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會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會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學生會是在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教育中心的領導和指導下的學生組織,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全體研究生的自治機構。 本會的根本宗旨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維護研究生的正當權益,全心全意為廣大研究生服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會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簡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於 1950 年 8 月1日,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與套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的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是國際海洋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所。
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7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500人;中科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101人,碩士生導師58人。作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研究生重點培養基地,研究所設有海洋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水產3個一級博士點、9個二級博士點和10個碩士點,以及海洋科學博士後流動站。
建所60多年來,研究所面向國家需求和國際海洋科學前沿,不斷凝練和調整學科方向,重點在藍色農業優質、高效、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與關鍵技術,海洋環境與生態系統動力過程,海洋環流與淺海動力過程,以及大陸邊緣地質演化與資源環境效應等領域開展了許多開創性和奠基性工作,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海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創新性貢獻。共取得900餘項科研成果,其中國家一等獎6項,國家二等獎24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5項,山東省科技最高獎3項,中科院和省部委重大成果獎、科技一等獎127項,國際獎16項。共發表論文94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600餘篇),出版專著210餘部;共獲國際發明專利授權7件,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70餘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40餘件,外觀設計專利50餘件。
“十二五”期間,研究所將緊緊圍繞“一三五”發展規劃目標,致力於綜合性海洋科學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立足近海環境演變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理論創新與關鍵技術的綜合交叉與系統集成,拓展深海環境與戰略性資源探索的先導性研究,重點在我國海洋生物資源的新認知、新品種和新生產體系,中國近海環境演變機理與生態災害發生的預測和防控,熱帶西太平洋環流變異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方面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同時重點培育西太平洋地質演化與沉積記錄、深海環境綜合探測研究、海洋生物多樣性與分子系統演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質與生物能源發掘利用、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污損防護技術等學科方向,在我國海洋科技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海洋科學和技術研究機構。
海洋研究所重點研究領域
1、開展實驗海洋生物學與生物技術研究,主要開展藍色農業優質、高效、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和關鍵生物技術研究,初步建立我國海水養殖重要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生殖遺傳的人工調控理論及技術體系,揭示主要養殖病害的發生機理和規律,提出防治的途徑和開發若干關鍵技術;建立海水養殖核心種質基因庫,大力推進海水養殖的良種化;重點建立幾個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的高效篩選體系,為我國海洋活性物質的開發提供技術支撐,構建藍色農業優質、高效、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技術體系。
2、開展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研究,主要開展海洋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研究,闡明我國近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物資源的變動規律,揭示海洋生態系統動態變異對全球變化的回響機理;揭示黃東海生態系統對重要物理海洋現象的回響機理和關鍵種的種群動力學,揭示黃東海生物資源的種群補充機制,探討有害赤潮發生和消亡的機制,提出預測和防治有害赤潮爆發的理論和關鍵技術;系統研究我國近海典型受損生態系統的演變特徵,初步提出受損生態系統修復理論和關鍵技術。
3、開展海洋環流與淺海動力過程研究 ,主要開展西太平洋環流系統和暖池變異動力學、近海環流通量研究,建立比較完善的西太平洋環流和暖池形成與演化的動力學理論,為提高ENSO和東亞季風預測能力提供海洋學理論基礎;揭示中國海重點海區域熱力動力要素的大、中尺度結構及其變化特徵,最佳化與改進近海動力學過程預測模式與理論,探索高精度全球大洋潮汐模式,為國防安全提供特定海域的環境信息。
4、開展大陸邊緣動力學與古環境研究,主要開展大陸邊緣構造與海底資源、西太平洋邊緣海沉積過程與古海洋演變研究,揭示西太平洋邊緣海的形成與演化規律;闡明東海區域天然氣水合物等海底新資源存在與否的地質條件,查明黃東海前生代盆地油氣前景;闡明東海大陸架陸源物質通量的時空變化過程及其對邊緣海環境的影響,建立古黑潮變異與東亞古季風演變的耦合關係。
5、開展海洋生物發展技術發展研究,主要開展海洋生物資源綜合利用的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尤其重視研究成果的轉化。
6、開展海洋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主要開展海洋環境質量評價和保護、工程環境調查與評價、海洋金屬腐蝕與防護的研究與套用、環境友好化學產品開發。
建立以野外台站、海洋生物標本館為依託的資料積累和基礎性工作體系:充分發揮膠州灣生態站和我院台站網路的優勢,以及我院海洋生物標本在全國獨一無二的地位,進行長期基礎性工作,為海洋學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數據和科學積累。

  
所長致辭
21 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科學研究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並將為人類的生存與健康帶來全新的革命。新的發展形勢賦予了我們重要的歷史使命。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洗禮,在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創新發展中成長壯大,在我國海洋科學主要領域的開拓和發展、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海洋災害防治、海洋生態與環境防護和社會經濟進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一大批基礎性、開創性的科學成果,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海洋軍事、航運、漁業、工程等部門提供了科學資料;同時培育造就了一批對我國海洋科學界具有重要影響的科學家,為提高我國的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化能力,保證國家經濟成長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回首往昔,海洋研究所在知識創新工程實施中邁出了穩健的步伐。展望未來,創新跨越,持續發展,我們躊躇滿志,努力實現“四個率先”。新的希望已經開啟,我們將進一步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家海洋科學前沿,以把研究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海洋科學研究基地、高層次海洋科技優秀人才的培養基地 , 和促進我國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為目標,積極探索,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最佳化學術環境,薈萃優秀人才,提升創新能力,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基本任務
(一) 認真學習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遵循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組織同學開展學習、科技、文體、社會實踐等活動,促進同學全面發展。
(二) 倡導和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開展勤工儉學、公益活動及參與和學生有關的所內事務管理等活動,努力為同學服務。
(三) 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本所的規章制度,在國家和本所法規規章範圍內開展工作。
(四) 加強學生會組織自身建設,充分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作用,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實現科學民主、高效的管理,努力開創學生會工作的新局面。
(五) 堅持開展科技文化教育,倡導科學精神,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法制教育,全面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
(六) 積極配合本所有關部門完成研究生培養任務,努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造就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層次人才。
(七) 開展各種有益於研究生思想、學習、科研和身心健康、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文化活動,抵制各種消極腐朽、低俗、非理性文化,引導本所文化向健康高雅方向發展。豐富研究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八) 維護研究生的正當權益,積極反映研究生學習、工作和生活上的合理意見和要求,充分發揮好橋樑和紐帶的作用。維護研究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秩序,為廣大研究生服務。
(九) 組織和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提高研究生學術水平,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創業活動,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研究生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增強責任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