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

“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攻堅階段。為貫 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戰略部署,全面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 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科技規劃綱要》),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作用,制定國家“十二 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十二 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
  • 發布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 類型:政府規劃
形勢與需求,總體思路,重大專項,新興產業,技術突破,技術研究,平台建設,科技人才,

形勢與需求

“十一五”是全面貫徹落實《科技規劃綱要》、科技發展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在黨中央、國 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科技工作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 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順利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標和任務,我國科技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
——科技創新能力加速提升。16個科技重大專項全 面實施,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重點領域初顯跨越發展態勢,取得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機、超級雜交水稻、高速鐵路、實驗快堆、量子通訊、鐵基超 導、載人深潛、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等一批標誌性重大成果。科技研發活動的產出快速增長,質量明顯改善。“十一五”期間,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上升到世界第3 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5.7%,授權量年均增長31%;國際科學論文總量由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2位,被引用次數由世界第13位上升到第8位。
——科技資源總量快速增加。“十一五”期間,全社會研發投入顯著增加,2010年達到6980億元,是2005年的2.8倍。國家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 20%以上。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年均增長13%,2010年達到255萬人年。國家(重點)實驗室共新建156個,總數達到33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 中心新建114個,總數達到387個。新建國家工程實驗室91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發展至575個。一批標誌性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科學工程建設完成。 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得到加強,有力促進了科技資源整合共享。
——科技支撐引導作用日益凸顯。科技創新在支撐重點產業振興、有效應對國際金融 危機中作出積極貢獻,為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以及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重大活動提供重要支撐,在抗震救災、糧食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中發 揮了關鍵作用。國家高新區,國家高新區總數達到83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總 產值年均增長17%以上,2010年達7.6萬億元。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全國技術市場契約交易總額年均增長20%,2010年達到 3906億元的規模。
——自主創新環境不斷最佳化。《科學技術進步法》修訂實施,《科技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加快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教育規劃 相繼出台,智慧財產權戰略實施力度明顯加強。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技術創新工程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明顯成效, 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科技中介服務能力不斷增強,軍民融合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科技與金融結合更加緊密。科技對外開放不斷拓展, 國際科技合作進一步加強。創新文化和科研誠信建設得到重視,科普工作廣泛開展,全社會關注創新、支持創新、參與創新的氛圍正在形成。
“十二五”時期,世界科技發展呈現新趨勢,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新要求,我國科技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世界科技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學科交叉和技術融合加快,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加速,科學技術正孕育著新的突破。網路和信息技術加速滲透和深 度套用,將引發以智慧型、泛在、融合和普適為特徵的新一輪信息產業變革。新型節能環保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加速突破,將推動世界進入綠色、清潔、低碳發展的新 階段。生物醫藥海洋開發、空間觀測、新材料等領域的研發創新和產業集聚,將成為培育新經濟成長點的強大動力。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 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就業取向,而且將引發社會生產方式、全球競爭格局和國民財富獲取方式的重大變革。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主要國家都將科技創新提 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紛紛大幅增加研發投入,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部署,競相爭奪科技創新人才,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先機和主動權。
我國 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重要時期。一方面,經濟結構轉型加快,體制活力顯著增強,國民收入穩步增加,教育水平和人才質量持 續提升,經濟發展將保持長期向好的趨勢,綜合國力將再上新台階,必將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另一方面,突破能源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應對人口老齡化, 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對科技創新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
面對新的形勢,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科技發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和深層次問題。主要表現為:原始創新能力比較薄弱,企業技術創新活力和動力亟待加強,產學研用結合不夠緊密,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相對缺乏,科技資源配置 效率有待提高,自主創新政策落實需要進一步深化。我們必須科學判斷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和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著力解決科技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 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導作用。

