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豸山

冠豸山

冠豸山位於連城縣城東,離城六里許。山名歷經變易,連城未建縣之時為長汀縣古田鄉,故稱此山為東田石。至元朝,代理縣尹馬周卿辟山之南北塹,以群峰聳峙,萬石紛呈,形如蓮花,遂改名為蓮峰山,又取山間之奇勝列十三景,用篆文、隸書刻於石,其一曰:冠豸,蓋因壁立千仞,形似豸冠。後來便以“冠豸”之名替代蓮峰,一直沿用至今。

冠豸山屬於丹霞地貌,其自然形態之美在於山之奇險與幽秀,水之清冽與甘甜。遠望冠豸,山並不高。當你登上盤旋的山路,走過“蒼玉峽”,來到“半雲亭”時,便自然產生“雲層覺路嶺千尋”的感覺。丹梯雲棧緊與半雲亭相連,峭壁之上,開鑿磴道,垂直如梯,右邊是懸崖,岩色赤潤,左邊是絕谷,谷深萬丈。行走在雲棧之間,有如行走在古木蒼鬱的樹梢之上,行走在半空的雲霧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冠豸山
  • 外文名:Guanzhai Mountain
  • 得名於: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
  • 景區萬園:123平方公里
  • 榮譽: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 開放時間:全年
  • 門票價格:聯票(冠豸山、石門湖):115.00元
  • 著名景點:石門湖
  • 建議遊玩時長:8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春夏皆宜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神山名錄,文化,"豸"字讀音,代表景觀,神話傳說,當地特產,連城蘭花,連城根雕,連城宣紙,慈菇,連城地瓜乾,連城白鴨,四堡漾豆腐,涮九品,榮譽,交通,

神山名錄

冠豸山為被譽為“客家神山”,“生命神山”
連城山水價值連城! 地處福建西部的連城縣的冠豸山不連崗以自高,不託勢而自遠,外直中虛,方圓四十里,它於1986年被評為福建省十佳風景區,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於2000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2009年被列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名錄。冠豸山風景區屬丹霞地貌,蒼玉峽逶迤而入,一石若懸,流泉從石間穿過,潺潺不斷,逾半山處,巨石之上立一松風亭。半雲亭築在山間突出部,仰崖上古樹,鬱鬱蒼蒼,如在半天。至滴珠岩,高壁峭立,獨留一面,明代名儒黃公甫題刻“冠旨”兩字,字徑數尺,蒼勁雄健。旁有乾隆翰林朱陽鐫刻的“上游第一觀”五字,是為閩江、九龍江、汀江發源地之一的佐證。過滴珠岩為芳蘭谷,谷中蘭花香馨遠襲。南面是石園,為清朝林赤章讀書處,岩洞深邃,可容數十人,岩頂石花叢植,雨天水從五老峰崢淙瀉落,又名“天上來”。過修竹徑,越桃源澗,吞紅咽綠,上十餘折,即為金字泉。金字泉邊有一水塘,名“清如許”,一線天倒映其中,成天地兩線,更添情趣。上有項南同志題寫的“萬峰朝斗”四個大字,過了一線天,便是“白雲深處”,旁有仙人所鑿的玉女池,平日仙水盈池,民間傳說冠豸山五姐妹常在此沐浴,得一冰肌玉骨之身。在白雲深處登五老峰,可眺望城區。靈芝峰下為靈芝庵,折北行至小半山,相傳唐歐陽仙曾在此煉丹。
“照天燭”從旁壑中拔地而起,絕無依傍,如紅燭高照,傲然燃空。照天燭旁邊為蓮花洞、五姐妹石。蓮花洞內有石椅石桌。壽星巒上,石欄曲折,長壽亭傲然立於飛雲樹影之中。旁有我國著名書法家羅丹篆寫的“人長壽”三字。冠豸山東南有石門湖,潭深壑淺,湖清山秀,酷似一塊翡翠鑲嵌在冠豸山的奇峰險壑之中。登艇遊覽,山環水少己葛繞,沿途可欣賞“渴馬飲泉”、“大象戲水”、“猴猻撞鐘”、“三姐妹石”、“瘋僧戴帽”等勝景。冠豸山歷代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和樓台亭閣及書院等人文景觀。今尚存半雲亭、松風亭、東山書院、修竹書院、靈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餘處。最為珍貴的有林則徐登臨冠豸山,存於東山草堂的手書的橫匾“江左風流”,鴉項擔墓清乾隆名士《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在任福建提督學院時題寫的“追步東山”的墨寶。

文化

冠豸山是有生命的,不僅在於它合“生命之門”、“生命之根”於一體,而且還因為它是一座散發著濃厚文化氣息的山。山名由“東田石”、“蓮峰山”到後被邑人以“冠豸”兩字取代,就賦予了山的文化色彩。獬豸,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羊而獨角,“能辨曲直,見人爭鬥,即以角觸不直者” ,法官可據此判斷是非,因而法官的帽子稱為“冠豸”,以示公正不阿、除邪扶正之意。山名 “冠豸”,可見其寓意深遠。 與天下名拘精祖山相比,鐘靈毓秀的冠豸山不以山勢巍峨稱雄,不以香火鼎盛聞名,卻以書院眾多而自豪。自南宋到明清,不少文人雅士紛紛在山上結廬倡學,建有眾多的書院,石刻,包括南宋大儒、福建四大理學家之一羅從彥手書的“壁立千仞”、明代名儒黃公甫所題“冠豸”、現代著名書法家羅丹的“人長壽”、趙朴初的“造化鐘神秀”等書法珍品。早有人言才拜,立屑照冠豸山水,雄齊、清秀,景辯贈慨欠觀奇特,有“三絕”:一是竹安寨景區的“壽星石”,栩栩如生;二是竹安寨景區的“水門牆”,氣勢恢宏;三是冠豸山景區的“照天燭”,拔地而起五十餘米,直插雲天。實際上,隨著景區的開發,新的景致不斷現身,冠豸山風景區之絕景妙色已遠非“三絕” 。“生命之根”、“生命之門”,並存於風景區,陰陽稱雙絕,就令遊人驚嘆不已,“客家神山”、“生命神山”、“陽剛天下第一,陰柔舉世無雙”的讚譽如潮而來。縱覽天下名山勝景,有陰或有陽,並不少見,然陰陽相對同一處,實屬罕見。所謂“生命神山”,實不為過。
冠豸山

"豸"字讀音

冠豸山的“豸”字在當地一直讀作zhài,是古代傳說中一種篤忠執著、公正誠信、明辨是非的神獸。在康熙大字典等老出版物中均有“豸”與“廌”通假,讀(zhài和宅買切體櫻旋),注釋為傳說中的神獸。但在2011年第11版前所有大陸解放後出版的字詞典中,“豸”只注音為“zhì”,注釋為“沒有腳的蟲子”,一度被遊客和一些部門的人誤讀,廣播電視系統播音時也讀作“zhì”,電腦也很難打出“廌”字。隨著該縣旅遊業的發展,山名讀音成為對外交往的一大障礙,為“豸”字定音的呼聲日益急迫。2003年6月,連城縣人民政府向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報送《關於請求加注地名“冠豸山”中“豸”字讀音(zhài)的請示》;2004年,福建省民政廳、教育廳和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向民政部、教育部、國家語委報送請示,請求對“冠”和“豸”予以定音;2004年7月,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教育部語言文字套用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聯合組成專家組,赴連城開展了實地考察、查閱文獻史料和召開座談會徵求意見等活動。通過考證、研究,專家們一致認為應把冠豸山“豸”字的讀音定為“zhài”。2006年1月民政部、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批覆福建省民政廳、教育廳和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同意將福建省冠豸山的山名讀音定為“Guànzhài Shān”。
由商務印書館2011年6月最新出版的第11版新華字典第630頁里,首次正式收錄冠豸山正式讀音“Guànzhài Shān”,並註明:山名,在福建省連城,成為該讀音語詞的唯一注釋。
“冠豸山”讀音是唯一的國家三個部委會專門發文正音的地方名,是國家對地方地名進行確認的首創,這也突出了“豸”(zhài)的讀音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使連城的地理文化得到了正確解釋。

