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分類
根據農業物流的管理形式不同,可以將農業物流分為:農業供應物流、農業生產物流、農業銷售物流。 1、農業供應物流
為保證農業生產不間斷進行,保障農村經濟發展,供給和補充農村生產所需
生產資料的物流。主要是指農業生產資料的採購、運輸、儲存、
裝卸搬運。農業生產資料包括種籽(種苗、種畜、種禽)、肥料、農藥、獸藥、飼料、地膜、農機具以及農業生產所需的其他原料、材料、燃料等,包括電力資源和水利資源。
2、農業生產物流
從動植物和微生物的種養、管理到收穫整個過程所形成的物流。包括三個環節:一是種(植)養(殖)物流,包括整地、播種、育苗、移栽等;二是管理物流,即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
物流活動,包括除草、用藥、施肥、澆水、整枝等,或動物的餵養、微生物培養等所形成的物流;三是收穫物流,即為了回收生產所得而形成的物流,包括農產品採收、脫粒、晾曬、整理、包裝、堆放或動物捕捉等所形成的物流。
我國農業生產物流的特點:
·農戶小規模分散生產。
·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影響,產量不穩定,農產品品質差異很大。
·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地域性。
3、農業銷售物流
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行為所產生的一系列物流活動,包括收購、加工、保鮮、包裝、運輸、儲存、配送、銷售等環節。
與工業品相比,農產品的特點在於:
·易腐性。農業產品一般都是生鮮易腐產品,商品壽命期短,保鮮困難;
·笨重性。農產品的單位價值較小,數量品種較多;
·品質差異大。由於對自然條件的可控力不強,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即使按統一標準生產的農業產品質量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價格波動大。農產品的價格在一年、一個季節,甚至是一天之內也可能有頻繁、大幅度的變動。以上農產品特性給農產品物流管理的儲存、運輸、包裝、
裝卸搬運、配送等均增加了難度。
發展狀況
一、中國農業生產的鏈狀結構
中國農業生產過程大致分為:產前準備、產中管理、產後加工、商業流通和最終消費等五個大的環節。如果把這五個環節作為整體來看,就形成了中國農業生產的鏈狀結構(農業生產過程如下圖),即中國農業生產產業鏈。 (點擊看大圖)
在中國農業生產鏈狀結構的各環節和節點中,農業物流發揮著重要的銜接作用,它深刻地影響著農業生產和流通的狀況和水平。
二、農業物流的範疇與分類
長期以來,農業的產出物——農產品一直是農業生產經營和物流的關注焦點,並有直觀地將農業物流等同於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包裝、運輸、儲存和
裝卸的理解,這種理解無論是從物流對象還是
物流服務的範疇上,都遠遠不能反映出中國農業物流的全貌,因為忽視了農業投入物——農業生產資料的相關物流。
根據農業物流的流體對象,農業物流應該包括兩大類:農業生產資料物流和
農產品物流。
農業生產資料物流是農業生產過程所必需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儲運、配送、分銷和信息活動中所形成的物流。它是以農業生產投入物為對象的物流,它涉及種苗、飼料、肥料、地膜等農用物資和農機具的生產與物流規劃、農業生產資料使用和市場的信息服務。
農產品物流是以農業產出物為對象形成的物流,根據農產品的分類又包括:糧食作物物流;經濟作物物流;畜牧產品物流;水產品物流和林業產品物流。
農業物流是以滿足顧客需求為目標,對農業生產資料與產出物及其相關服務和信息,從起源地到消費地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動和儲存進行計畫、執行和控制的全過程。它包含兩個物流流體對象——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它是由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採購、生產、流通加工、包裝、運輸、儲存、裝卸、配送、分銷、信息溝通等一系列運作環節組成,並在整個過程中實現了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保值、增值和組織目標。
根據農業生產過程的主要階段和物質轉化,農業物流應分為四種類型:
1、農業產前物流。農業產前物流與農業生產過程所必需農業生產資料準備直接相關,它是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儲運、配送、分銷和信息活動中所形成的物流。它涉及種苗、飼料、肥料、地膜等農用物資和農機具的產前準備,也涉及農業生產資料使用和市場的信息服務。
2、農業生產物流。農業生產物流是在農產品種養殖活動直到農產品產出過程中,因
生產要素配置和運用而形成的物流。由於中國農業生產是以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形式為主,所以一般農業生產物流的地域有限,物流單一,流量較小。
3、農產品流通物流。農產品流通物流是以農業產出物為對象,通過農產品產後加工、包裝、儲存、運輸和配送等物流環節,做到農產品保值增值,最終送到消費者手中。由於農產品本身特質,以及產銷地域廣闊分散的特點,所以對