總體思路

(一)總體思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支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深化改革開放,深入實施《科技規劃綱要》,著力攀登科技發 展制高點,著力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著力滿足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著力提升科技創新基礎能力,著力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 系建設,實現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性跨越,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奠定堅實基礎。
突出以下基本要求:
——堅持把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地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以創新促轉型,以轉型促發展,推進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和擴大內需緊密結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儘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堅持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作為主攻方向。把科技進步和創新與產業升級緊密結合,推進先進科技成果向傳統產業的轉移和面向市場的商業化應 用。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努力攻克和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支撐重點產業振興 和傳統產業升級,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
——堅持把科技惠及民生作為本質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把科技進步和創新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的就業問題、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緊密結合,加強先進適用科技成果的推廣普及,使科技進步成果能夠更多地惠及廣大人民民眾。
——堅持把增強科技長遠發展能力作為戰略重點。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前瞻部署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鼓勵自由探索,持續增加科技積累,進一步提升原 始創新能力。著力解決關係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推進重大科學技術突破,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突破能力。
——堅持把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作為強大動力。加強國家中長期科技、人才、教育規劃綱要實施的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以建立企業主導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為重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科技發展的國際化程度,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下推進自主創新。
(二)發展目標
“十二五”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 供有力支撐。基本建成功能明確、結構合理、良性互動、運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進步貢獻率力 爭達到55%,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研發投入強度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提高到2.2%。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投入持續增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明顯提升,科技創新投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展。
——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科學和技術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世界前5位,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3件,研發人員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2件/百人年。
——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產業技術創新明顯加強,經濟成長的科技含量明顯提高。全國技術市場契約交易總額達到8000億元,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8%。
——科技創新更加惠及民生。社會公益領域科技水平整體提升,適應民生改善需求的技術和產品得到大力發展,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
——創新基地建設再上新台階。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科技自身發展需求的創新基地布局更加合理。建設若干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發機構和世界好的研究型大學,建成一批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創新平台,形成比較完善的公共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和服務體系。
——科技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每萬名就業人員的研發人力投入達到43人年。全民科學素質顯著提高,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5%。
——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科技管理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有效落實,全社會創新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三)戰略部署
今後五年我國科技發展的總體部署:
——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十一五”全面啟動實施基礎上,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力爭在重點領域實現戰略性跨越。
——圍繞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技術研發、集成套用和產業化示範,集中力量實施一批科技重點專項。
——圍繞產業升級和民生改善的迫切需求,加強重點領域的科技攻關,力爭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和重大公益技術,切實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前瞻部署若干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8個關鍵領域重大科學問題,實施6個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強化重點戰略高技術領域研究,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和平台的建設布局。
——組織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畫,加強科技領軍人才、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建立60個左右科學家工作室、300個左右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和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和政策落實,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和知識創新工程。加強智慧財產權的創造、套用、保護和管理。深化國際科技合作,營造更加開放的創新環境。

重大專項

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將實施國家科 技重大專項作為深化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載體,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強圍繞產業鏈 的系統部署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大戰略產品,建設一批技術水平高、帶動 性強的技術創新平台和產業化示範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同時,結合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緊迫需求,充實調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1.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片及基礎軟體產品   以滿足國家信息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的戰略性基礎產品為重點,突破高端通用晶片和基礎軟體關鍵技術,研發自主可控的國產中央處理器(CPU)、作業系統和軟 件平台、新型移動智慧型終端、高效能嵌入式中央處理器、系統晶片(SOC)和網路化軟體,實現產業化和批量套用,初步形成自主核心電子器件產品保障體系。
2.大規模積體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
重點進行45-22納米關鍵製造裝備攻關,開發32-22納米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工藝、90-65納米特色工藝,開展22-14納米前瞻 性研究,形成65-45納米裝備、材料、工藝配套能力及積體電路製造產業鏈,進一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裝備和材料占國內市場的份額分別達到10%和 20%,開拓國際市場。
3.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
以時分同步碼分多址(TD-SCDMA)後續演進為主線,完成時分同步碼分 多址長期演進技術(TD-LTE)研發和產業化,開展LTE演進(LTE-Advanced)和後第四代移動通信(4G)關鍵技術研究,提升我國在國際標 準制定中的地位。加快突破移動網際網路、寬頻集群系統、新一代無線區域網路和物聯網等核心技術,推動產業套用,促進運營服務創新和智慧財產權創造,增強產業核心 競爭力。
4.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
重點攻克數控系統、功能部件的核心關鍵技術,增強我國高檔數控工具機和基礎製造裝備的自主 創新能力,實現主機與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協同發展,重型、超重型裝備與精細裝備統籌部署,打造完整產業鏈。國產高檔數控系統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 8%~10%。研製40種重大、精密、成套裝備,數控工具機主機可靠性提高60%以上,基本滿足航天、船舶、汽車、發電設備製造等四個領域的重大需求。
5.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
以尋找大油氣田、提高採收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油田技術服務和非常規天然氣戰略性產業為主攻方向,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地質理論研究,攻克非常規天 然氣高效增產等13項重大技術,研製深水油田工程支持船等11項重大設備,建成8項示範工程,使老油田水驅採收率提高3%~5%,海上稠油油田聚驅採收率 提高5%,勘探開發整體技術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大石油公司的水平。
6.大型先進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核電站
突破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 冷堆技術,完善標準體系,搭建技術平台,提升核電產業國際競爭力。依託裝機容量為1000兆瓦的先進非能動核電技術(AP1000)核電站建設項目,全面 掌握AP1000核電關鍵設計技術和關鍵設備材料製造技術,自主完成內陸廠址標準設計。完成中國的裝機容量為1400兆瓦的先進非能動核電技術 (CAP1400)標準體系設計並建設示範電站,2015年底具備倒送電和主控室部分投運條件。完成高溫氣冷堆關鍵技術研究,2013年前後示範電站建成 並試運行。加強壓水堆及高溫氣冷堆安全技術支撐和核電站乏燃料後處理科研攻關,保障核電安全。
7.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
圍繞“三河 三湖一江一庫”重點流域,重點攻克重污染行業廢水全過程治理技術、重污染河流和富營養化湖泊綜合治理技術、面源污染控制技術、適用於不同水源水質的淨化技術、水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遙感監測等關鍵成套技術300項以上。重點研發監控預警設備、飲用水水質淨化及輸配管網檢漏設備等80套以上,關鍵材料、設備國 產化率達到70%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在太湖、遼河等重點流域開展綜合示範,示範流域水環境質量提高一個等級並消除劣V類,基本建立流域水污染治理 和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
8.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
針對保障食物安全和發展生物育種產業的戰略需要,圍繞主要農作物和家畜生產,突 破基因克隆與功能驗證、規模化轉基因、生物安全等關鍵技術,完善轉基因生物培育和安全評價體系,獲得一批具有重要套用價值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功能基因,培育 一批抗病蟲、抗逆、優質、高產、高效的重大轉基因新品種,實現新型轉基因棉花、優質玉米等新品種產業化,整體提升我國生物育種水平,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 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9.重大新藥創製
針對滿足人民民眾基本用藥需求和培育發展醫藥產業的需要,突破一批藥物創製關鍵技 術和生產工藝,研製30個創新藥物,改造200個左右藥物大品種,完善新藥創製與中藥現代化技術平台,建設一批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基本形成具有中 國特色的國家藥物創新體系,增強醫藥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10.愛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
針對提高人口健康 水平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需求,重點圍繞愛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突破檢測診斷、監測預警、疫苗研發和臨床救治等關鍵技術,研製 150種診斷試劑,其中20種以上獲得註冊證書;10個以上新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到2015年,重大傳染病的應急和綜合防控能力顯著提升,有效降低愛滋 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的新發感染率和病死率。
11.組織實施大型飛機等其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新興產業

