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萬安橋》是清代章甫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過萬安橋
- 作者:章甫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半崧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過萬安橋》是清代章甫創作的一首詩。
《過萬安橋》是清代章甫創作的一首詩。1作品原文山川大類洛陽觀,雄冠中州鎮萬安。鰲駕幾時填海缺,鯨奔當日捲天寒。三千石骨工交磴,廿一潮頭約倒瀾。讀罷手書忠惠記,垂虹終古跨江乾。1作者簡介章甫(1760~1816),字文明,...
萬安橋,又稱龍江公濟橋、彩虹橋,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長橋鎮長橋村,始建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木拱廊橋。萬安橋為五墩六孔木拱廊屋橋。橋長98.2米、寬4.7米,舟形墩,不等跨,最短拱跨為10.6米,最長拱跨為15.2米。橋屋38開間、用柱156根,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兩側設木...
萬安大橋位於重慶市萬州區,是三峽移民奉獻的見證,萬安橋是萬州人新征程的起點,萬安橋延續了百年萬州的古城韻味,更是萬州建設第二大都市的象徵。1999年3月30日開工,2001年7月16日竣工。完工的第二天,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四五萬市民前來祝賀,幾百輛汽車通過。新萬安橋還榮獲第四屆重慶市市政工程金杯獎、巴渝杯優...
洛陽橋(Luoyang Bridge),曾用名“萬安橋”,在萬安橋(洛陽橋)尚未修建之時,這裡原有古渡口——萬安渡(亦名洛陽渡),故名。洛陽橋是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連線台商投資區和洛江區的一座橋樑,位於洛陽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
萬安橋,原名鎮安橋,始建於南宋紹定元年,橋高10.3米。福建三明境內最古老的橋樑。概況 據《建寧縣誌》記載:萬安橋,橫跨濉溪,原名鎮安橋,始建於南宋紹定元年(公元1228年),石頭橋墩、木質橋面,橋高10.3米、長92.7米、寬6.1米,六個橋墩,墩上各建一個橋亭,橋亭相連,形成橋面長廊,橋東建有濉川閣...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連線著祖國的四面八方。中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與才能。中國四大古橋 福建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
北宋蔡襄《萬安橋記》全文共153字,用楷體書寫,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分刻在兩石碑上,每碑高2.89米,寬1.46米,厚0.3米,碑字分為6行,每字長18厘米,寬15厘米,現存碑刻有二,一為損毀後,於1963年摹擬原作重刻;另一為北宋原刻,原露天崖刻於岸左,宣和間(...
2022年8月7日上午,福建省寧德市文旅局文保科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萬安橋失火原因屏南縣正在調查,該局領導也將趕赴現場,在此前檢查工作中,他們曾發現過萬安橋存在消防設施被破壞的情況。該工作人員表示,按照餘慶橋失火後的處理方式,萬安橋可能會重修。2022年8月7日,國家文物局、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組成聯合工作...
萬安橋位於鄞州區橫街鎮林村,橋始建於宋,元代後期至正年間(1341~1368年)曾有重修記錄。橋長16米,寬3.2米,為二孔石拱木廊橋。 歷代重修,現存橋樑為清代重建。橋樑簡介 該橋為雙孔石拱廊橋,南北向橫跨於浣花溪中上游。橋全長9.7米,寬4米,南北兩橋堍各設踏跺13級。橋上建有瓦屋數楹,中間通道,...
杭州萬安橋北河下位於東河西岸,南起萬安橋西端,與萬安橋南河下相接,北接蕭王弄,延伸至菜市橋南河下。因地處萬安橋北,故得名。明嘉靖年間,禮部侍郎錢科臨河而居,荒年時,自設粥廠接濟饑民,並建石橋供路人過河通行,時人稱橋為南橋,後更名為萬安橋。《東河棹歌》有詩稱頌:“架木為橋行路難,險如江上...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洛江區橋南村與惠安縣洛陽鎮交界的洛陽江入海口處。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 中國首座海港大石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附屬文物中亭、西川甘雨亭、昭惠廟、義波祠、蔡襄祠、四尊石將軍、六座石塔、二十六方石碑和“萬安橋”...