代表景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冠豸山,猶如一位不施粉黛的村姑,天生麗質,清純可人。風景區在距縣城僅一點五公里處,方圓百餘平方公里,集山、水、岩、洞、泉、寺、園於一身,擁有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龍湖五景區,擁有山奇、水秀、谷幽、岩穴迷離之神秀。出遊冠豸山,可先游湖後登山,也可先登山後游湖,不過“逆游冠豸樂趣多”。
北夷南豸丹霞雙絕
下得船來始登山,一路笑語一路歡。時而穿林而過,時而緣壁而走;時而俯身崖穴,小心翼翼,時而抓鏈爬坡,一步一歇;聽鳥深澗中,看花開峭壁上;遠望層巒疊嶂,近看崖側成峰。位於連城這個純客家縣內的“客家第一名山”冠豸山,以其形似古代法官頭戴的獬豸冠得名,“平地兀立,不連崗自高,不託勢而自遠”,相傳開發始於宋代,自古就有“八閩名勝”、三江(閩江九龍江汀江)“上游第一觀”的美稱。因與“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同處一條山脈(武夷山脈),同屬丹霞地貌,山勢雄奇,而享“北夷南豸,丹霞雙絕”美譽。一路行去,這裡一峰,那裡一岩,如臥虎,如奔馬,如蹲師,如戲猴,鬼斧神工,各顯其態;三疊潭、香榔幽谷、老虎岩、觀音峰、丹梯雲棧、一線天等百餘個景點,琳琅滿目。鯉魚背,是一條貼著山崖的崎嶇小石道。聽說,有三百六十五個台階,象徵著一年三百六十五個晝夜,順利登上山去就意味著一年平平安安、萬事如意。拾級而上,身歷其險,自是心無旁鶩。偶爾扶欄回眸遠眺,蓮花峰、秀女峰、駱駝峰,峰峰入眼,雄渾壯麗,形態逼真。若逢山霧繚繞時,霧中石道就形似鯉魚追風逐浪。過鯉魚背,攀到山頂,長壽亭高踞山巔。歷盡短暫“艱辛”,終抵山頂,頓覺快意無比,是一種釋然的解脫和撫慰。遇碧空如洗艷陽天,憑欄遠眺,城鎮、田野、山巒,盡收眼底,“無限風光在險峰”。所有塵世雜念,一掃而去。離長壽亭,一路下山。“一線天”把冠豸山峰一劈為二,左為靈芝峰,右為五老峰,兩峰截然分離,間距僅二、三米。來到鐫刻“上游第一觀”五字的岩壁前,俯視山下城區,九曲文川,繚繞如練;村舍錯落,樓宇林立,田疇如畫。
冠豸山
“生命之根”
在冠豸山頂長壽亭下的峽谷中,是一根碩大無朋的圓柱形石柱,很高很大。無論是近處仰望還是高處俯瞰,它都象一根高高勃起、威然聳立的男性陽具。它孓然挺立於山谷中、天地間,直指蒼穹,充盈著陽剛之氣,給人以奮進、拼搏的無限遐想。“生命之門”,在石門湖畔的一面石壁上。光滑的石壁突現一狹縫,縫中臨水處有一眼黑色的洞,洞的 四周長著小草、青苔,洞下水光輝映,這活脫脫就是人類的“生命之門”。“生命之根”、“生命之門”,天造地設,同在冠豸。這是上蒼給予這方水土的最大贈予,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這是大地與人類血脈相連、氣韻相通的守望和攙扶。或許有人在這給了我們生命的造物面前,還羞於啟齒,但大自然為我們呼喚了生命之本、生命之源,為我們展現了生命的張力、生命的本原。“生命之根”、“生命之門”,這是真正屬於冠豸山獨一無二的美,這是冠豸山真正神奇、神秘之處。就此而言,遊覽冠豸山,就是一次充滿人性關懷、閃爍神性光彩的生命朝聖,“獬豸剛正恆久遠,生命根源盡釋然”。書院文化冠豸風骨一座山,如果沒有文化浸染,也就只是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而冠豸山是有生命的,不僅在於它合“生命之門”、“生命之根”於一體,而且還因為它是一座散發著濃厚文化氣息的山。山名由“東田石”、“蓮峰山”到後被邑人以“冠豸”兩字取代,就賦予了山的文化色彩。獬豸,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羊而獨角,“能辨曲直,見人爭鬥,即以角觸不直者”,法官可據此判斷是非,因而法官的帽子稱為“冠豸”,以示公正不阿、除邪扶正之意。山名“冠豸”,可見其寓意深遠。與天下名山相比,鐘靈毓秀的冠豸山不以山勢巍峨稱雄,不以香火鼎盛聞名,卻以書院眾多而自豪。自南宋到明清,不少文人雅士紛紛在山上結廬倡學,建有“二丘書院”、“樵唱山房”、“東山草堂”、“修竹書院”、“五賢書院”……眾多的書院,成為冠豸山一道耀人的風景。迄今,山中留下了四十餘處摩崖石刻,最為珍貴的是,東山草堂內珍藏的兩塊題匾:一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登臨冠豸山時手書的橫匾“江左風流”;二是清代著名學者、《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在任福建督學期間,慕閩西崇文尚學之風,專程來訪冠豸山,留下“追步東山”墨寶,抒發游山心跡。鐘靈毓秀的冠豸山,積澱深厚的文化。至今連城文風鼎盛,作家之多列於全國縣級前茅,遂有“文學強縣”之稱,遂在冠豸山腳下建起了中國、福建作協文學創作基地。
石門湖
石門湖——坐落於冠豸山東南的石門湖,面積四百多畝,如一塊翡翠,鑲嵌在冠豸山的險峰奇谷中,四周環山,“是連城昔日八景之一的"石門宿雲"所在地。 要深度感受石門湖的清幽以及風景如畫,選擇蕩舟其間,無疑是最好的方式。登上遊船,緩緩前行,船漿劃破波光瀲灩的湖面,推動著小舟時而穿過狹窄的峽谷,時而閒庭信步開闊的湖面,“水轉山間走,山回水中行”,山風習習,清涼舒坦。山在慢慢後退,水在慢慢後退,眼看就到湖的盡頭,“山窮水盡疑無路”,卻“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處曲徑通幽,山環水繞,水傍山立。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水面奇觀,歷歷在目,一景接一景,一畫連一畫,讓您親歷人在畫中游的愜意旅程。偶而,一兩隻白鷺、野鴨,從湖邊的綠林中飛出,掠過水麵,生機 盎然,引來無數遊人驚叫。 石門湖旁邊有一塊奇石,因形如女性生殖器而被名為“生命之門”,它以獨特的身姿詮釋著大自然的神奇,同時也吐露著冠豸山這本“生命大典”的博大精深。另外,石門湖攜同小三峽、雙乳峰、猴孫撞鐘等景點一起組成的石門湖景區,遊歷其間,相信定能讓你發現更多美景的。
冠豸山冠豸山
九龍湖
九龍湖景區左起雲霄岩,右連竹安寨,面積10.84平方公里,湖水碧波蕩漾,幽深湛蘭,庫區水路迂迴曲折,兩岸丹霞山巒陡峭,山奇水秀,遠看湖上群山如游龍戲水,近觀壩下湖水如玉女散珠。共有蜘蛛岩、水上金字塔、鄂魚峰、金鼠岩、九龍獻瑞、佛洞、八仙岩等景點20多處,是冠豸山風景區又一顆璀璨明珠。 九龍湖內港汊眾多,彎彎曲曲,處處是“水上迷宮”,曲徑通幽,是一個珊瑚狀的湖泊,而主要有四大龍溏坑、飛龍坑、九龍灣坑和碧螺坑。主要景點有: 九龍獻瑞:位於大壩口,九條如巨龍走勢的山脈齊聚於次,而其中一條飛龍最為生動形象,蜿蜒曲伸,猶如從天而降猛龍,正潛翔入海,栩栩如生。 金猴戲犬:大壩側一組丹霞石柱、石壁楊成一幅美妙、畫圖。正中石柱活象一位魁梧壯漢,為九龍湖守護神。在它的腳下是“金猴戲犬”圖,金猴激戰天兵天將,面對一群凶神惡煞的圍攻,騰身一躍,站於“哮天犬”尾巴上搔首弄姿,戲弄敵人。 如意壁:在一塊山崖下方,壁立平整,稜角分明。象一扇洞府山門。(也有人稱它為“無字碑”) 靈蚌含珠:一小山丘形似靈蚌,碩大豐滿,勃勃生機,猶如正在孕育著無數個珠的蚌母。 飛龍顯身:九條獻瑞中,其一起在半腰中突然裸露出100餘米長龍身。猶如正在它的敵人酣斗中突然顯出原形,威風凜凜震懾對方。這是一道“丹霞山脊”也稱“石樑”,如攀登這段石樑比黃山“鯽魚背”更險更奇。 百仙洞:一巨大的峭壁上由於鬆軟的沉積岩被水流沖刷,風霜侵蝕,形成了眾多星星點點,大小不一的圓洞,如神仙居處。 八仙岩:上下兩岩洞,似如房舍,傳說鐵拐李曾三次到此。側彎原有大八仙岩後風化倒塌。獅子岩:一高聳山崖上端,一側看似華南虎虎頭,而另一側看卻似睡眠中盤作數圈的大蟒蛇。 此外還有木魚清音、石燕崖、鯨魚號海輪、高石觀音坐蓮、仙女洞、柑桔墩等景點和許多未命名的景點。
冠豸山冠豸山
竹安寨
竹安寨,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冠豸山的組成部分,一個壁立森嚴,固若金湯的雄險古寨。竹安寨寓竹保平安之意,位於冠豸山東側3公里處,建於光緒24年,現僅存遺址,可供憑弔。主要景點有壁立千仞的“南天門”、萬夫莫開的“石塹門”、峭壁穿雲的“摩天嶺”、金聲玉振的“回音階”、直插蒼穹的“雙劍峰”、常年不溢不涸的“天池”、蔚為壯觀的“天牆”和天造地設的“壽星巒”等。