農產品物流規劃、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這個物流過程是目前農產品實現市場價值的關鍵環節。
4、農業
廢棄物物流。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直到消費過程中,會有廢棄物、無用物和可回收物生成,對它們的處理過程中形成的
物流活動就是農業廢棄物物流。
農業廢棄物物流的流量大小、處理成本取決於農產品的加工程度和物流規划水平;由於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特性,有必要從綠色環保的角度出發,建立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和消費的廢棄物回收利用系統。目前農業廢棄物生成數量較大,但重視不夠。
三、中國農業物流的基本特徵
1、農業物流涉及面廣量大。農業物流的流體包括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業的產出物,基本涵蓋了種苗、飼料、肥料、地膜等農用物資和農機具,以及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和林業等,
物流節點多,結構複雜。由於農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使得與農業息息相關的農用
生產資料的產銷供需量龐大,僅化肥一項,2002年我國化肥消費量達4339萬噸(純養分),占世界總消費量的1/3,化肥使用量占世界的首位。目前中國用於生活消費的農產品主要以鮮食鮮銷形式為主,在分散的產銷地之間要滿足消費在不同時空上需求,使得中國農業物流面臨數量和質量上的巨大挑戰;現在中國用於生活消費的農產品商品轉化比例相對較低,但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紡織和化工業也在我國工業結構占有重要地位。
2、農業物流具有獨立性和專屬性。由於流體——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生化特性使得它有別於
一般物流的流體,所以農業物流系統及儲運條件、技術手段、流通加工和包裝方式都具有獨立性,而農業物流的設施、設備和運輸工具也具有專屬性。因此處於起步階段的中國農業物流所需投入大,發展慢。
3、保值是中國農業物流發展的核心。由於中國農業物流的發展水平較低,每年農產品在物流和流通環節的損耗巨大,因此農業物流的流體與載體等其它要素如何匹配?如何運用物流技術使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有效保值?這是當前比農業物流增值更為重要的核心問題,減少
農產品物流和流通損失應該放在與農業生產等同重要的地位。
四、中國農業物流長期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物流的相關理論研究嚴重滯後
由於農業生產的地域性,以及生產的季節性與常年性消費需求之間的對立,造成了中國農產品供需的時空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基本途徑就是發展中國現代農業物流。農產品物流只有做到農產品保值,才能實現農產品的價值與使用價值,進而才可能使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增值。
在中國的農業發展過程中,“重生產、輕流通”思想意識的影響廣泛,而對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流通和物流配送等
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作用認識不足,更沒有形成農業物流完整的行業體系框架。農業物流作為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業物流理論探討的嚴重匱乏。降低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成本,引導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與配置,提高中國農業的整體產業效益,需要有現代農業物流理論指導。中國農業流通和物流的相關理論研究,在中國
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地位,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2、農業物流的基礎投入不足
一直以來,我們在農業生產環節的增產上全力以赴,但物流保鮮技術、物流加工和
冷鏈建設等後續物流環節的基礎投入明顯不足。對比中美兩國的
農業投資結構:
由此可見,中國薄弱的農業物流現狀和過去數量型農業生產
投資結構密切相關,農業物流在基礎投入方面的長期欠帳使得高額物流損耗一時難以根本扭轉。以果蔬產品為例,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每年越有8000萬噸果蔬腐爛,損失總值近 800億元。損失率為25%~30%,可以滿足2億人口的基本營養需求。這與已開發國家5%以下的果蔬損失率相比,差距很大。