中國四大古橋,潮州湘子橋,即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臥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洛陽橋在今惠安、洛江分界的洛陽江入海口,又名“萬安橋”。於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年-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歷六年竣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盧溝橋位於...
洛陽橋 洛陽橋簡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洛陽橋歷史 洛陽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
大義橋(鉛山縣永平鎮)又名北門橋、思政橋、萬安橋,是九孔半圓石拱橋,全長193米,面寬6米。該橋全部為麻石結構,造型古樸,結構堅實。建國前鉛山縣是福建北部進入贛、浙的的通道上極其重要的咽喉要衝。這座橋承載過當時的各式機動車輛。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才退役。仍通行機車及行人。全橋結構嚴謹,遠觀此...
以福臻塘、寺前街舊址、東寺橋、和尚浜遺蹟及燒和尚墳小洲為坐標,老支部和我們指指點點,比比劃劃,描述出1949年時的福臻寺殿宇建築狀況,繪聲繪色地道出一幅“福臻寺全圖”輪廓:福臻寺南臨福臻塘,福臻寺山門對著西寺橋(又名萬安橋),西寺橋是一座石樑大橋,南北跨越福臻塘河,此橋在1962年被拆掉,橋南面...
解放前夕,國民黨軍隊為阻止解放軍的追擊,對成渝公路曾濫施破壞,球溪河大橋(133公里處)、施濟大橋(284公里處)、太平鎮大橋(53公里處)、萬安橋(69公里處)、天馬橋(資中以西)、石經寺橋(成都東南)等均被焚毀或炸毀,對四川公路交通造成嚴重的損壞。1995年建成的成渝高速公路逢山開路,遇河架橋,開掘山洞,建成全...
17、君漠落筆帶春韶,玉潤蘭馨意欲銷。心畫心聲原不假,黨人爭及萬安橋。18、坡翁奇氣本超倫,揮灑縱橫欲絕塵。直到晚年師北海,更於平淡見天真。③ 19、學士蘇門沾溉多,出藍生水究難過。便將書品衡詩品,畢竟西江遜大峩。20、鴛鴦繡出任君評,得力終身只自明。小楷蠅頭空一代,誰知從幼學顏行。21、天姿淩轢未...
由於梁橋構造比較簡單,施工容易,尤以石樑橋材料耐久,維修省力,所以成為最普遍的橋型。現存的大型古代石樑橋都集中在福建沿海一帶,特別是泉州地區。著名的有萬安橋(俗稱洛陽橋)、安平橋(俗稱五里橋)等。這些橋樑大都建於宋元時期,主要是採用筏型基礎,尖劈形橋墩,浮運巨大石樑等工藝建造而成的,有的橋樑還巧妙...
鄉里為紀念姚長子,將"化人壇"改名為"絕倭塗",前後兩橋分別命名為"得勝橋"和"萬安橋",並在絕倭塗上建3間磚木結構平屋的"姚長子紀念祠"和一座高6?5米的"姚先烈絕倭紀念碑",文學家張岱寫了墓志銘。?王端淑 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才女。王思任次女,字玉映,號映然子,又號青蕪子。紹興縣人。自小...
出蜜岩廟往左手不遠就可以看見一座單口石拱橋,是清鹹豐二年(1852年),一個叫應元粥的83歲老人耗其一生積蓄所建,名“萬安橋”,是古時往來許家、岩下的要道。橋高離溪底約6米,半園孔底直徑12米。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興建皎口水庫的大潮中,上萬民工匯成壯觀的場面,當時的小火車就一直通到這座...
東大橋位於甪直古鎮最東端,是古鎮區最大的一座古石橋東大橋。一橋跨吳昆兩市,橋北堍是吳縣塑膠廠,橋南堍為崑山市南港大橋灣村;橋西水域屬吳縣市甪直東市河,橋東水面屬崑山市東塘港。三元橋萬安橋 三元橋俗稱三官橋,因位於中市上塘三官弄口而得名,東橋堍與北側之萬安橋南堍相接,構成中市街的一對“...