神話傳說

冠豸山天池的傳說
冠豸山屬丹霞地貌,景點一個連著一個。在一個叫“竹安寨”的石峰之頂,有一個面積有幾十平方米的天然水池,池水清澈透明,四季不枯,人們稱之為天池。天池西面有一道長百餘米,高几十米的天然石牆,人們稱之為天牆。北面有一個酷似老人的石峰,人們稱之為壽星岩,東面是一狀如馬頭的石山,人們稱之為馬頭山,對於天池及旁邊這些緊緊相連的景點,當地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王母娘娘有七個女兒,俗稱七仙女。七仙女中最小的名叫紫霜,長得異常白淨漂亮,被王母娘娘視為掌上明珠。平時,王母娘娘喜歡帶著七仙女到北方新疆天池游泳消暑,讓女兒們在凡塵中盡情歡樂地玩耍。有一次,紫霜游泳游累了,便獨自到岸邊休憩,剛好看見趕山神正在趕山。紫霜禮貌地問趕山神:“趕山伯,您這回要把這些石頭趕去哪裡呢?”趕山神說:“南方泥多石少,大地上雖長滿香桂杜鵑,遺憾的是沒有石頭襯托,我現要把這些石頭趕到南方去,讓南方的風景更漂亮。”紫霜又問:“趕山伯,我能跟您去看看嗎?”趕山神說:“如果你媽媽同意,我當然可以帶你去。”王母娘娘原本是不想答應紫霜跟一個老頭去趕山的,但想想紫霜日漸長大,世面所見也少,是該學學本事了,於是點頭答應了紫霜。又怕紫霜一路辛苦,便命令時任弼馬溫的孫悟空派了一頭最壯實的天馬來,讓紫霜騎去。馱著紫霜的天馬行空而去,很快就和趕山神一起到了南方冠豸山地界。紫霜往下一看,此地果然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不足之處就是少了一些石山石峰,就對趕山神說:“趕山伯,這裡太美了,您就把石山放在這裡吧。”趕山神說:“行啊,太陽剛好落山,恰巧是我施展法術的時候,你看我的吧。”一陣飛沙走石後,只見各式各樣的石山石峰點縱于山水花木之間,冠豸山漂亮極了。紫霜非常高興,心想以後若能到這裡游泳洗漱,豈不比在北方天池更有趣味?於是請求趕山神為她造一個游泳池。趕山神是個慈祥的老頭,得到美女的讚許心裡很是舒服,聽到美女的請求自然爽快答應。於是又一陣揮鞭念咒,一個天池即刻就造在石峰頂上。趕山神還對紫霜說:“你到這裡洗漱,是不可以讓別人看見的,我再幫你改造改造。”於是鞭出一道石牆擋住西邊的道路,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天牆”,削去連綿的山岩,把天池四周削得絕壁難攀。一切感到滿意後,便對紫霜說:“仙女你盡可放心享用天池了。”紫霜說:“好是好,可惜天池裡沒有水,叫我怎么享用啊。”趕山神這才想起自己沒有造水的神力,一下子變得不知所措,直叫道:“真是老糊塗,真是老糊塗。”站在一旁的天馬提醒趕山神:“這裡靠近東海,能不能請龍王來幫幫忙?”趕山神說:“東海龍王一向小氣,上次趕山時我不小心把一塊大石頭掉到東海里,他說是我故意要占他的地盤,對我一起懷恨在心,現去求他,恐怕不會同意。”天馬問:“那是什麼地盤?”趕山神說:“就是對面那個台灣島。”紫霜說:“台灣本身就是內陸不可分割的部分,東海龍王他何必斤斤計較,我去找他看看。”東海龍王見了紫霜,聽說要與趕山神合作造一個天池,便毫不客氣地拒絕。龍王說:“過去哪吒來欺負我的兒子,前些日子孫悟空又來強行借走定海神針,今天一個小小的趕山神又想如何捉弄我?他故意把這么大一塊石頭掉到我這裡,占了我這么大地盤,我還沒找他算帳呢。”紫霜說:“趕山神一天到晚很辛苦,這塊石頭是不小心掉在這裡的,您不能想別的地方去。”龍王說:“他想算計我,我還把他給算計了。我龍宮裡的人才多的是,你看,我把這塊廢石雕琢成了大石宮,在裡面住著冬暖夏涼,舒服極了,這叫變廢為寶啊!他趕山神想不到吧!”紫霜平日雖養在天宮,年紀也還小,卻天生聰慧。她對龍王說:“王母娘娘同意我在南方做了天池,天南地北自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塊大石頭說不定哪天又要被趕到什麼地方去,你這么舒服的石宮不就前功盡棄變別人的了?”龍王一想這話有道理,心想還是去天池造水更為划算,於是和紫霜一起來到冠豸山。龍王用眼睛看了一下趕山神,卻覺得趕山神正在搖鞭子暗笑他,譏諷他,心裡越想越不舒服,越想越氣,那水注就越下越大,頓時變成了暴雨,雨水溢出天池變成了洪水,直往冠豸山下的農田房舍衝去。趕山神立即把紫霜的腰帶和趕山鞭纏在一起,讓趕山鞭鞭力大增,一口氣在山下來回鞭了九下,鞭出一條漂亮如玉帶的九曲河,把天池溢出來的洪水全都引起,洪水沒有傷及老百姓的田地房屋,這條河就叫九曲文川河。紫霜見龍王如此陰險惡毒,竟然不顧老百姓的死活而大發淫威,一下子變得義憤填膺,搶過趕山神手中的趕山鞭,騎上天馬,追上龍王一陣猛抽,把龍王抽得為遍體麟傷,所以龍的身上至今還長滿麟片,其實那就是被紫霜抽打的傷疤。
冠豸山
龍王是天庭高官(相當於凡塵中的省部級),卻被紫霜打成重傷,心裡很不服氣,就跑到王母娘娘那裡去告狀。王母娘娘帶著龍王和天兵天將來到冠豸山,對紫霜、趕山神和天馬進行審問。紫霜說:“龍王是我打的,要罰就罰我。”天馬說:“紫霜是我馱著去的,要罰就罰我。”趕山神心想,自己已經年老體衰,正想退休,何不把這事一個人攬下來,就說:“真正打傷龍王的是我和我的趕山鞭,趕山鞭是我的器物,沒有我的神力,誰能用它打龍王呢?請王母娘娘放了紫霜和天馬,要罰就罰我。”王母娘娘問龍王:“到底是誰傷害了你?”龍王心想,得罪紫霜肯定沒有好處,趕山神和天馬又都肯承擔責任,何不順水推舟做個人情,便說:“是趕山神騎著天馬用趕山鞭把我打傷,與紫霜無關。”王母娘娘遂不問青紅皂白把趕山神點化成石峰,在原地禁閉1000年,天馬也要點化成石山在原地禁閉1000年,但孫悟空不同意,請求王母娘娘看在他的薄薄的猴面上最少也要少500年。王母娘娘怕孫悟空再來個大鬧天宮,就同意只禁閉天馬500年。於是天池旁就有了一個象人一個象馬的石峰。象人的石峰應該叫趕山神岩,因 為趕山神長得像壽星,象馬的石山當地人就叫馬頭山。 龍王雖然在王母娘娘面前打贏了官司,但對趕山神和天馬的嚴重處罰卻心存愧疚,到天庭開會遇見紫霜更是左右為難不知所措。為了巴結紫霜,龍王對紫霜造的冠豸山天池格外呵護,只要水少了一點就立即補上,不敢讓天池乾涸,因此,冠豸山天池的水不管春夏秋冬還是寒暑陰陽,其水位總是保持在一個特定位置,不枯不溢,實為奇觀。冠豸山下的人們發現一夜之間多了壽星岩、馬頭山、天牆、天池和九曲河,就知道昨夜有神仙光臨此地,趕忙燒香擺燭放鞭炮向神仙求願。因此,冠豸山下的連城人特喜歡燒香擺燭放鞭炮,有俗語云:“可以吃不飽,可以穿不好,早晨傍晚不可以不放炮。”此習俗亦可稱作世界奇聞。

