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由來
2016年4月,一段“人販子當街搶小孩,無路人上前攔阻”的街頭實驗視頻引起很大爭議。視頻發布者假扮人販子,在街頭、公園等處,將一名獨自行走的男孩捂住口鼻強行擄走。儘管男孩哭叫掙扎,但攝像機下的數十名路人沒有一人上前攔阻和詢問。部分網民為片子反映出的人心冷漠感到震驚,也有網民認為實驗設計不合理,有譁眾取寵的嫌疑。
目的
這種實驗的目的何在?它究竟想要探尋什麼問題?據視頻發布者稱,自己只是受國外類似視頻啟發,出於好奇心才進行了實驗。也就是說,這個實驗並沒有多么明確的社會目的,反倒是所引發的社會爭議值得思考。
各方觀點
別讓“道德實驗”的口水淹沒了真問題
道德實驗這種旨在測試他人道德良心的實驗,引起爭議在所難免。一方面,人性善惡往往在一念之間,不同場景的不同測試,往往獲得的行為反饋並不相同,一次實驗並不足以得出社會冷漠的結論;另一方面,道德滑坡、責任缺失、人心冷漠,近年在現實中也反覆上演,真實案例不一定反映出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但在輿論發酵下,已然於眾人心中形成了“人心不古”的印象。在此背景下,拿已有基本預判的事情做道德實驗,說到底不是在測試人性,而是炮製社會痛點。
遺憾的是,無論是真實案例所引發的社會熱議,還是道德實驗有目的性的製造公共議題,最終討論的焦點——社會冷漠也好,公共道德危機也罷,在每一次的認真討論之後,我們的人性拯救計畫似乎並沒有成功多少。
因此,我不主張拿道德和人性作為實驗對象,去檢測一個社會的善與惡。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實驗建立在一種“道德優越感”之上,即實驗的人自認為自己的道德人性要優於他人,否則你有什麼資格去測試他人的道德呢?同樣,那些一味震驚人心冷漠的人也持有這種“道德優越感”。而我們恰恰忘卻的是,自己本身就是所要檢測和批評的對象。當人人都在指責他人而不反求諸己時,我們便只會始終處於提出問題的階段。因此,更重要的不是去檢測人性,而是如何將我們每一個人都納入社會道德機制當中,在點滴之間改變自己、影響他人。
誰給了實驗者道德審判的權利
無論視頻發布者的動機是如其自己所說,為提醒市民防範拐賣兒童,還是如部分網友猜測的那樣純屬炒作,單從呈現的結果來看,確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但是,這並不代表發布者的行為就具有正當性。相反,這種利用極端條件對他人道德進行“測試”,本身就具有明顯的道德瑕疵。
從道德層面上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沒有對他人實施道德審判的權利。視頻的發布者採用這樣的方式,無疑是先行占據了道德“評判者”的制高點,採用“上帝視角”對他人進行審視。一旦出現不符合道德準則的行為,他便大可對其進行批判,自己卻全無負擔。正是因為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招致了公眾的反感。
從現實人性出發,每個人所秉承的道德準則都十分複雜。靠人為製造的極端情境進行測試和考驗,從而得出一個非黑即白的結果,不僅沒什麼意義,其結果本身也不靠譜。另外,這樣的手段,往往還存在潛藏的法律風險。拋開隱蔽攝像帶來的路人肖像權、名譽權問題不談,萬一因為有人“見義勇為”,而對當事人造成人身傷害,後續的問題就更加複雜了。
我們都聽過那個關於“狼來了”的古老故事。試想,在公共安全本就陷入普遍焦慮的當下,如果公眾尚存的善意,還要在一次次地“測試”中被消磨,對整個社會的風氣無疑沒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