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 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把突破一批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作為科技發展的優先任務。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 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域,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攻關,為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充分發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核心引 領作用和高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力推進創新成果的集成套用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性產業和支柱性產業的步伐。
1.節能環保
大力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循環套用等關鍵技術、裝備及系統。實施半導體照明、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藍天”工程、廢物資源化等科技產業化工程。加強技術的集成和推廣套用,快速提高我國節能環保領域整體技術能力及產業競爭力。
2.新一代信息技術
推動下一代網際網路、新一代移動通信雲計算物聯網、智慧型網路終端、 高性能計算的發展,實施新型顯示、國家寬頻網、雲計算等科技產業化工程。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網路與信息安全技術創新,保障網路與信息安全。著力發展集 成電路、智慧城市、智慧工業、地理信息、軟體信息服務等相關技術,促進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3.生物產業
大力發展創新藥物、醫療器械、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等關鍵技術和裝備。實施生物醫藥、生物醫用材料、先進醫療設備、生物種業、農業生物藥物、先進生物製造等科技產業化工程。推動傳統產業製造過程的綠色化、低碳化,加快發展綠色農用生物產品,促進優質高效農業發展。
4.高端裝備製造
重點發展大型先進運輸裝備及系統、海洋工程裝備、高端智慧型製造與基礎制 造裝備等。實施高速列車、綠色製造、智慧型製造、服務機器人、高端海洋工程裝備、科學儀器設備等科技產業化工程。研發高速列車譜系化和智慧型化、綠色產品設 計、機器人模組化單元產品等重大關鍵技術,提升我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5.新能源
積極發展風電、太陽能光伏、太陽能熱利用、新一代生物質能源、海洋能、地熱 能、氫能、新一代核能、智慧型電網和儲能系統等關鍵技術、裝備及系統。實施風力發電、高效太陽能、生物質能源、智慧型電網等科技產業化工程。建立健全新能源技 術創新體系,加強促進新能源套用的先進適用技術和模式的研發,有效銜接新能源的生產、運輸與消費,促進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6.新材料
大力發展新型功能與智慧型材料、先進結構與複合材料、納米材料、新型電子功能材 料、高溫合金材料等關鍵基礎材料。實施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先進稀土材料等科技產業化工程。掌握新材料的設計、製備加工、高效利用、安全服役、低成本循 環再利用等關鍵技術,提高關鍵材料的供給能力,搶占新材料套用技術和高端製造制高點。
7.新能源汽車
全面實施“純電驅動”技術轉型戰略。實施新能源汽車科技產業化工程。堅持 “三縱三橫”的研發布局,建立“三縱三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全面掌握核心技術,加快整車系統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和規模示範,形成整車及零部件工業體 系,建設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產業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系統,使我國躋身新能源汽車產業先進國家行列。