當地特產

連城蘭花

連城蘭花自宋始,以朋口鎮桂花村最為有名,百餘戶人家幾乎家家種蘭,有100餘個品種。20世紀80年代末朋口農民聯合成立了蘭花開發公司,在鎮所在地建起了近萬平方米的蘭花輔。1994年第四屆中國蘭花博覽會上,朋口農民栽培的建蘭新品種“三友梅蝶”“南斗素”“陽生素”,分獲銀獎和2項銅獎。全縣現有養蘭戶2000餘戶,栽培以素心建蘭為主的130多個品種,並曾出口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地。

連城根雕

連城根雕,就是樹根造型藝術。它是以一定自然形態的樹根為基本素村,經過人為的篩選、觀察、藝術構思、加工製作而成為藝術品的一種獨特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形式。連城根雕始於宋末元初,歷史悠久,藝人輩出。前人的作品大都局限於神像或神案上擺設的吉祥動物。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連城的根藝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作品種類不僅有人物、花卉、動物,還有花插、幾、案等。湧現了一批技術精湛、造詣深厚的根雕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的以古樸渾厚見長,有的師從造化形神兼備,有的構思精妙匠心獨運。

連城宣紙

連城宣紙 具有紙質薄韌、顏色潔白、吸水力強等優點,所以是精裝印刷、複製描繪、書畫裝裱的好材料。連城在姑田鎮建立了皮宣紙生產基地,產品遠銷到日本和東南亞。許多社會名流和文人雅士,都把連城的宣紙當作饋贈親友的佳品。因此,連城宣紙不僅為連城創匯,也為國家爭了光。

慈菇

慈菇,又稱剪刀草燕尾草、蔬卵、思卵,屬澤瀉科,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連城已有百餘年種植史,縣誌中有莽菇,即慈菇也,味甘而帶苦和慈菇,俗稱蔬卵的記載。慈菇是連城的主要特產之一,其主產區分布在蓮峰鎮的李彭、城西、赤嶺和松洋等村,畝產可達千斤左右,高的可達1500斤,每年都有幾十萬斤上市。慈菇果實為黃白色或青白色球莖,外形呈長圓形,上有肥大的頂芽,表皮有環狀節,類似閩南的水仙花種。慈菇富含澱粉、蛋白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B、C及胰蛋白酶等多種營養成份。慈菇與豬肉(或豬大腸)、大蒜、油炸豆腐等搭配,可加工成慈菇紅燒肉、和尚戴帽、慈菇片炒瘦肉等酥香美味佳肴,是宴席上的連城名菜之一。此外,還可製成慈菇粉,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慈菇不僅可作蔬菜,而且還有藥用功能,鮮慈菇切碎,加上適量的冰糖和豆油煎煮,臨睡前服用可治療肺結核引起的咳血。另外,將慈菇搗爛與生薑汁調勻,塗敷於皮膚腫痛處,有消炎、退腫、止痛之效。

連城地瓜乾

連城地瓜乾是著名的“閩西八大幹”之首,已有二三百年歷史,清朝時,作為貢品進貢皇宮,是宮廷宴席上的珍貴小點,美名“金薯片”,連城也成為中外聞名的“紅心地瓜乾之鄉”。連城鄉村土質鬆軟,酸鹼適中,氣候適宜,很適合這種紅心地瓜生長。這種地瓜乾保留著自然的色澤和品質,顏色黃中透紅,味道清香甜美,質地鬆軟耐嚼,而且還有很高的葡萄糖和維生素A、B含量。製作方法一般是將整塊地瓜蒸熟去皮,然後壓制、烘烤。製成之後可保存幾年不壞,既可當零食,也可切成小塊,拌上面料、雞蛋、香料,經油炸再沾上冰糖粉作為酒席名菜。連城地瓜乾實為饋贈親朋之佳品。
冠豸山冠豸山
連城的兩大特產紅心番薯乾和黑丫頭連城白鴨均馳名中外,有“土藏萌番薯,水游黑丫頭”的美譽。
在福建和江西等地,番薯因為憨厚大個的體態,老一輩還稱其為懵番薯,伴隨動漫文化的熱潮和賣萌搞怪元素的流行,大都改稱萌番薯。番薯高產,紅軍當年打游擊時物資匱乏,飢一頓飽一頓。後來從山區農民那得知種番薯可有效應對飢餓,便和山區農民朋友一起房前屋後種些番薯,軍民們還有口號“土藏萌番薯,吃飽不辛苦”。

