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也有強烈的道德觀。嬰兒在看到善行的時候,會微笑或者拍手;看到惡行的時候,會皺眉、搖頭或者看上去很傷心。他們有豐富的情緒、深刻的感受以及強烈的欲望,而強大的情感基礎是他們成年後能夠冷靜、平和、成熟思考道德問題的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嬰兒道德觀
- 外文名:Moral outlook of infants
- 基礎:冷靜、平和、成熟思考道德問題
- 測試者:耶魯大學
- 被測試者:嬰兒
基本介紹,實驗調查,調查分析,調查研究,賞罰分明,
基本介紹
最近耶魯大學對一組嬰兒做了研究,結果發現,嬰兒也有強烈的道德觀。嬰兒在看到善行的時候,會微笑或者拍手;看到惡行的時候,會皺眉、搖頭或者看上去很傷心。他們有豐富的情緒、深刻的感受以及強烈的欲望,而強大的情感基礎是他們成年後能夠冷靜、平和、成熟思考道德問題的基礎。
實驗調查
不久前,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一個一周歲的男嬰就“如何評判正義”進行了觀察。 這個男嬰剛看了一場木偶秀,其中一個木偶正在和另外兩個木偶一起玩皮球。當中間的那個木偶將球扔給右邊的木偶時,右木偶會把球傳回來。而當中間木偶將球扔給左木偶時,那個木偶會帶球逃跑。然後,工作人員會把左右木偶拿到男孩面前,並在它們前面各自放上一個獎勵的玩意兒。像大多數孩子一樣,男嬰拿走了“壞”木偶面前的獎勵,還俯過身去在木偶的腦袋上摑了一下。
男嬰的行為看上去毫無章法,為什麼還會有人把嬰兒的想法當作一種道德行為來看待?從弗洛伊德到讓·皮亞傑再到勞倫斯·科爾伯克,心理學家對“早期的人類是沒有道德的動物嗎?”的爭吵從沒有停止過。社會和家長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將嬰兒培養成社會人,能夠體驗同情、內疚和羞恥等情感,並能夠克制單純的利己行為;在遭遇不公正和不公平之後表現出憤怒。如果孩子在來到這個世界以前就已經被道德觀全副武裝,我們為什麼還要費心去教育他們呢?
調查分析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在生命之初就已經具有最基本的道德觀念。通過一些精心設計的實驗,你可以看到在生命第一年中所展現出的道德思想、道德判斷和道德感知。一些關於善惡的感覺看似與生俱來。但社會化依然至關重要,社會化並不是因為嬰幼兒本身具有善惡觀,而是成年人如何引導他們表現自己的善惡觀。
嬰兒能分清搗亂者和施恩者我們的第一個試驗是研究嬰兒如何看待“幫助”和“製造麻煩”兩種特定行為的。
讓嬰兒們看幾部卡通片。其中一部:一個圓形的紅球想要到一個小山丘上,黃色的正方形會跟在紅球的後面,並且輕輕地觸碰幫它上升;而一個綠色的三角會越到紅球前面把它推回去。嬰兒希望紅球如何對待幫助自己的正方形,又如何對待欺負它的三角呢?
我們放了另外一部卡通:紅球既接近了方形也接近了三角。當球接近三角(搗蛋者)時,9月和12月大的嬰兒都會盯得更久,比球接近方塊(施恩者)時更久。他們都希望球接近幫助它的方塊。我們發現10個月的嬰兒會有類似的反應,但6個月的嬰兒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判斷。三角代表了“壞蛋”,方塊則是“好心人”。我們試圖判斷嬰兒是否能像成年人那樣做出判斷。為了研究,父母將寶寶們送到耶魯大學心理研究所認知中心。家長被告知所有即將發生的事情,並填寫了同意書。協定中詳細地描述了這項實驗會給嬰兒帶來的最小風險以及最小利益。
調查研究
我們決定用三維實物演示代替二維動畫:一個黃色方塊幫助小球上山,而一個紅色三角則要推它下去。給嬰兒們看完這一片段後,試驗人員把施恩者與搗亂者放到一個托盤上拿到孩子面前。就理論而言,一個嬰兒最想要靠近的往往就是他們最想要的。最後,我們發現,6個月和10個月的嬰兒大部分都傾向於靠近施恩者。幾乎所有的嬰兒都有這樣的傾向。 嬰兒們這么做是因為他們被做好事的方塊所吸引了,還是因為他們想要離那個壞東西遠一點,又或者兩者皆有呢?我們展示了一個中立性的角色,它既不是施恩者也不是搗亂者。我們發現,嬰幼兒更傾向於選擇施恩者而不是中立者。在中立者與搗亂者之間,則會偏向中立者。這一發現表明,這兩種可能性同時存在:嬰兒喜歡親近好人,遠離壞傢伙。幾乎所有的嬰兒都表現出了這樣的反應模式。當我們把這個場景展現給18個月大的嬰兒,並且問他們:“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他們都會像成年人一樣表示施恩者是好人,搗亂者是壞人。
為了確證嬰兒的確能夠區分好壞,我們創造了好幾組獨幕道德劇給嬰兒看。一個木偶奮力去打開一個盒子,蓋子快要打開的時候卻突然合上了。接著,木偶甲出來幫助把蓋子完全打開,木偶乙突然跳出來把蓋子蓋回去。在另一個研究當中,一個木偶在玩一個球,木偶會把球傳給木偶甲,然後甲會把球傳回來,當木偶繼續把球傳給木偶乙時,乙卻會帶著球逃跑。5個月大的孩子都更傾向於表現好的木偶。這些都表明,嬰兒知道什麼叫“是非”。
這提出了一個更進一步的問題:嬰兒是真的在回應善行,還僅僅是為了躲避惡行?在下一項研究當中,我們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在更大一些的嬰幼兒身上。我們將21個月大的嬰孩置入上述善惡場景當中,同時我們還給了他們去獎勵或懲罰的機會。我們發現,當讓他們給木偶東西的時候,他們傾向於“好”木偶;需要拿走些什麼的時候,往往會選擇“壞”木偶。
賞罰分明
我們向8個月大的嬰兒展示了一個代表施恩者的卡通人物(比如那個幫助打開盒子的木偶),這個施恩者在另一個場景中先被木偶甲獎勵,再被木偶乙懲罰。然後我們把嬰兒放到甲乙中間。我們還向他們展示了一個搗亂者(例如那個不讓別人打開箱子的木偶),接著讓嬰兒在一個獎勵了搗亂者的木偶和一個懲罰了搗亂者的木偶之間做一個選擇。
結果十分驚人。嬰兒更喜歡獎勵施恩者的木偶。有趣的是,當他們看見那個搗亂者被獎勵或者懲罰的時候,他們選擇了那個懲罰搗亂者的木偶。儘管一般情況下嬰兒都會選擇對人友善的一方,但這種情況下他們卻選擇了那些雖然表現得不太友好、但卻是在懲罰搗亂者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