另一方面,2003年投資高速增長帶動了裝備工業的快速發展,其中農副產品加工專用設備製造利潤增長2倍。從2003年1-11月份經濟運行情況來看,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利潤134.9億元,同比增長37.1%;食品製造業實現利潤96.6億元,同比增長37.7%,其中,液體乳及乳製品製造業利潤增長52%。從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情況分析,農副食品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形勢良好,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食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39.30%,行業新增固定資產占全國食品行業比重38.34%,
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數量和規模在食品各中類行業中比重最大,反映出
國家巨觀調控政策的成效,加大了農產品轉化力度。
3、農業物流信息體系不健全
農業物流流體的流向和流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效率和效益是與農業物流的信息體系密切相關。農業物流信息體系既包括農業市場信息,也包括農業物流的資源信息,而現在農業信息系統和農業物流信息體統所能提供信息品種和質量都不能滿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導向,農資和
農產品物流的流向帶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這是導致在途損失嚴重,影響流體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
2003年菜價上漲,誰能告訴農民2004年種什麼?2004年蔬菜種植面積會不會大幅度增加,從而引起菜價再次下跌?長期以來,農民對市場供求信息的獲取渠道單一,手段缺乏,滯後失真現象嚴重,趕不上市場變化,要改變這種狀況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採集、加工整理和發布體系。
4、農業物流成本偏高
目前中國的農業物流成本比較高,而且不穩定,其中有物流利潤和運輸成本因素,但更多的是物流環境的影響,由於路況不良的時間成本,交通秩序中不當現象無形中增加的物流成本(例如設卡收費等)。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基礎農業物流利潤下降,而在途損耗和不合理物流
環境成本顯得十分突出。
多數長途販運的農產品是以初級形態為主,
農產品物流結構中,低附加值產品居多,以農產品的主要物流形式公路運輸為例,對於農產品和工業品的收費標準相同,但兩者價值和利潤卻相差懸殊,這就是業內呼籲建立農產品物流 “綠色通道”的原因所在。500毫升蒙牛奶的超市售價2.8元/包,其中
運費要占10%,更不要說低值低毛利的初級農產品了。
發展意義
發展農業物流有利於發揮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從入世後的形勢分析,國內主要農產品的
生產價格大都高出
國際市場價格,基本喪失了商業競爭優勢。我國如果組織進口高質量低價格的農產品,會對一些大宗農產品主產區及其農民產生不利影響,農民賣糧難的現象將日益加劇,解決農村社會經濟矛盾的難度必將逐步加大;而如果勉強堅持收購國內低質高價農產品,城市居民的消費矛盾必然突出,國家財政也吃不消。可見,隨著我國加入WTO和農村市場的對外開放以及農業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農業傳統的生產、
經營方式和技術導致的物流不暢、成本過高、農產品質量低劣等落後現狀,必將使農村陷於嚴重的經濟恐慌。而改變這種現狀的應急措施和長遠戰略,就是提高農業生產率和建立科學的農業物流體系。 建立現代農業物流體系是建設和完善高效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客觀要求。我國農業生產粗放,勞動生產率低下,專業化水平不高,優質產品少,市場化程度不夠,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其原因是中國農業缺乏高效的服務體系。只有通過物流體系的確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才能果斷地調整產業結構,實行產業化經營。
建立現代農業物流體系,是促進農民重視農業管理和成本核算的驅動力。我國廣大農村一直是“重生產,輕核算”。農民為能獲取經濟效益,往往只重視降低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卻忽視了物流中潛在的利潤。物流不僅具有在企業生產、供應和產品銷售領域提高經濟
運行效率的價值,同時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企業盈利、推動企業經營的價值方面也具有顯著的意義。許多國家把物流稱之為“降低成本的寶庫”,是“第三個利潤的源泉”。隨著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已經從城市工商業管理中認識到了農業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並試圖通過發展物流及加強物流管理,來推動農產品市場流通和經濟繁榮,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