連城白鴨

連城白鴨,又名白鶩鴨、烏嘴鴨。是我國優良的地方鴨種,據《連城縣誌》記載,在連城已繁衍棲息百年以上,具有獨特的“白羽、烏嘴、黑腳”的外貌特徵,因為黑色的腳丫和頭部,當地又稱“黑丫頭”。生產性能,遺傳性能穩定,是我國稀有的種質資源。清朝道光年間即為貢品,唯一藥用鴨。1999年連城白騖鴨被國家級禽業專家譽為“優秀稀有的地方種質資源,鴨類中的國粹”,2000年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被評為“福建省名牌農產品”“無公害產品稱號“和“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2002年連城白騖鴨被省消費者委員會評為“綠色消費推薦產品”。2013年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連城白鴨和紅心地瓜乾並屬連城縣兩大特產,有“土藏萌番薯,水游黑丫頭”的美譽。

四堡漾豆腐

相傳,四堡漾豆腐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明清時期,四堡的木刻雕版印刷業非常繁榮。由於油炸煎炒過的食物易火氣上身,而日夜勞作的印刷工人講究清心潤胃,滋陰養元。豆腐文化在四堡就有了歷史起源。它以境內獨有的(五月黃)豆為主原料,用熟石膏調煮豆漿做成白豆腐。佐料要精選新鮮豬瘦肉和無筋膜的嫩牛肉,加入少許紅菇、香菇、蔥白等剁爛成鮮肉醬為餡。取團狀肉餡塞入用小指啄成窟隆的一塊塊方寸大的鮮豆腐塊中。鍋中豬油煎熱後將肉餡朝上的豆腐輕放入鍋,添入新鮮雞湯、撒少許烏豆鼓,以文火微燜至熟時揭開鍋蓋,只見鍋內豆腐微黃見白,文火中似搖似動。此時撒少許胡椒粉、小蔥花,待湯水全被豆腐汲收時起鍋,(趕滾)(即趁熱)品嘗。那白中淡黃,似搖似動的盤中豆腐謂之為(漾豆腐)。

涮九品

俗稱“涮九門頭”,是連城一道藥膳兼濟的佳肴,已列入全國名菜譜。涮九品,系選用牛身上最精華的九個部位,即牛舌峰、百葉肚、牛心冠、牛肚尖、牛里瘠肉、牛峰肚、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經過嚴格選料、精細刀功,輔以佐料、米酒和數味中草藥烹製,鮮嫩脆爽,湯味馨香,有健胃補腎、祛寒去濕之攻效。因食用牛身上九個部位的肉,幾乎囊括牛身主要精華,故又有“一餐吃了一頭牛”之說。

榮譽

1986年被評為福建省十佳風景區。
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0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
2009年入圍國家地質公園

交通

冠豸山位於福建省連城縣境內,縣境內有機場、火車站及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如圖。
連城冠豸山生態旅遊區

"豸"字讀音

冠豸山的“豸”字在當地一直讀作zhài,是古代傳說中一種篤忠執著、公正誠信、明辨是非的神獸。在康熙大字典等老出版物中均有“豸”與“廌”通假,讀(zhài和宅買切),注釋為傳說中的神獸。但在2011年第11版前所有大陸解放後出版的字詞典中,“豸”只注音為“zhì”,注釋為“沒有腳的蟲子”,一度被遊客和一些部門的人誤讀,廣播電視系統播音時也讀作“zhì”,電腦也很難打出“廌”字。隨著該縣旅遊業的發展,山名讀音成為對外交往的一大障礙,為“豸”字定音的呼聲日益急迫。2003年6月,連城縣人民政府向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報送《關於請求加注地名“冠豸山”中“豸”字讀音(zhài)的請示》;2004年,福建省民政廳、教育廳和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向民政部、教育部、國家語委報送請示,請求對“冠”和“豸”予以定音;2004年7月,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教育部語言文字套用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聯合組成專家組,赴連城開展了實地考察、查閱文獻史料和召開座談會徵求意見等活動。通過考證、研究,專家們一致認為應把冠豸山“豸”字的讀音定為“zhài”。2006年1月民政部、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批覆福建省民政廳、教育廳和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同意將福建省冠豸山的山名讀音定為“Guànzhài Shān”。
由商務印書館2011年6月最新出版的第11版新華字典第630頁里,首次正式收錄冠豸山正式讀音“Guànzhài Shān”,並註明:山名,在福建省連城,成為該讀音語詞的唯一注釋。
“冠豸山”讀音是唯一的國家三個部委會專門發文正音的地方名,是國家對地方地名進行確認的首創,這也突出了“豸”(zhài)的讀音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使連城的地理文化得到了正確解釋。

