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於1950年8月1日,是從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與套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的綜合性海洋科研機構,是國際海洋科學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面向國家需求和國際海洋科學前沿,不斷凝練和調整學科方向,重點在海洋環境與生態系統動力過程,海洋環流與淺海動力過程,以及大陸邊緣地質演化與資源環境效應等領域開展了許多開創性和奠基性工作。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職工7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500人;作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研究生重點培養基地,研究所設有海洋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水產3個一級博士點、9個二級博士點和10個碩士點,以及海洋科學博士後流動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 外文名: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成立時間:1950年8月1日
  • 博士點:3個(一級學科)
  • 碩士點:10個
  • 博士後流動站:1個
  • 專職院士:6人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
  • 現任院長:孫松
  • 研究所地址:青島南海路7號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備資源,國際合作,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形象標識,優良傳統,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50年8月1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有工作人員30人。
1964年在萊陽路28號合影留念 圖21964年在萊陽路28號合影留念 圖2
1954年1月1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直屬中國科學院。有工作人員220人;主任童第周,副主任曾呈奎、張璽。
1957年1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擴大建制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有工作人員500人。
1959年1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擴大建制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有工作人員750人。
“十二五”期間,研究所重點在中國海洋生物資源的新認知、新品種和新生產體系,中國近海環境演變機理與生態災害發生的預測和防控,熱帶西太平洋環流變異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方面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同時重點培育西太平洋地質演化與沉積記錄、深海環境綜合探測研究、海洋生物多樣性與分子系統演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質與生物能源發掘利用、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污損防護技術等學科方向。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在職職工7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500人;中科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101人,碩士生導師58人。共有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千人計畫)入選者1人,“傑出青年計畫”入選者12人,“萬人計畫”入選者2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17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秦蘊珊鄭守儀胡敦欣、、穆穆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綏、侯保榮
國家傑出青年獲得者
穆穆
焦念志
翟世奎
高抒
郭希明
宋金明
俞志明
宋金寶
袁東亮
宋林生
孫黎
曾志剛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
孫 澈
孫 黎
張 盾
於 非
馬慶軍
萬人計畫
王凡
曾志剛

科研部門

根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海洋研究所設有5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7個聯合實驗室,此外,該所還設有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膠州灣海洋生物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察研究站、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工程技術研究發展中心。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污損重點實驗室
聯合實驗室:中美聯合海洋生態動力學開放實驗室中日海洋腐蝕環境共同研究中心中日海洋防腐塗料研究發展中心山東省腐蝕科學重點實驗室青島市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海洋環流與氣候環境聯合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所 獐子島漁業 海洋生態養殖聯合實驗室

設備資源

  • 設備設施
根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海洋所擁有科學考察船3艘:“科學一號”輪、“科學三號”輪、“創新”輪。全所科研裝備超過7000台(套),總價值1.6億元人民幣,其中專用設備2600餘台(套),價值1.2億元人民幣;通用設備超過4000台(套),價值4500萬元人民幣;其中海洋觀測設備1600餘台(套),價值1.2億元人民幣;室內分析測試設備1000多台(套),價值6600萬元人民幣。
  • 館藏資源
根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圖書館館藏圖書15.6萬冊,中外期刊1000餘種,與46個國家和地區的270多個機構交換原版書刊300多種。同時,研究所還具有亞洲規模最大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館藏海洋生物標本67萬餘號,其中模式標本1100種共2300號。

國際合作

根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海洋所已經同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英國、澳大利亞、挪威、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 20 多個國家學術交流與合作,與多個世界著名的海洋科研單位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合作關係。
同時,與近 20 個國家和組織機構簽訂合作交流協定, 29 人次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中任職,平均每年派往國外 150 人參加學術會議、訪問考察、合作研究;平均每年請進約 100 位中國國外專家到海洋所工作訪問、參加國際會議和培訓班。先後主持召開了第十一屆國際海藻學術大會、第五屆國際藻類學術大會、第四屆亞洲海洋地質學大會、第五屆亞太地區藻類生物技術大會, 全球聯合海洋觀測第八次會議等重要的國際會議, 近年來連續舉辦了由科技部委託的面向開發中國家的海洋生物技術套用國際培訓班。主持和參加過中日東海物質通量合作研究、中美南黃海環流與沉積、中挪海洋生物病害防治、 TOGA-COARE 國際聯合實驗研究、中韓黃海聯合調查研究、中日環境腐蝕與控制研究、歐盟第五框架合作研究等近50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研究所在為國民經濟服務方面,開展了海洋經濟動植物的生物學和人工養殖原理研究,先後進行了海帶、紫菜、中國對蝦、貽貝、海灣扇貝等人工養殖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做出了許多開創性和奠基性的工作。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海洋所共取得900餘項科研成果,其中國家一等獎6項,國家二等獎24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5項,山東省科技最高獎3項,中科院和省部委重大成果獎、科技一等獎127項,國際獎16項。共發表論文94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600餘篇),出版專著210餘部;共獲國際發明專利授權7件,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70餘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40餘件,外觀設計專利50餘件。

