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物理海洋綜合調查虛擬仿真實驗是中國海洋大學建設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海物理海洋綜合調查虛擬仿真實驗
- 課程負責人:陳旭
- 建設院校:中國海洋大學
- 授課教師:劉子洲、郭心順、管長龍、孟靜
近海物理海洋綜合調查虛擬仿真實驗是中國海洋大學建設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
近海物理海洋綜合調查虛擬仿真實驗是中國海洋大學建設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課程性質課程背景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對於海洋科學創新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洋科學是以觀測為基礎的一門科學,實踐能力對於...
研究室綜合套用數學、物理學方法,發展海洋調查技術、數據分析技術、數值模擬技術和信息技術,以現場調查、實驗、海洋遙感和數值模擬為主要研究手段,研究海洋環境及其演變機理。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中國近海、大洋及極地海洋動力學;海洋調查和實驗技術;海洋數值模擬與數據分析技術;以及海洋動態信息技術等。近年來,本實驗室...
該專業要求學生掌握海洋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物理海洋學、化學海洋學、海洋生態學、海洋調查及數據處理分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海洋科學調查與研究能力的綜合素質。設定背景 海洋科學是19世紀40年代出現的一門學科,是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等學科基礎上...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簡稱海洋一所)成立於1958年,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是從事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服務的綜合性海洋研究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海洋科研實體。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海、大洋和極地海域自然環境要素分布及變化規律,...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MNR)是一座學科齊全、科技力量雄厚、設備先進的綜合型公益性海洋研究機構,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創建於1966年,2018年11月,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正式更名為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據2024年3月研究所官網數據,...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於1987年,1989年被批准為國家教育委員會部門開放研究實驗室,1999年被首批確認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以物理海洋國家重點學科和海洋氣象山東省重點學科以及海洋學國家理科人才培養基地為依託,高度重視和加強科研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實驗室現有人員5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國家...
2021年9月6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6”綜合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新洲碼頭起錨,開始首次航行和第一次採樣。目前已採集到表層泥樣,主要為研究表層泥樣當中的浮游生物。歷史沿革 1959年1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1961年,物理海洋室成立。1964年,水文室成立。“文革”時期,下放到廣東省,改名為廣東...
實驗室以衛星海洋學、海洋環流動力學和近海環境關鍵過程為重點研究內容,強調利用衛星遙感資料和多學科交叉研究,建立我國近海及鄰近洋區海洋環境動力學理論體系,發展相應的海洋環境觀測高新技術,為我國海洋可持續開發利用和維護國家海洋安全與權益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中科院巢紀平院士任學術委員會...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設海洋學系與海洋氣象學系,承擔海洋科學與大氣科學的本科、碩士及博士等各層次的人才培養工作,從事物理海洋、海洋氣象等學科的基礎研究,開展海洋與海洋氣象的監測、預測、評估及綜合管理等方面的套用研究及社會服務。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學院的重要科研平台。學院現有博士點為物理海洋學...
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環境與生態學院共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海洋生物製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與機制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海洋氮循環與全球變化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創新團隊...
形成較為完備的研究生培養教學體系;建設衛星測高、海洋重磁、海洋遙感、海洋水聲、海底地形地貌、海洋地質、海洋水文、海洋生態環境及評估、海島(礁)調查和MGIS等課程內容,逐步形成滿足我國海洋國防和經濟建設需求的、包含海洋測繪、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動力環境、海洋生態環境等綜合性多學科體系。科研目標 武漢大學海洋...
5、開展海洋生物發展技術發展研究,主要開展海洋生物資源綜合利用的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尤其重視研究成果的轉化。6、開展海洋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主要開展海洋環境質量評價和保護、工程環境調查與評價、海洋金屬腐蝕與防護的研究與套用、環境友好化學產品開發。建立以野外台站、海洋生物標本館為依託的資料積累和基礎性工作體系...
面向國際海洋科學發展前沿和國民經濟主戰場,以國家和地方戰略需求為導向,致力於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及社會公益服務,開展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的近海環境演變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研究與綜合交叉,為廣西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及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提供技術支撐,成為具有重要區域影響力的海洋研究機構以及人才培養、成果轉移...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海洋科學、水產。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0個):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水產養殖、漁業資源、捕撈學、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環境科學以及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培育學科)。組織部門 研究生院現設綜合辦公室、招生辦公室、培養辦公室、學科建設及學位管理辦公室、...
2017年,學院完成了實驗課程32門,實驗教學項目184項,人時數18950個。設立的教育教學綜合信息平台包含了“教學事務、本科生培養、研究生培養、留學生培養、教師發展、國際交流、實踐活動、學科競賽、教學調查、學生風采、實驗教學、實驗設備”共十二個板塊,本科生、研究生共200多門課程建立了網頁。針對從未涉及過海洋類...