代表景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冠豸山,猶如一位不施粉黛的村姑,天生麗質,清純可人。風景區在距縣城僅一點五公里處,方圓百餘平方公里,集山、水、岩、洞、泉、寺、園於一身,擁有冠豸山、石門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龍湖五景區,擁有山奇、水秀、谷幽、岩穴迷離之神秀。出遊冠豸山,可先游湖後登山,也可先登山後游湖,不過“逆游冠豸樂趣多”。
北夷南豸丹霞雙絕
下得船來始登山,一路笑語一路歡。時而穿林而過,時而緣壁而走;時而俯身崖穴,小心翼翼,時而抓鏈爬坡,一步一歇;聽鳥深澗中,看花開峭壁上;遠望層巒疊嶂,近看崖側成峰。位於連城這個純客家縣內的“客家第一名山”冠豸山,以其形似古代法官頭戴的獬豸冠得名,“平地兀立,不連崗自高,不託勢而自遠”,相傳開發始於宋代,自古就有“八閩名勝”、三江(閩江九龍江汀江)“上游第一觀”的美稱。因與“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武夷山同處一條山脈(武夷山脈),同屬丹霞地貌,山勢雄奇,而享“北夷南豸,丹霞雙絕”美譽。一路行去,這裡一峰,那裡一岩,如臥虎,如奔馬,如蹲師,如戲猴,鬼斧神工,各顯其態;三疊潭、香榔幽谷、老虎岩、觀音峰、丹梯雲棧、一線天等百餘個景點,琳琅滿目。鯉魚背,是一條貼著山崖的崎嶇小石道。聽說,有三百六十五個台階,象徵著一年三百六十五個晝夜,順利登上山去就意味著一年平平安安、萬事如意。拾級而上,身歷其險,自是心無旁鶩。偶爾扶欄回眸遠眺,蓮花峰、秀女峰、駱駝峰,峰峰入眼,雄渾壯麗,形態逼真。若逢山霧繚繞時,霧中石道就形似鯉魚追風逐浪。過鯉魚背,攀到山頂,長壽亭高踞山巔。歷盡短暫“艱辛”,終抵山頂,頓覺快意無比,是一種釋然的解脫和撫慰。遇碧空如洗艷陽天,憑欄遠眺,城鎮、田野、山巒,盡收眼底,“無限風光在險峰”。所有塵世雜念,一掃而去。離長壽亭,一路下山。“一線天”把冠豸山峰一劈為二,左為靈芝峰,右為五老峰,兩峰截然分離,間距僅二、三米。來到鐫刻“上游第一觀”五字的岩壁前,俯視山下城區,九曲文川,繚繞如練;村舍錯落,樓宇林立,田疇如畫。
冠豸山
“生命之根”
在冠豸山頂長壽亭下的峽谷中,是一根碩大無朋的圓柱形石柱,很高很大。無論是近處仰望還是高處俯瞰,它都象一根高高勃起、威然聳立的男性陽具。它孓然挺立於山谷中、天地間,直指蒼穹,充盈著陽剛之氣,給人以奮進、拼搏的無限遐想。“生命之門”,在石門湖畔的一面石壁上。光滑的石壁突現一狹縫,縫中臨水處有一眼黑色的洞,洞的 四周長著小草、青苔,洞下水光輝映,這活脫脫就是人類的“生命之門”。“生命之根”、“生命之門”,天造地設,同在冠豸。這是上蒼給予這方水土的最大贈予,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這是大地與人類血脈相連、氣韻相通的守望和攙扶。或許有人在這給了我們生命的造物面前,還羞於啟齒,但大自然為我們呼喚了生命之本、生命之源,為我們展現了生命的張力、生命的本原。“生命之根”、“生命之門”,這是真正屬於冠豸山獨一無二的美,這是冠豸山真正神奇、神秘之處。就此而言,遊覽冠豸山,就是一次充滿人性關懷、閃爍神性光彩的生命朝聖,“獬豸剛正恆久遠,生命根源盡釋然”。書院文化冠豸風骨一座山,如果沒有文化浸染,也就只是一塊沒有生命的石頭。而冠豸山是有生命的,不僅在於它合“生命之門”、“生命之根”於一體,而且還因為它是一座散發著濃厚文化氣息的山。山名由“東田石”、“蓮峰山”到後被邑人以“冠豸”兩字取代,就賦予了山的文化色彩。獬豸,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似羊而獨角,“能辨曲直,見人爭鬥,即以角觸不直者”,法官可據此判斷是非,因而法官的帽子稱為“冠豸”,以示公正不阿、除邪扶正之意。山名“冠豸”,可見其寓意深遠。與天下名山相比,鐘靈毓秀的冠豸山不以山勢巍峨稱雄,不以香火鼎盛聞名,卻以書院眾多而自豪。自南宋到明清,不少文人雅士紛紛在山上結廬倡學,建有“二丘書院”、“樵唱山房”、“東山草堂”、“修竹書院”、“五賢書院”……眾多的書院,成為冠豸山一道耀人的風景。迄今,山中留下了四十餘處摩崖石刻,最為珍貴的是,東山草堂內珍藏的兩塊題匾:一是民族英雄林則徐登臨冠豸山時手書的橫匾“江左風流”;二是清代著名學者、《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在任福建督學期間,慕閩西崇文尚學之風,專程來訪冠豸山,留下“追步東山”墨寶,抒發游山心跡。鐘靈毓秀的冠豸山,積澱深厚的文化。至今連城文風鼎盛,作家之多列於全國縣級前茅,遂有“文學強縣”之稱,遂在冠豸山腳下建起了中國、福建作協文學創作基地。
石門湖
石門湖——坐落於冠豸山東南的石門湖,面積四百多畝,如一塊翡翠,鑲嵌在冠豸山的險峰奇谷中,四周環山,“是連城昔日八景之一的"石門宿雲"所在地。 要深度感受石門湖的清幽以及風景如畫,選擇蕩舟其間,無疑是最好的方式。登上遊船,緩緩前行,船漿劃破波光瀲灩的湖面,推動著小舟時而穿過狹窄的峽谷,時而閒庭信步開闊的湖面,“水轉山間走,山回水中行”,山風習習,清涼舒坦。山在慢慢後退,水在慢慢後退,眼看就到湖的盡頭,“山窮水盡疑無路”,卻“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處曲徑通幽,山環水繞,水傍山立。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水面奇觀,歷歷在目,一景接一景,一畫連一畫,讓您親歷人在畫中游的愜意旅程。偶而,一兩隻白鷺、野鴨,從湖邊的綠林中飛出,掠過水麵,生機 盎然,引來無數遊人驚叫。 石門湖旁邊有一塊奇石,因形如女性生殖器而被名為“生命之門”,它以獨特的身姿詮釋著大自然的神奇,同時也吐露著冠豸山這本“生命大典”的博大精深。另外,石門湖攜同小三峽、雙乳峰、猴孫撞鐘等景點一起組成的石門湖景區,遊歷其間,相信定能讓你發現更多美景的。
冠豸山冠豸山
九龍湖
九龍湖景區左起雲霄岩,右連竹安寨,面積10.84平方公里,湖水碧波蕩漾,幽深湛蘭,庫區水路迂迴曲折,兩岸丹霞山巒陡峭,山奇水秀,遠看湖上群山如游龍戲水,近觀壩下湖水如玉女散珠。共有蜘蛛岩、水上金字塔、鄂魚峰、金鼠岩、九龍獻瑞、佛洞、八仙岩等景點20多處,是冠豸山風景區又一顆璀璨明珠。 九龍湖內港汊眾多,彎彎曲曲,處處是“水上迷宮”,曲徑通幽,是一個珊瑚狀的湖泊,而主要有四大龍溏坑、飛龍坑、九龍灣坑和碧螺坑。主要景點有: 九龍獻瑞:位於大壩口,九條如巨龍走勢的山脈齊聚於次,而其中一條飛龍最為生動形象,蜿蜒曲伸,猶如從天而降猛龍,正潛翔入海,栩栩如生。 金猴戲犬:大壩側一組丹霞石柱、石壁楊成一幅美妙、畫圖。正中石柱活象一位魁梧壯漢,為九龍湖守護神。在它的腳下是“金猴戲犬”圖,金猴激戰天兵天將,面對一群凶神惡煞的圍攻,騰身一躍,站於“哮天犬”尾巴上搔首弄姿,戲弄敵人。 如意壁:在一塊山崖下方,壁立平整,稜角分明。象一扇洞府山門。(也有人稱它為“無字碑”) 靈蚌含珠:一小山丘形似靈蚌,碩大豐滿,勃勃生機,猶如正在孕育著無數個珠的蚌母。 飛龍顯身:九條獻瑞中,其一起在半腰中突然裸露出100餘米長龍身。猶如正在它的敵人酣斗中突然顯出原形,威風凜凜震懾對方。這是一道“丹霞山脊”也稱“石樑”,如攀登這段石樑比黃山“鯽魚背”更險更奇。 百仙洞:一巨大的峭壁上由於鬆軟的沉積岩被水流沖刷,風霜侵蝕,形成了眾多星星點點,大小不一的圓洞,如神仙居處。 八仙岩:上下兩岩洞,似如房舍,傳說鐵拐李曾三次到此。側彎原有大八仙岩後風化倒塌。獅子岩:一高聳山崖上端,一側看似華南虎虎頭,而另一側看卻似睡眠中盤作數圈的大蟒蛇。 此外還有木魚清音、石燕崖、鯨魚號海輪、高石觀音坐蓮、仙女洞、柑桔墩等景點和許多未命名的景點。
冠豸山冠豸山
竹安寨
竹安寨,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冠豸山的組成部分,一個壁立森嚴,固若金湯的雄險古寨。竹安寨寓竹保平安之意,位於冠豸山東側3公里處,建於光緒24年,現僅存遺址,可供憑弔。主要景點有壁立千仞的“南天門”、萬夫莫開的“石塹門”、峭壁穿雲的“摩天嶺”、金聲玉振的“回音階”、直插蒼穹的“雙劍峰”、常年不溢不涸的“天池”、蔚為壯觀的“天牆”和天造地設的“壽星巒”等。