技術突破

緊緊圍繞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以突破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和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為重點,引導產業鏈向高端延伸,為形成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大力發展惠及民生的科學技術。
(一)加強農業農村科技創新
按照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統籌城鄉發展,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改善農村民生,有效推動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 農村建設。加強農業關鍵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套用,為糧食單產年增長率達到0.8%提供科技支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建立健全信息化、社會 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立一支20萬人左右的科技特派員隊伍,推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創業。
1.攻克農業和村鎮發展的關鍵技術,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繼續推進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強農林動植物高產高效新品種創製,加快發展農作物種植技術、畜禽水產健康養殖技術、林業資源培育與利用技術、牧區畜牧業和 草地保護技術、海洋農業技術等,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強先進多功能農業裝備、食品綠色和安全加工、農產品貯藏與物流、現代農用物資、生物質能源與生 物質綜合利用等技術研發,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加強農副產品高值化深加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研發,促進健康食品生產。加快農林 生態和循環農業技術的集成套用,發展節水農業,開展農業生境控制、污染農田修複利用、農林生態工程、農業重大災害防控關鍵技術等研究,提高農業生態保護能 力。加強農村信息化、城鎮化動態監測、村鎮規劃、土地節約利用與管護、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宜居社區與安居住宅建設、農村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等科技工作,推進 城鎮化健康發展,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2.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套用能力,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把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體系建設作為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關鍵環節。繼續加強星火計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的實施,促進涉農科技型企業的健康發展, 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大型種養戶的示範帶動作用。推動科研單位同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等開展多種形式技術合作。積極培育涉農科技型中小企業、 科技合作組織,加強涉農產業科技服務平台建設,大力支持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創業和就業。
3.深入開展農村科技創業行動,促進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構建   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大力支持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建設北京現代農業科技城、山東黃河三 角洲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加強農村信息化技術集成與示範,構建覆蓋全國的公益性推廣服務、社會化創業服務、多元化科技服務三位一體相互促進的農村科技服務 新格局。建立以現代農業龍頭企業為中心、農民專業組織為依託、科技特派員服務站為中介、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社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繼續完善農業高等學 校和科研機構農技推廣、農業專家大院、農村科技合作組織、星火科技12396等各具特色的多元化農村科技服務模式。繼續推進科普惠農興村,加強農村基層科 普隊伍和科普能力建設。
(二)促進重點產業技術升級
圍繞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強產業關鍵 共性技術研發,加快行業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創新成果推廣套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支撐重點產業振興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產業整體技術水平明顯提高, 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能力不斷增強,重點產業能耗和排放進一步下降,在關係國計民生的若干重點領域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
1.強化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提升重點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強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的結合,提高製造業整體技術水平。加強設計技術、可靠性技術、製造工藝、基礎零部件和電子元器件、大型鑄鍛件、儀器儀表、計量測 試設備等方面基礎性、共性技術研發。加快突破機械、鋼鐵、有色、石化、紡織、輕工、建材等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強化新品種、新工藝開發,重點發展重大工程和 重大裝備急需的新型高附加值材料。加大精密加工技術及裝備、百萬噸乙烯/精對苯二甲酸(PTA)關鍵工藝與裝備、硬岩推進機裝備及關鍵技術、碳纖維及複合 材料加工關鍵裝備、發光二極體製造關鍵裝備、高效率低成本潔淨鋼生產技術等研發力度,提升系統集成水平,促進裝備製造高端化。推動製造業信息化服務增效和 製造裝備及產品“數控一代”創新套用示範,提高製造業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
加強信息產業關鍵技術和基礎軟硬體的研發,重點突破高端容錯計算機 系統、大量數據存儲服務系統、積體電路及關鍵元器件、新型感測器和智慧型化信息處理技術、高性能網路、寬頻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網路與信息安全技術、導航與位 置服務技術等關鍵技術。加強信息與空間技術產品的集成創新,培育新技術和新業務,推動信息與空間產業發展,全面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
加強現代交通運輸業技術攻關。突破重大運輸通道建設工程、綜合交通樞紐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技術。加大內河航運綜合能力提升關鍵技術研發,提升內河航 運技術水平。推進交通核心重大裝備研製,重點發展汽車節能減排、高性能船艇、安全高效民用飛機等關鍵技術,深入推進高速鐵路重大裝備、綠色船舶裝備等現代 交通領域重大裝備發展。加快交通信息系統和智慧型化技術的發展套用,有效支撐各種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提高綜合運輸效能。
2.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產業化套用圍繞促進行業節能減 排、提高生產效能、改善工藝流程、降低生產成本,重點研發工業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技術、自動檢測與控制技術、計量測 試技術、環保材料規模生產技術、新型高效催化技術、綠色化無害化資源回收再利用處理技術等量大面廣的行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動技術創新成果在全行業的推廣應 用。結合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加強工程裝備製造、系統最佳化和控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工程技術的研發、集成和推廣套用。充分發揮科技中介機構、企業技術研發 機構、工程中心等在技術轉移、工程化試驗和產業化套用中的作用,加強技術的測試、驗證認證許可體系建設和產業化配套能力建設。
(三)加快推動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
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服務業,加強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技術攻關,加大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出一批系統解決方案,建設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體系,大力提升我國現代服務業創新能力,加快形成現代服務業集群,顯著提高現代服務業比重和水平。
1.加強技術集成與模式創新,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服務業   大力開展服務模式創新,加強網路信息技術集成套用,著力推進網路化、個性化、虛擬化條件下服務技術研發,建立支持服務全過程的技術體系,形成若干行業技 術解決方案、技術平台和標準規範。重點發展電子商務、工業設計、現代物流、系統外包、製造業服務等,改造提升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現代化教育教學、數字 文化、數字醫療與健康、數字生活、數字旅遊、空間位置信息服務等,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興服務業;重點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轉化、創新創業、科技諮詢和科技 金融等服務,推進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在現代服務業的若干重點領域加強套用示範,建設一批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示範城市、示範園區、示範企業和產業化基地, 構建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格局。