全船設有15個不同類型的實驗室,總面積達325平方米,甲板作業面積330平方米。該船在設計與建造時,吸收和借鑑了日本東海大學1993年建成的“望星丸”等第三代海洋綜合調查船的先進設計思想和經驗,結構布局適於進行多學科交叉,該船的主要核心設備均為已開發國家製造和使用的成熟產品:採用兩台德國MAK公司的8M332型中速...
統籌協調海洋專項調查,編制海洋綜合調查規劃,推進我國近海海洋環境綜合調查與評價。繼續開展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資源調查,深化外大陸架海域、重要漁業資源區等綜合調查。抓緊補充、修訂國家重要海洋基礎數據,加快海洋與陸地無縫隙海圖、海島(島礁)調查與測繪工作,進一步提高基本比例尺海圖覆蓋率,完善海洋基礎地理空間數據...
早在1958年初山東省的沿海環境資源調查和1958-1959年的第一次全國海洋綜合調查中,學校的師生已經充任了主力和技術骨幹。到六十年代,則已開始了海洋環境水溫預報和海洋生態學的研究。七十年代以關注膠州灣的污染為契機,各相關專業的教師開展了更多的合作調查與研究,其後又進一步相互交叉、滲透,為創建我國的海洋環境...
開展重點區域地震災害危險源調查,強化地震災害風險監測與綜合評估,提升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能力。升級更新現有測震台站和地球物理觀測站專業設備,形成近海地震觀測鏈。建立地震大數據資源池,推進智慧型化運維和數據質量監控,實現全網監測設備的集中統一管理。在重點區域開展斷層構造精細探測和活動性鑑定,獲得活動斷層的空間展...
水利工程下的二級學科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學院擁有山東省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海洋機電裝備與儀器高校重點實驗室、山東省城市與工程管理信息化高校重點實驗室,青島市海洋可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青島市海洋儀器與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同時學院設有海岸與近海工程研究所、城市與工程管理信息化實驗室等...
所屬功能實驗室:海洋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功能實驗室、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功能實驗室 所屬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深海極端環境與生命過程研究中心 所屬研究支撐單元:學會聯合辦公室、文獻信息中心、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運行管理中心、所級公共技術中心、海洋大數據中心、海洋觀測網路管理中心、中國...
水文水資源、環境、水利水電、土木與交通、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機電工程、計算機與信息、能源與電氣、商學院、公管、理學和外國語等17個院系可招收研究生。2013年在校博碩士生14000餘人。 研究生院具有良好的研究條件,緊密依託學校各類研究院(所)、工程中心、實驗室培養高質量研究生。學校擁有一所進行基礎性和原創...
他帶領團隊圍繞紡織工藝原理與典型紡織機械,建設展示紡織工藝與裝備的科普廊,幫助本科生快速直觀了解紡織裝備;結合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內容,建設高速無梭織帶機虛擬仿真實驗系統等,豐富本科生課程實踐教學,向教學傳遞科研成果。孫以澤帶領機械工程學院機電智慧型裝備技術與系統教師團隊面向國家和產業重大需求,圍繞學科發展前沿...
以提升礦產資源勘 探開採與綜合利用技術能力為目標,發展深部與複雜條件下礦產資源高效勘查技術,加強三維立體勘查技術集成,擴大礦產資源有效探明儲量。發展礦產資源高效開 采、綠色選冶、高效利用等重大技術與裝備,強化稀貴金屬資源開發利用。加強海洋及極地礦產資源綜合調查技術、非常規礦產資源勘探技術研究,推動礦產資源...
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步驟由四部分構成:現象的觀測和數據的積累;對觀測數據進行分析和解釋,從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規律出發,建立有關地球過程的定量關係;在前兩項的基礎上建立概念模型和數學(數值)模型(和實驗);驗證模型,並用它對未來的變化趨勢進行統計預測和預報。隨機性是複雜地球系統的重要特徵之一。若地球...
開展房屋設施地震災害重點隱患數據調查,編制地震災害隱患分布圖。開展房屋建築抽樣詳查和人員傷亡調查,建立地震易損性資料庫。開展地震災害風險機率評估,編制全省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防治區劃圖。建成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工程實驗基地。2.重點區域地震構造環境探查。詳查沂沭斷裂帶等部分重點區域的地震構造情況,對重點地段進行...
5. 綜合支撐與應急服務技術裝備。重點研發重大複合災害事故實驗重現、災害事故現場勘查與評估追溯、密集人群安全保障、應急救援虛擬演練等關鍵技術裝備,建立健全應急裝備體系、標準體系及物資儲備體系,提高綜合支撐與應急服務能力。(三)強化示範套用,推進成果轉化。推動實施科技成果示範,優先支持國家科技計畫項目成果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