼寧營口旗口鄉人。他酷愛民間藝術,18歲從藝人曹會昌習藝,專工上裝(女角)。後又從房朝閣學唱蹦蹦戲、喇叭戲。1953年參加遼東文藝匯演獲優秀表演獎。其高蹺藝術造詣較深,以遼南高蹺中的“清場”...
高蹺秧歌廣泛分布在中國北方,而流傳於遼寧省南部的高蹺秧歌是其優秀品種之一,是廟會和迎春活動中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當地百姓有"喇叭(嗩吶)一響,渾身發癢;鑼鼓一敲。樂得蹦高。"的民謠,鐘愛之情可且一斑。遼南高蹺秧歌角色眾多。
揀棉花,民間舞蹈。流行於遼寧省營口地區。多在年節期間演出,遼南高蹺小場節目之一。是民間藝人郭錫成選取生活中揀棉花的情節,運用秧歌中耍舞手絹花的技巧,創作而成。此舞由數名女子表演(一般為六人)的集體舞,由六人扮演眾姐妹,...
遼南高蹺秧歌·架象 明輝攝 遼南高蹺秧歌·撲蝴蝶 趙同胤攝 遼西高蹺秧歌·壽星騎鶴 明輝攝 遼南高蹺秧歌·捕魚殺江 趙同胤攝 遼南高蹺秧歌·混場 明輝攝 遼南高蹺秧歌·清場 明輝攝 遼南高蹺秧歌·蠍子倒爬城 明輝攝 遼南高蹺秧歌·...
上口子高蹺隊以“遼南高蹺隊”的名義代表遼寧省參加。技壓群芳,一鳴驚人,榮茯最佳表演獎和2000元獎金。同時有4人榮獲最佳組織獎,有2人榮獲最佳編導獎。10月1日晚上,在號稱亞洲第一塔的天津電視塔下舉辦的“天塔之夜焰火晚會”上,...
齊懷學,民間舞蹈藝人,藝名齊大辮,遼寧省營口縣人。18歲學藝,從師王殿閣、劉二樂,掌握了遼南高蹺秧歌全部技藝。其扮演的“上裝”與“老么”馳名遼南大地,拿手絕活是花樣繁多的手絹花如:挽、片、纏、繞、甩、打等,配合多變的...
說東北秧歌就必須從遼南高蹺說起。遼南高蹺具有獨特的風格及動律特點,從藝術上反映了人民的性格和農村的審美習慣。生活在這裡的人民,多是從事墾荒、開礦、搬運的勞動者,形成了堅韌、率真、倔強的性格,同時也形成了喜歡色彩濃郁、線條...
劉升成,民間舞蹈藝人,別名劉東橋,綽號劉黑子、小迷糊,遼寧省營口縣人。曾任中國舞協吉林分會理事、吉林省藝術專科學校民間舞蹈教員。出生於民間舞蹈世家,16歲師從劉二樂、楊國志(藝名一汪水)學藝,掌握技藝全面、擅長表演遼南高蹺及...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後,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海城縣民主政府,隸屬於遼寧省遼南行政公署。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國民黨政府改東北為九省,海城縣仍隸屬遼寧省。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
東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蹺兩類。地蹦子又稱地秧歌,流傳面較廣;高蹺盛行於遼南,特別是營口(大石橋)、海城和蓋縣一帶。說的是某地有某水田農民插秧時唱田歌,叫秧歌。秧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也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