學術期刊

海洋科學》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期刊, 1977年創刊。及時報導海洋學及其分支學科的新成果、新理論、新觀點、新工藝和新進展。尤其對重大科研和套用研究成果特別予以優先報導。主要刊登海洋生物、海洋水產生產、海洋活性物質提取、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地質、海洋化學、海洋工程、海洋儀器研製等方面的文章。《海洋科學》 是 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中國科學院獲獎期刊、山東省優秀期刊。該刊已被中國國外資料庫如美國的《化學文摘》( CA)、英國的《劍橋科學文摘》和聯合國的《水科學和漁業文摘》(ASFA)收錄;被中國的《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海洋文獻資料庫》等十幾個資料庫收錄。
《海洋科學》封面 圖3《海洋科學》封面 圖3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海洋湖沼學報》(英文版)是由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承辦的一級學報類學術期刊,1982年創刊。該刊主要刊登內容為海洋湖沼科學及相關的生物、水產養殖、物理、氣象、化學、地質、水文、地貌、工程、環保、遙感、儀器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論文,簡報,綜述等。該刊已被SCI-E、CA、AJ、BA、OA、ASFA、BIOSIS、CBA、南非NISCSA、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C)、中國學術期刊文摘、海洋文獻資料庫、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以及中國台灣CEPS等文摘雜誌及資料庫收錄。
《海洋與湖沼》學報是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主辦的、中國海洋湖沼科技領域最有影響的基礎性綜合學術刊物之一。該刊創辦於1957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所長擔任主編。刊物以報導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成果為主,特別重視刊載有影響的重要技術研發成果的論文。刊物內容涉及水圈範圍內的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等學科及其分支學科,形式有論文、研究簡報、高新技術、高水平綜述、學術爭鳴等。自 2002 年起,《海洋與湖沼》是中國水科學領域唯一受中國科協擇優資助的期刊,同時也是受中國科學院擇優資助的刊物。據中國科技信息所資料顯示,1996—2006年《海洋與湖沼》的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均居中國水科學領域期刊首位,其中2006年的影響因子為 1.634(他引率為0.9), 總被引頻次為 1772次。
《海洋科學集刊》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1959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呈奎先生創辦,系海洋科學領域綜合性刊物,以報導基礎理論研究、套用基礎研究為主,特別是以生物學的分類學科為重點,並已作為核心期刊被聯合國《水科學和漁業文摘》、中國海洋文獻資料庫、《海洋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清華光碟版)和中國科技期刊精品資料庫收錄。 1994年及1995年該刊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列為被引頻次最高期刊前500名之一。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海洋所作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研究生重點培養基地,研究所設有海洋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水產3個一級博士點、9個二級博士點和10個碩士點,以及海洋科學博士後流動站。
學科概況
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類別名稱
二級學科、領域名稱
碩士點
博士點
理學
大氣科學(0706)
氣象學(070601)
海洋科學(0707)
070701物理海洋學
070702海洋化學
070703海洋生物學
070704海洋地質
0707Z1海洋生態學
0707Z2海洋腐蝕與防護
工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0830)
083001環境科學
083002環境工程
農學
水產(0908)
090801水產養殖
專業學位
工程(0852)
085217地質工程
085229環境工程
085238生物工程

教學建設

根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在讀研究生428人,其中碩士生201人,博士生227,在站博士後17人。
在2015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院長獎、各類冠名獎等評審結果中,該所獲院優博1人,院長特別獎1人,院長優秀獎2人,朱李月華博士生獎1人,地奧獎2人,劉瑞玉海洋科學獎8人。詳細情況如下:
院優博獲得者:金維華(院優秀博士論文為“褐藻中酸性多糖的結構分析及神經保護活性研究”;發表SCI文章8篇,其中在本領域JCR一區期刊發表文章2篇,二區期刊文章6篇,影響因子總和23.4,授權專利1項,公開專利2項)。
院長特別獎獲得者:孟令紅(發表SCI文章6篇,JCR一區期刊文章5篇,影響因子總和22.9,授權專利1項,公開專利1項)。
院長優秀獎獲得者:李墨非、陳傳緒。
朱李月華博士生獎獲得者:郇麗。
地奧獎學金一等獎獲得者:劉洋;二等獎獲得者:隗健凱。
劉瑞玉海洋科學獎:徐冬雪、趙佩佩、鞠鵬、周澤軍、桂天書、王晶晶、鄒林虎、劉莉。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標識上方文字“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選摘自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郭沫若的手書體,中間的“IOCAS”字母組合是研究所的英文縮寫(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間類似半圓形圖案代表地球,寓意重點研究領域隸屬地球科學研究;也可代表太陽,寓意海洋研究所的未來發展將如冉冉旭日,海洋所人精誠團結、踏實敬業,開拓創新、和諧共進,研究所的明天會和諧、科學和可持續發展。左下方的交叉曲線代表了浩瀚的海洋,下方的數字1950年表明研究所創建時間是1950年.整體色彩以藍色為主,顯現海納百川,千流所歸的博大浩瀚。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優良傳統

耕海探洋,為實求真,博學創新,厚德致遠。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所長 (法人代表):孫松
黨委書記、副所長: 王凡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楊紅生
副所長:李鐵剛
副所長:王輝

歷任領導

童第周(1950-1978)
著名海洋生物學家
1950至1978年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曾呈奎(1978-1984)
著名海洋生物學家
1978至1984年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劉瑞玉(1984-1987)
著名海洋生物學家
1984至1987年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秦蘊珊(1987-1995)
著名海洋地質生物學家
1987至1995年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周名江(1995-1998)
著名海洋環境生物學家
1995至1998年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相建海(1998-2006)
著名海洋生物學家
1998至2006年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孫松(2006-至今)
海洋生物學家
2006年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