神話傳說

冠豸山天池的傳說
冠豸山屬丹霞地貌,景點一個連著一個。在一個叫“竹安寨”的石峰之頂,有一個面積有幾十平方米的天然水池,池水清澈透明,四季不枯,人們稱之為天池。天池西面有一道長百餘米,高几十米的天然石牆,人們稱之為天牆。北面有一個酷似老人的石峰,人們稱之為壽星岩,東面是一狀如馬頭的石山,人們稱之為馬頭山,對於天池及旁邊這些緊緊相連的景點,當地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王母娘娘有七個女兒,俗稱七仙女。七仙女中最小的名叫紫霜,長得異常白淨漂亮,被王母娘娘視為掌上明珠。平時,王母娘娘喜歡帶著七仙女到北方新疆天池游泳消暑,讓女兒們在凡塵中盡情歡樂地玩耍。有一次,紫霜游泳游累了,便獨自到岸邊休憩,剛好看見趕山神正在趕山。紫霜禮貌地問趕山神:“趕山伯,您這回要把這些石頭趕去哪裡呢?”趕山神說:“南方泥多石少,大地上雖長滿香桂杜鵑,遺憾的是沒有石頭襯托,我現要把這些石頭趕到南方去,讓南方的風景更漂亮。”紫霜又問:“趕山伯,我能跟您去看看嗎?”趕山神說:“如果你媽媽同意,我當然可以帶你去。”王母娘娘原本是不想答應紫霜跟一個老頭去趕山的,但想想紫霜日漸長大,世面所見也少,是該學學本事了,於是點頭答應了紫霜。又怕紫霜一路辛苦,便命令時任弼馬溫的孫悟空派了一頭最壯實的天馬來,讓紫霜騎去。馱著紫霜的天馬行空而去,很快就和趕山神一起到了南方冠豸山地界。紫霜往下一看,此地果然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不足之處就是少了一些石山石峰,就對趕山神說:“趕山伯,這裡太美了,您就把石山放在這裡吧。”趕山神說:“行啊,太陽剛好落山,恰巧是我施展法術的時候,你看我的吧。”一陣飛沙走石後,只見各式各樣的石山石峰點縱于山水花木之間,冠豸山漂亮極了。紫霜非常高興,心想以後若能到這裡游泳洗漱,豈不比在北方天池更有趣味?於是請求趕山神為她造一個游泳池。趕山神是個慈祥的老頭,得到美女的讚許心裡很是舒服,聽到美女的請求自然爽快答應。於是又一陣揮鞭念咒,一個天池即刻就造在石峰頂上。趕山神還對紫霜說:“你到這裡洗漱,是不可以讓別人看見的,我再幫你改造改造。”於是鞭出一道石牆擋住西邊的道路,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天牆”,削去連綿的山岩,把天池四周削得絕壁難攀。一切感到滿意後,便對紫霜說:“仙女你盡可放心享用天池了。”紫霜說:“好是好,可惜天池裡沒有水,叫我怎么享用啊。”趕山神這才想起自己沒有造水的神力,一下子變得不知所措,直叫道:“真是老糊塗,真是老糊塗。”站在一旁的天馬提醒趕山神:“這裡靠近東海,能不能請龍王來幫幫忙?”趕山神說:“東海龍王一向小氣,上次趕山時我不小心把一塊大石頭掉到東海里,他說是我故意要占他的地盤,對我一起懷恨在心,現去求他,恐怕不會同意。”天馬問:“那是什麼地盤?”趕山神說:“就是對面那個台灣島。”紫霜說:“台灣本身就是內陸不可分割的部分,東海龍王他何必斤斤計較,我去找他看看。”東海龍王見了紫霜,聽說要與趕山神合作造一個天池,便毫不客氣地拒絕。龍王說:“過去哪吒來欺負我的兒子,前些日子孫悟空又來強行借走定海神針,今天一個小小的趕山神又想如何捉弄我?他故意把這么大一塊石頭掉到我這裡,占了我這么大地盤,我還沒找他算帳呢。”紫霜說:“趕山神一天到晚很辛苦,這塊石頭是不小心掉在這裡的,您不能想別的地方去。”龍王說:“他想算計我,我還把他給算計了。我龍宮裡的人才多的是,你看,我把這塊廢石雕琢成了大石宮,在裡面住著冬暖夏涼,舒服極了,這叫變廢為寶啊!他趕山神想不到吧!”紫霜平日雖養在天宮,年紀也還小,卻天生聰慧。她對龍王說:“王母娘娘同意我在南方做了天池,天南地北自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塊大石頭說不定哪天又要被趕到什麼地方去,你這么舒服的石宮不就前功盡棄變別人的了?”龍王一想這話有道理,心想還是去天池造水更為划算,於是和紫霜一起來到冠豸山。龍王用眼睛看了一下趕山神,卻覺得趕山神正在搖鞭子暗笑他,譏諷他,心裡越想越不舒服,越想越氣,那水注就越下越大,頓時變成了暴雨,雨水溢出天池變成了洪水,直往冠豸山下的農田房舍衝去。趕山神立即把紫霜的腰帶和趕山鞭纏在一起,讓趕山鞭鞭力大增,一口氣在山下來回鞭了九下,鞭出一條漂亮如玉帶的九曲河,把天池溢出來的洪水全都引起,洪水沒有傷及老百姓的田地房屋,這條河就叫九曲文川河。紫霜見龍王如此陰險惡毒,竟然不顧老百姓的死活而大發淫威,一下子變得義憤填膺,搶過趕山神手中的趕山鞭,騎上天馬,追上龍王一陣猛抽,把龍王抽得為遍體麟傷,所以龍的身上至今還長滿麟片,其實那就是被紫霜抽打的傷疤。
冠豸山
龍王是天庭高官(相當於凡塵中的省部級),卻被紫霜打成重傷,心裡很不服氣,就跑到王母娘娘那裡去告狀。王母娘娘帶著龍王和天兵天將來到冠豸山,對紫霜、趕山神和天馬進行審問。紫霜說:“龍王是我打的,要罰就罰我。”天馬說:“紫霜是我馱著去的,要罰就罰我。”趕山神心想,自己已經年老體衰,正想退休,何不把這事一個人攬下來,就說:“真正打傷龍王的是我和我的趕山鞭,趕山鞭是我的器物,沒有我的神力,誰能用它打龍王呢?請王母娘娘放了紫霜和天馬,要罰就罰我。”王母娘娘問龍王:“到底是誰傷害了你?”龍王心想,得罪紫霜肯定沒有好處,趕山神和天馬又都肯承擔責任,何不順水推舟做個人情,便說:“是趕山神騎著天馬用趕山鞭把我打傷,與紫霜無關。”王母娘娘遂不問青紅皂白把趕山神點化成石峰,在原地禁閉1000年,天馬也要點化成石山在原地禁閉1000年,但孫悟空不同意,請求王母娘娘看在他的薄薄的猴面上最少也要少500年。王母娘娘怕孫悟空再來個大鬧天宮,就同意只禁閉天馬500年。於是天池旁就有了一個象人一個象馬的石峰。象人的石峰應該叫趕山神岩,因 為趕山神長得像壽星,象馬的石山當地人就叫馬頭山。 龍王雖然在王母娘娘面前打贏了官司,但對趕山神和天馬的嚴重處罰卻心存愧疚,到天庭開會遇見紫霜更是左右為難不知所措。為了巴結紫霜,龍王對紫霜造的冠豸山天池格外呵護,只要水少了一點就立即補上,不敢讓天池乾涸,因此,冠豸山天池的水不管春夏秋冬還是寒暑陰陽,其水位總是保持在一個特定位置,不枯不溢,實為奇觀。冠豸山下的人們發現一夜之間多了壽星岩、馬頭山、天牆、天池和九曲河,就知道昨夜有神仙光臨此地,趕忙燒香擺燭放鞭炮向神仙求願。因此,冠豸山下的連城人特喜歡燒香擺燭放鞭炮,有俗語云:“可以吃不飽,可以穿不好,早晨傍晚不可以不放炮。”此習俗亦可稱作世界奇聞。

