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簡介
園總面積為104.67平方公里,由壯年早期單斜式
丹霞地貌、丹山碧水、高山溶洞等
地質遺蹟為主要特徵的冠豸山、賴源兩個園區組成,公園內山水相依、動植物繁多,自然生態保護完好,是具有觀光休閒、體育運動及科研科普等功能的大型
地質公園,是福建省龍巖市首個
國家地質公園。
主要景區
冠豸山園區地層主要為
白堊紀中晚期崇安組中沖積扇相的
礫岩、砂礫岩,厚度1233米。其中規模宏大的石牆群、平地拔起的單面山峰叢、壁立千仞的丹崖赤壁頗為壯觀。
賴源景區的幽琴洞、仙雲洞、
石燕洞等13個大小溶洞構成了東南沿海海拔最高的岩溶洞穴群。景區內的邊石壩、石柱群、石瀑布等岩溶地質遺蹟發育典型,岩溶系統複雜、曲折幽深、保持了原始自然狀態景觀。
創建意義
冠豸山創建國家地質公園,對於保護地質遺蹟資源、科學研究及科學普及和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福建連城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設是以保護地質遺蹟資源、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於一體,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它的建立不僅是保護地質遺蹟、建設社會精神文明的需要,它還為科學研究和普及科學知識提供了重要場所,是利用地質資源的一種新方式。此外,公園的建設還可以為科學研究和科學知識普及提供了重要場所,促進連城地區地質遺蹟資源的永續利用。
建設情況
從2008年開始,連城縣開始啟動冠豸山創建國家地質公園工作以來,聚合力、大投入、重科研,始終堅持國家地質公園建設以地質遺蹟保護,突出科研科普,支持地方經濟、文化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堅持以打造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遊覽、休閒度假、科研科普教育基地為目的;堅持以保護優先、保護與科學利用並舉,保護資源和提升資源品牌相結合的原則,主動保護好、建設好福建連城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連城縣高度重視公園的規劃工作,選擇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公園進行全面規劃。2010年9月,規劃經福建省國土資源廳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省級初審;同年11月19日,在國土資源部的主持下,以陳安澤教授為組長的國家專家組對該規划進行認真評審並原則通過。緊接著編制單位根據國家專家組的評審意見,對規划進行認真修改完善,重新上報國家專家組審定。2010年12月28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批准了規劃。2011年初,規劃經連城縣人民政府正式發布實施,同時加緊公園建設。截至2010年11月24日,連城縣已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用於創建工作。圍繞保護與利用,重點抓好標牌標識、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建設與完善。著力改善園區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完成石門湖碼頭改建,修建園區道路5.2千米,其中木棧道2.3千米;修建休憩庇護設施10餘處,其中觀光休息亭3處,新建旅遊公廁4座。聘請有資質的專業設計單位,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完成地博館的建設。地質博物館設在連城縣客家文化公園內,建築面積1371.3平方米,總投資206.98萬元。展館利用實物、標本、照片、場景、模型以及聲光電多種陳列方式,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館內設科普影視廳。福建連城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主碑設在石門湖,副碑設在九龍湖。在冠豸山園區設立界碑125塊,在賴源園區設立界碑45塊,做到邊界清楚,無土地及林權糾紛,無礦業權。完善地質公園解說系統。園區設立指示性、說明(解釋)性、規定性等各類標牌標識60餘處。在公路、鐵路、高速等交通路口均設立引導牌。編制了科學導遊圖;形成合理的科考、科普旅遊線路。此外,還認真抓好導遊員的培訓,定期組織導遊員、講解員開展業務知識、法律法規等培訓工作。
2011年4月12日,福建連城冠豸山國家地質公園正式開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