2.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構建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體系   圍繞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點方向,鼓勵產學研合作開展共性工程技術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鼓勵現代服務業企業通過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等措施,增強現代服務業模 式創新和技術集成套用的能力。發揮現代服務業科技園區(基地)在技術轉化、創業孵化和企業發展服務的系統功能,打造科技園網路創新服務平台,實現創新要素 的線上集成和共享。
3.加強制度創新和支撐體系建設,最佳化現代服務業發展環境拓寬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投資現代服務業科技創 新。探索建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和學科體系。支持現代服務業科技相關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企業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的知 識普及。適應現代服務業創新特點,加強對促進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發展、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制度建設。
(四)大力加強民生科技
重點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的重大民生科技問題,集成適合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人們需求的民生改善技術解決方案,以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為載體強化技術成果的示範和推廣,全面提升科技服務民生的能力。
1.加快人口健康科技發展,提升全民健康保障能力   針對慢性病、傳染病、精神心理疾患等重大疾病,強化臨床醫學和轉化醫學研究,突破一批早診早治技術、規範化診療方案和個性化診療技術,系統推進轉化醫學 平台、臨床協同研究網路、佇列研究基地等建設,最佳化臨床研究組織模式。針對婦女兒童、老齡人群、職業人群、殘障人群以及基層常見多發病,加強綜合防控方案 的套用推廣、新型診療技術研究及生活保障輔具開發。加強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傳承、治未病、優勢診療技術等研究,促進中醫藥優勢特色的發揮和推進中西醫融合發 展。加強優生優育、避孕節育技術產品開發。發展數位化醫療、健康管理、健康普及等技術,支撐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實施全民健康科技行動,大力推進創新醫 療器械示範套用、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公眾健康知識普及等工作。
2.加強公共安全科技發展,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災減災能力加快提 升自然災害應對技術能力,建立基本地理國情監測技術體系,重點開發地震、滑坡、土石流、颱風、水災、旱災等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技術,研製重大自然災害緊 急救災重大裝備,建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技術平台。繼續強化生產安全保障技術能力,重點開發煤礦及非煤礦採掘、油氣開發、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等重點行 業生產事故與職業危害防控技術,研發事故災難應急處置技術及裝備。開發交通安全保障和救助關鍵技術和設備。全面發展食品安全保障技術,逐步建立從源頭到餐 桌的食品生產全過程安全檢測、控制及管理技術,完善食品安全保障及應急處置技術體系。大力提升國境檢驗檢疫科技能力,加快質量安全關鍵技術創新。研製維護 社會穩定、防範和打擊犯罪、提高執法能力的技術及裝備,構建社會安全保障及應急處置技術體系,強化社會安全保障能力。
3.強化綠色城鎮關鍵技術創新,促進城市和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加強城鎮區域規劃與動態監測、城市功能提升與空間節約利用、城市生態居住環境質量保障和城市信息平台等技術研發,大力推動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技術研發與 示範套用。重點開發綠色建材、可再生能源材料及其與建築一體化的套用技術,形成我國綠色建造技術體系和管理模式。發展低碳城鎮規劃、綠色建築設計、建築節 能等技術。最佳化綠色施工控制指標體系與標準,開發大型建築施工過程動態管理與資源配置最佳化仿真平台。
(五)建立支撐可持續發展的能源資源環境技術體系針對能源 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全球氣候變化等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迫切需求,大力加強能源資源勘探開發與清潔高效 利用、水資源最佳化配置與綜合利用、污染控制與生態改善、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氣候變化減緩與適應等技術開發與集成套用,提升科技對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和引導能力。
1.發展能源勘探開發和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以提升傳統能源勘探開發技術能力為目標,重點發展複雜油 氣藏勘探、煤炭和海洋油氣安全開採、油氣高效安全集輸等技術,加強煤層氣、頁岩氣、油頁岩、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究,保障傳統能源有效 供給。以提升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能力為目標,重點發展煤炭的氣化、液化、煤基化工品加工等清潔轉化技術,發展超高參數超臨界發電、煤氣化整體聯合發電、節 能型循環流化床發電等技術,發展智慧型電網、先進核能以及風能、太陽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利用技術,加強能源利用關鍵部件和裝備研發。
2.發展水資源和礦產資源開發技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以強化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綜合利用技術能力為目標,重點發展數位化流域、水資源合理調配和特大水利工程群聯合調度技術,加強南水北調、三峽等重大水利工程 建設與安全保障技術研發,強化城市節水與工業節水技術開發,加強海水淡化、雨洪利用、人工增雨、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關鍵技術開發。以提升礦產資源勘 探開採與綜合利用技術能力為目標,發展深部與複雜條件下礦產資源高效勘查技術,加強三維立體勘查技術集成,擴大礦產資源有效探明儲量。發展礦產資源高效開 采、綠色選冶、高效利用等重大技術與裝備,強化稀貴金屬資源開發利用。加強海洋及極地礦產資源綜合調查技術、非常規礦產資源勘探技術研究,推動礦產資源綠 色可持續開發。
3.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技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提升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技術支撐能力為目標,重點發展重污染 行業的清潔生產工藝、大宗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多層次循環經濟構建技術。發展煙氣治理、機動車尾氣淨化等技術,飲用水安全保障、污水高效處理與回用等技術, 土壤污染治理技術,生活垃圾與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技術,智慧型環境檢測和監測技術,城市與工業生物質廢物集中化燃氣利用技術,核放射性污染防護與處置技術。發 展近海污染防治技術、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化學品風險控制技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技術,推動減排約束性指標的實現和環境質量的改善。
以提升生 態保護和脆弱生態修復技術能力為目標,重點發展典型生態脆弱區生態保護與恢復技術,重大工程建設區生態保護與恢復技術,城市生態保護與建設技術。開發大尺 度生態系統監測技術,發展多載體新型生態環境監測與遙感技術,提升退化土地防治技術支撐能力,不斷強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開發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安全保 障、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風險控制等技術,提高我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能力。
4.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和技術集成,全面提高應對能力加 強全球氣候變化規律和觀測技術研究,開發多源、多尺度觀測數據同化、融合與集成技術,發展全球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及氣候事件預測技術,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的 監測、統計和核查技術體系。加強不同尺度和相關領域氣候變化影響和脆弱性評估研究。強化氣候變化適應技術研發、集成與示範套用。發展林草固碳等增匯、土地 利用和農業減排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加強應對氣候變化重大戰略與政策研究,圍繞氣候變化領域熱點問題深入開展應對措施研究,為國家應 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撐。