飯後,與三官再度登岸,浴於浴室,竟體舒爽。有一大溪,不知何名,此時水落,急湍自巨石下,猶轟轟作響。溪上見兩橋,一曰萬安橋,系新式;另一橋穹形甚高,橋面建屋,工整精妙,頗可賞玩。四時返船。下坡時小腿痠痛,徐徐移步,三官扶之。萬縣市廛之盛,人口之眾,信可稱川東大邑。今日兩度登岸,在作實為...
民國4年張沅實測的《四川省都江堰外江流域淘土埂工平面圖》上,都江堰市萬安堤附近有萬安橋及岷江大橋,溫江趙家渡處有惠政橋位於金馬河上。民國9年《溫江縣誌》載有惠政橋木樑“長三十二丈”,三渡水金樞橋、二渡橋皆“長二十四丈”,共四十八丈。可見,民國初年金馬河寬僅在150~160米左右。民國21年徐松濤實測...
塑像前為舉世聞名的《萬安渡石橋記》豐碑2方,分立左右兩側。該碑系蔡襄親自撰文,親筆題寫。《萬安渡石橋記》碑文簡潔凝練,筆力雄健遒勁,刻工精美,世稱文、書、鐫三絕。另外,其他9方碑刻分立廊下兩側,均系明清兩代重修萬安橋及蔡忠惠公祠之碑記,其中不乏考證文物和書法藝術價值。第三進殿廳系20世紀80年代...
“山自西來水過東,碧溪兩岸一橋通;垂簾賣酒聯城市,楊柳青青花自紅。”這一首宋代時,住在鄞縣桃源鄉的詩人周睿寫的即興詩,把人們帶到千年之前的悠悠桃源,桃源溪上的兩座廊橋相距僅50米,名曰“武陵橋”和“萬安橋”,在現代文明的簇擁之中,依然挺秀簇立於十里桃源溪上!歷史沿革 據《鄞縣誌》和《桃源志...
石人殿、文昌閣、萬安橋等歷史悠久的古建築和明清走馬樓式民房及鵝卵石街道保存完好,店鋪依然,有“里街百店”之稱,被文物工作者稱為“明清一條街”。組成 四弄即周家弄、張家弄、玉行弄和朱家弄。三橋即皇溪橋、萬安橋和永安橋。皇溪橋建於宋宣和年間,萬安橋建於公元1499年(明弘治二年),永安橋始建於...
石人殿、文昌閣、萬安橋等歷史悠久的古建築和明清走馬樓式民房及鵝卵石街道保存完好,店鋪依然,有“里街百店”之稱,被文物工作者稱為“明清一條街”。芳殿 芳殿,土名木勺棚,在清水鄉夾層靈山高石壁下,一脈勺柄狀伸出,群山簇擁,鶴立雞群,氣象軒郎。初為棚庵,1834年,雙溪王氏春榮隨夫居此,採茶花蕙...
章水蜜岩古道?位於鄞州章水鎮蜜岩村。從寧波市環城西路邁水橋乘637路公車到蜜岩下車即到村口。蜜岩村曾被評為寧波市十大歷史文化名村。蜜岩古道沿途溪流聲聲、桃紅柳綠、風光無限,感覺心曠神怡。整條路線穿越景點,依次序為:蜜岩村的蜜岩廟、百年老橋萬安橋和古樟樹、岩紅禪寺、中共細嶺聯絡處等。人文...
夏履橋舊址位於今夏履鎮夏履橋村東江邊。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就發生於此。後人感念其功,建橋以志,命名“夏履橋”,地因橋名。此橋於1991年被拆。明因寺建於初唐,現在已毀。宣橋、萬安橋建於明清時期,尚存。龍虎羽人騎馬畫像鏡1970年,出土於今夏履鎮墅塢岙。青銅器,東漢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