當地特產

連城蘭花

連城蘭花自宋始,以朋口鎮桂花村最為有名,百餘戶人家幾乎家家種蘭,有100餘個品種。20世紀80年代末朋口農民聯合成立了蘭花開發公司,在鎮所在地建起了近萬平方米的蘭花輔。1994年第四屆中國蘭花博覽會上,朋口農民栽培的建蘭新品種“三友梅蝶”“南斗素”“陽生素”,分獲銀獎和2項銅獎。全縣現有養蘭戶2000餘戶,栽培以素心建蘭為主的130多個品種,並曾出口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地。

連城根雕

連城根雕,就是樹根造型藝術。它是以一定自然形態的樹根為基本素村,經過人為的篩選、觀察、藝術構思、加工製作而成為藝術品的一種獨特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形式。連城根雕始於宋末元初,歷史悠久,藝人輩出。前人的作品大都局限於神像或神案上擺設的吉祥動物。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連城的根藝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作品種類不僅有人物、花卉、動物,還有花插、幾、案等。湧現了一批技術精湛、造詣深厚的根雕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有的以古樸渾厚見長,有的師從造化形神兼備,有的構思精妙匠心獨運。

連城宣紙

連城宣紙 具有紙質薄韌、顏色潔白、吸水力強等優點,所以是精裝印刷、複製描繪、書畫裝裱的好材料。連城在姑田鎮建立了皮宣紙生產基地,產品遠銷到日本和東南亞。許多社會名流和文人雅士,都把連城的宣紙當作饋贈親友的佳品。因此,連城宣紙不僅為連城創匯,也為國家爭了光。

慈菇

慈菇,又稱剪刀草燕尾草、蔬卵、思卵,屬澤瀉科,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連城已有百餘年種植史,縣誌中有莽菇,即慈菇也,味甘而帶苦和慈菇,俗稱蔬卵的記載。慈菇是連城的主要特產之一,其主產區分布在蓮峰鎮的李彭、城西、赤嶺和松洋等村,畝產可達千斤左右,高的可達1500斤,每年都有幾十萬斤上市。慈菇果實為黃白色或青白色球莖,外形呈長圓形,上有肥大的頂芽,表皮有環狀節,類似閩南的水仙花種。慈菇富含澱粉、蛋白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B、C及胰蛋白酶等多種營養成份。慈菇與豬肉(或豬大腸)、大蒜、油炸豆腐等搭配,可加工成慈菇紅燒肉、和尚戴帽、慈菇片炒瘦肉等酥香美味佳肴,是宴席上的連城名菜之一。此外,還可製成慈菇粉,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慈菇不僅可作蔬菜,而且還有藥用功能,鮮慈菇切碎,加上適量的冰糖和豆油煎煮,臨睡前服用可治療肺結核引起的咳血。另外,將慈菇搗爛與生薑汁調勻,塗敷於皮膚腫痛處,有消炎、退腫、止痛之效。

連城地瓜乾

連城地瓜乾是著名的“閩西八大幹”之首,已有二三百年歷史,清朝時,作為貢品進貢皇宮,是宮廷宴席上的珍貴小點,美名“金薯片”,連城也成為中外聞名的“紅心地瓜乾之鄉”。連城鄉村土質鬆軟,酸鹼適中,氣候適宜,很適合這種紅心地瓜生長。這種地瓜乾保留著自然的色澤和品質,顏色黃中透紅,味道清香甜美,質地鬆軟耐嚼,而且還有很高的葡萄糖和維生素A、B含量。製作方法一般是將整塊地瓜蒸熟去皮,然後壓制、烘烤。製成之後可保存幾年不壞,既可當零食,也可切成小塊,拌上面料、雞蛋、香料,經油炸再沾上冰糖粉作為酒席名菜。連城地瓜乾實為饋贈親朋之佳品。
冠豸山冠豸山
連城的兩大特產紅心番薯乾和黑丫頭連城白鴨均馳名中外,有“土藏萌番薯,水游黑丫頭”的美譽。
在福建和江西等地,番薯因為憨厚大個的體態,老一輩還稱其為懵番薯,伴隨動漫文化的熱潮和賣萌搞怪元素的流行,大都改稱萌番薯。番薯高產,紅軍當年打游擊時物資匱乏,飢一頓飽一頓。後來從山區農民那得知種番薯可有效應對飢餓,便和山區農民朋友一起房前屋後種些番薯,軍民們還有口號“土藏萌番薯,吃飽不辛苦”。

連城白鴨

連城白鴨,又名白鶩鴨、烏嘴鴨。是我國優良的地方鴨種,據《連城縣誌》記載,在連城已繁衍棲息百年以上,具有獨特的“白羽、烏嘴、黑腳”的外貌特徵,因為黑色的腳丫和頭部,當地又稱“黑丫頭”。生產性能,遺傳性能穩定,是我國稀有的種質資源。清朝道光年間即為貢品,唯一藥用鴨。1999年連城白騖鴨被國家級禽業專家譽為“優秀稀有的地方種質資源,鴨類中的國粹”,2000年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被評為“福建省名牌農產品”“無公害產品稱號“和“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2002年連城白騖鴨被省消費者委員會評為“綠色消費推薦產品”。2013年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連城白鴨和紅心地瓜乾並屬連城縣兩大特產,有“土藏萌番薯,水游黑丫頭”的美譽。

四堡漾豆腐

相傳,四堡漾豆腐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明清時期,四堡的木刻雕版印刷業非常繁榮。由於油炸煎炒過的食物易火氣上身,而日夜勞作的印刷工人講究清心潤胃,滋陰養元。豆腐文化在四堡就有了歷史起源。它以境內獨有的(五月黃)豆為主原料,用熟石膏調煮豆漿做成白豆腐。佐料要精選新鮮豬瘦肉和無筋膜的嫩牛肉,加入少許紅菇、香菇、蔥白等剁爛成鮮肉醬為餡。取團狀肉餡塞入用小指啄成窟隆的一塊塊方寸大的鮮豆腐塊中。鍋中豬油煎熱後將肉餡朝上的豆腐輕放入鍋,添入新鮮雞湯、撒少許烏豆鼓,以文火微燜至熟時揭開鍋蓋,只見鍋內豆腐微黃見白,文火中似搖似動。此時撒少許胡椒粉、小蔥花,待湯水全被豆腐汲收時起鍋,(趕滾)(即趁熱)品嘗。那白中淡黃,似搖似動的盤中豆腐謂之為(漾豆腐)。

涮九品

俗稱“涮九門頭”,是連城一道藥膳兼濟的佳肴,已列入全國名菜譜。涮九品,系選用牛身上最精華的九個部位,即牛舌峰、百葉肚、牛心冠、牛肚尖、牛里瘠肉、牛峰肚、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經過嚴格選料、精細刀功,輔以佐料、米酒和數味中草藥烹製,鮮嫩脆爽,湯味馨香,有健胃補腎、祛寒去濕之攻效。因食用牛身上九個部位的肉,幾乎囊括牛身主要精華,故又有“一餐吃了一頭牛”之說。

榮譽

1986年被評為福建省十佳風景區。
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0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
2009年入圍國家地質公園

交通

冠豸山位於福建省連城縣境內,縣境內有機場、火車站及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如圖。
連城冠豸山生態旅遊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