技術研究

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是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和科技長遠發展能力的重要基礎,是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源泉,必須依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趨勢,予以強化部署。
(一)繼續加強基礎研究
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瞄準世界科學前沿,進一步完善學科布局,大力推動學科交叉和融合。積極營造有利於自由探索的學術環境,引導興趣驅動的科學研 究聚焦於國家戰略需求。加強在若干科學前沿和事關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方向的戰略部署,突破一批關鍵科學問題,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顯著增強我國在世界 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為科技長遠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1.推動學科協調均衡發展,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重視基礎研究基本理論和學 科建設,結合當前我國學科發展態勢,全面協調基礎學科發展。繼續保持數學、材料科學、工程科學等學科在國際上的優勢地位,重點支持代數數論與代數幾何、材 料科學基礎理論、深部資源綠色開發和綠色冶金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加大對空間科學、動植物分類學、流行病學、工程海洋學等弱勢學科的扶持。加強基礎學科之 間、基礎學科與套用學科、科學與技術、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支持醫學、納米、生物信息學等綜合交叉學科的發展,積極扶持新興學科,推動學科 整體水平的提高。
2.探索科學前沿,超前部署若干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繼續深化基礎科學前沿領域研究,包括生命過程的定量研究與系統 整合、凝聚態物質與新效應、物質深層次結構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學規律、核心數學及其在交叉領域的套用、地球系統過程與資源環境和災害效應、新物質創造與轉化 的化學過程、腦科學與認知科學、科學實驗與觀測方法、技術和設備創新等重點研究方向,加強在合成生物學、暗物質等新研究方向的部署。
3.堅持需求導向,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重點部署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基礎研究、能源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信息科學技術基礎、地球和環境系統關鍵過 程和規律、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基礎研究、基礎材料改性最佳化和新材料設計探索及服役失效機理、製造與工程的科學基礎、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基礎研究、空間科學和航 空航天重大科學問題等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究。
4.集中優勢力量,推進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實施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管理機制,推動蛋白質研 究、量子調控研究、納米研究、發育與生殖研究、全球變化研究和幹細胞研究六個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的實施,力爭在未來五年內取得重大突破。以參加國際熱核聚變 實驗堆(ITER)裝置建設為契機,啟動實施核聚變能研究專項。根據國際科學發展前沿和我國科學發展實際需要,力爭啟動相關研究計畫和大科學工程研究專 項。
5.加強科技基礎性工作,持續增強科學研究積累
加強對三極(南極、北極、青藏高原)、三 深(深海、深地、深空)、極端環境以及西部乾旱地區等重點區域的生態、資源、環境等科學考察調查,積極開展對我國周邊及典型區域的綜合科學考察。支持對動 物志、植物志、孢子志和地理志等重要科技文獻、志書、典籍和圖件的編研。加強對相關科學數據的採集和保護,進一步完善不同領域和行業的科學資料庫建設,擴 大數據匯交試點,促進科學數據共享,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為深入開展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支撐。
(二)強化前沿技術研究
前沿技術是高技術領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術,是未來高技術更新換代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大對代表世界高技術發展方向、對國家 未來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引導作用的前沿技術的前瞻部署和研發力度,積極搶占前沿技術發展的制高點。對有利於重點產業技術更新換代、實現跨越發展的前 沿技術,要集中力量予以攻克,力爭形成一批重大產品和技術系統。
1.信息技術
突破光子信息處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太赫茲通 信、新型計算系統體系、網構軟體、大量數據處理、智慧型感知與互動等重點技術,攻克普適服務、人機物互動等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未來網路/未來網際網路、下一代 廣播電視、衛星移動通信、綠色通信與融合接入、高性能計算與服務環境、高端伺服器、大量存儲與服務環境、高可信軟體與服務、虛擬現實與智慧型表達等重大技術 系統和戰略產品。
2.生物和醫藥技術
重點研發基因組學及新一代測序技術、蛋白質組學技術、幹細胞技術、生物合成技術、生物治療技 術、分子診斷和分子影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藥靶發現與藥物分子設計技術。大力開發診斷試劑、疫苗、抗體藥物、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及血液製品、組織工程技 術和產品、工業生物技術、生物能源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關鍵部件和生物醫學套用材料。發展生物資源開發保護、生物安全監測防控技術及裝備。建立基因測序、蛋 白質組學、轉化醫學等研發平台、抗體庫和疫苗研發基地。
3.新材料技術
搶占微電子/光電子/磁電子材料與器件、新型功能與智慧型材 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先進複合材料、納米材料和器件、超導材料、高效能源材料、生態環境材料、低碳排放材料等前沿制高點。開展材料設計製備加工與評價、材 料高效利用、材料服役行為和工程化等關鍵技術的研發。攻克稀缺材料替代與高效利用、生物醫用新材料及表面改性、高性能光電子材料與器件集成、先進晶體與全 固態雷射材料、國家重大工程用關鍵材料等核心關鍵技術。
4.先進制造技術
圍繞綠色製造和智慧型製造,在微納製造技術、重大裝備技 術、智慧型機器人技術、系統控制技術、製造服務技術等五個方向進行前沿及核心技術攻關。重點研發麵向製造業的核心軟體、精密工作母機設計製造基礎技術、面向 全生命周期的複雜裝備監測與服務支持系統、現代製造物聯網服務平台、控制系統的安全防範與安全系統、工程機械裝備、礦山機械裝備、人工器官製造、基於微納 製造的綠色印刷技術與裝備和遠洋漁業裝備等。
5.先進能源技術
重點探索麵向第四代核能、氫能與燃料電池、海洋能、地熱能、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方向的前沿技術。圍繞節能減排、能源材料和裝備、生物質能、儲能等戰略必爭領域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突破核心關鍵技術。針對可再 生能源、節能技術等重大戰略技術方向進行重點部署,開發一批重大戰略產品和技術系統。
6.資源環境技術
攻克一批礦產資源與油氣資 源高效勘探開發與集約化利用核心關鍵技術與裝備,提升重大關鍵裝備的研發能力和行業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我國戰略性資源勘探與開發利用效率。加強新型污染 物治理技術與裝備開發,加快推進清潔空氣技術與土壤修復技術研發,強化環境事件應急技術與裝備開發。大力發展先進環境監測儀器與智慧型化生態環境監測技術, 強化環境污染風險識別與阻斷技術開發,提升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水平。
7.海洋技術
以形成海上高技術作業能力為目標,強化核心技術開 發和裝備研製,推進海洋技術由近淺海向深遠海的戰略轉移。圍繞海洋環境監測、海洋油氣與礦產資源開發、海洋生物資源利用、深海運載與作業等方面,大力發展 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深海潛水器、深遠海海洋環境監測和海底觀測網等核心技術,研製一批海洋開發重大裝備,初步具備深海油氣勘探開發重大裝備的設計與製造能 力,推動國家深海公共試驗場建設。
8.現代農業技術
重點攻克農業生物功能基因組學、動物幹細胞、靶標發現與藥物分子設計、食品營 養品質靶向設計和農業物聯網等前沿技術。著力突破分子設計育種、食品加工與生物製造、海洋農業、數字農業與智慧型裝備製造以及農產品生境控制等核心關鍵技 術。創製優良動植物新品種、液體生物燃料、生物反應器、新型生物農藥、基因工程疫苗和藥物、農業智慧型裝備、健康食品、海水養殖等重大產品。
9.現代交通技術
重點發展大運量高速載運、新能源載運、一體化交通系統安全等技術與裝備,實現高效運輸服務。重點突破汽車動力系統、重型直升機和船用中速柴油機等制約交 通裝備發展的重大技術。重點發展交通系統信息化、智慧型化技術和安全高速的交通運輸技術,提高運網協同能力和運輸效率。突破交通運輸安全保障、資源節約與環 境保護、智慧型化養護等方面的關鍵技術。
10.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
大力開展先進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導航定位、深空探測等前沿技術 研究。重點建立全球二氧化碳監測、遙感感知網、全球空間信息主動服務、導航定位與位置服務等重大技術系統,培育以授時、導航與位置服務為核心的空間信息產 業,形成遙感信息、導航定位和移動通信衛星新興產業增長點。

平台建設

科技創新基地和平台是支撐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物質基礎。要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為目標,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基本建成滿足科技創新需求的資源和條件支撐體系。
(一)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布局
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科技發展的內在規律,繼續完善現有各類創新基地建設布局。加強分類指導,引導各類創新基地按照各自功能要求良性發展。推動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建設。
在能源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空間和天文科學、粒子物理和核物理、工程技術科學等領域,布局建設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大科學裝置。
在能源、信息、資源環境、農業、人口健康、先進制造、交通運輸和公共安全等國家戰略需求領域,以及基礎前沿領域和新興交叉學科領域,按照擇優布局的原 則,繼續在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打造國際水平的基礎研究骨幹基地。結合技術創新工程實施,加強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積極推 進港澳地區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建設。促進軍民共建國家實驗室建設。支持部門和地方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圍繞重大科學工程和重大戰略科技任務,建設若 乾國家實驗室。繼續穩步推進國家野外科學研究觀測研究站(網)建設。加強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國防科技先進技術研究中心、軍民共建實驗室建設。
在關鍵產業技術領域,結合區域特色和優勢科技資源,建設一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加強考核評估,調整最佳化建設布局。加強國家大型科學 儀器中心、國家級分析測試中心、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國家實驗動物種子中心、國家計量科技創新基地等綜合實驗服務基地建設。
進一步加強大學科技園、企業技術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示範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等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創業孵化基地的建設和布局。推動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際科技合作創新聯盟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
(二)加強科技條件資源的開發套用
加強科學儀器設備自主研發和套用。以新原理、新方法為突破口,研發若干前沿重大科研儀器設備。集中力量攻克若干科學儀器設備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研發一 批重要通用科學儀器,提升科學儀器設備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強科學儀器的小型化、專用化研究,加快推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科學儀器的套用示範和產業化。
著力推動科研用試劑、優勢實驗動物資源、實驗動物新品種(系)的開發與套用,加強重要分析測試技術研究和套用。加強科技文獻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究和套用。 建立高精確度和高穩定性的計量基標準和標準物質體系,加強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民生改善以及其他重點領域的計量基標準、計量方法與計量測試技術研究。 加強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工具研究,強化創新方法的套用推廣。加強科技條件資源的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推動科技條件資源管理的規範化和制度化。
(三)推進科技平台建設和開放共享
進一步完善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和技術創新服務平台的建設布局,強化支撐服務能力建設,更加突出平台的開放運行和為研發創新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在信息、生 物、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海洋、節能減排等重點領域以及新興、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推動多學科交叉集成、面向社會開放服務的共享平台建設。繼續加強科 學儀器設備、計量基標準裝置、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網路科技環境、自然科技資源等各類科技資源的整合和開放共享。建立健全平台運行服務的評價體系、管理模 式和支持方式。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向社會開放科技資源。
加快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網路建設,構建國家科技資源調查的長效機制,加強科技資源整合與共享的標準化工作。按照分層建設、分級管理的要求,加速中央和地方優質資源的銜接互動。

科技人才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規模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是加 快我國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根本保障。把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培養、引進和用好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為核心,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營 造人才成長良好環境,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壯大和最佳化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
繼續增加科技人力資源供給,進一步最佳化科技人才結構,提升科技人才質量。重視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世界一流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 加大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發現、培養和資助力度,建立適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用人制度。加強面向生產一線的實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師和專業技能人才的培 養。加強對實驗技師等科研輔助人才的培養和培訓。重視科技管理、科技服務和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培養。通過進一步調整和優 化科技人才隊伍布局,形成各類人才銜接有序、梯次配備的人才隊伍結構。
(二)造就一批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以高端人才為 引領,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組織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畫,深入推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百人計畫”等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重點培養和引進各類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2.5萬人以上。推動科學家工作室建設,凝聚一批世界科學家。瞄準世界科技 前沿和我國產業發展需求,重點支持和培養2000名左右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加強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在實施創新人才推進計畫和相關科技計畫中,加大 對優秀創新團隊的引導和支持。
(三)改革完善創新型人才的教育培養模式
深入推進科技教育結合,著力完善適應國家科技發 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創新型教育方式方法,把創新教育環節融入國民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體系。把提升科學研究能力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環 節,支持研究生參與承擔科研項目,為本科生參加科研活動創造條件,突出培養各級在校學生的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根據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需要, 及時引導高等學校調整最佳化學科專業,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的人才優勢和創新潛力,加強交叉學科、新興學科領域專業人才培養。加強高等學校工程技術類專業的實踐 教育,推行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和“雙導師”制,促進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培養科技人才。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工程、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 國際學術交流合作項目等為依託帶動人才培養。鼓勵高新區、大學生創業園等機構開展高等學校畢業生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進一步弘揚科技工作者求真務實、勇於 創新的科學精神。
(四)支持科技人員創新創業
重點依託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行業協會等,扶持和鼓勵科技人員的創 新創業活動。加強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和發展的政策支持,積極為創業人才提供服務,培養傑出的創新型企業家和高級管理人才,充分發揮企業家和科技創業 者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重點產業領域中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盟、研發組織、技術平台等創新團隊,為其共性技術研發、公益服務等活動提供支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