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建立現代農業物流,可以大大降低和分散農業經營風險。我國加入WTO後,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如何使農業減少風險,贏得更多的利潤,是農業生產者棘手的問題。此時物流管理在抗禦風險方面的作用被廣泛關注。例如,種子公司將承擔種子發芽不齊的風險、農藥公司將承擔農藥不能發揮作用的風險(在我國可能表現為承擔假藥的風險)、倉儲公司將承擔鮮活產品的
儲藏風險、農產品貿易公司將承擔
市場風險即價格變動的風險等等,這樣一來就實現了農業生產和農民風險的部分轉移。通過農業物流體系的建立,可以促進農產品生產者與其材料的供應商、農產品的加工商和銷售商形成戰略聯盟,使眾多農民、農業中小企業形成集約化運作,降低物流成本。
現代農業物流體系的建立,可以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理論上農業物流體系的創建,在實踐中卻主要體現為在農村建立物流產業,它屬於專門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村商品流通企業。由於我國國土面積大,經濟發展和物流的關係就顯得更為密切,物流產業在我國就顯得更加重要。通過建立適應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物流體系,或對目前存在於我國農村的相互獨立的具有物流特徵的企業進行資源重組,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支農企業的發展。
發展構想
一、國家政策的合理導向 目前我國專業從事農業物流的龍頭企業很少,要發展農業物流,國家應出台相應的法規、政策鼓勵農業物流業的發展,確立農業物流的合法地位,規範
農村物流的組織行為,將建立農業物流體系作為工作的重點,儘快研究制定構建農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體系的規劃方案和實施辦法,促進農業物流龍頭企業健康快速的發展。另外,農業物流的
巨觀調控體系在保證國家對農產品市場和農用生產資料市場調控中非常重要,因此國家應儘快建立和完善農產品流通和農業物流的巨觀調控體系,有效調控農用物資、農副產品,引導農業健康發展。同時農業物流市場的開發與現代農業供應鏈體系的建立需要政府製造寬鬆適度的環境,保障市場運作走向規範化、法制化、科學化,實現農業生產與市場的緊密對接,形成大生產、大流通、大市場的一體化運行格局。
從巨觀、系統化角度規劃農業物流基礎的建設,國家在這方面應有所控制,現在一些所謂的物流園區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就是因為對
物流服務需求量預測存在偏差,沒有根據生產力發展程度去建設上述設施。物流基地要以(苗、畜)改良為依託,全面採用無公害生產技術、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按照標準化規程組織生產、採收。農業物流園區的建設,應根據農業物流基地的布局、交通運輸、通訊等物流基礎設施情況以及農業物流的發展狀況來確定。農業物流園區的選址,切忌在城市中心地帶建設,而應儘可能設在城市的邊緣地區,公路、鐵路或水運便捷的地方。
物流園區的投資,主要通過招商引資來解決,政府主要負責物流園區的規劃、征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特別是創造良好的
投資軟環境。農業物流中心原則上應根據農業
物流基地的布局情況,在交通便利、有一定的農業物流基礎的大中城市邊緣地區建立。農產品
配送中心作為現代物流的新業態,它們統一組織
貨源,進行檢驗檢疫、整理清洗、分檢包裝,根據定單要求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完成農產品從“田間” 到“餐桌”的全程服務,具有安全、高效、便利的特點。
三、改造和利用現有的農業物流資源
在發展農業物流中必須改造和利用現有的資源,可把它們改造成第三方物流公司或集
商流、物流、信息流於一體的甚至還進行農產品加工的公司,這對於解決目前中國農業物流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傳統儲運企業的轉軌。要以客戶為中心,降低客戶成本。現在消費市場需求已從“少品種、大批量、少批次、長周期”,轉變為“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傳統儲運企業所提供的簡單的儲存、運輸、包裝等服務逐步被集約化、系統化、增值化的現代物流配送服務所取代。首先,通過高品質的運輸配送、信息服務和供應鏈管理,努力實現客戶的“零庫存”,從而減少客戶資金成本、倉儲成本、管理成本和
風險成本等各項費用,最佳化客戶的資金流配置和生產決策。其次,應儘可能地利用現有設施,根據產品和消費的多樣化趨勢和
物流企業的發展方向,按不同用途、要求改造現有儲運設施,建設新的現代化儲運設施,改變過去設施單一、功能單一的狀況。與廠商、
批發商、
零售商共同建立或自己獨立建立物流中心、
配送中心,為客戶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根據對市場、客戶、地區等情況的分析與研究,組織專家論證、規劃,建立跨區域、跨國界的物流組織網路,充分發揮現代物流的內在功能,為企業物流市場的擴展和服務業務的延伸打下堅實基礎。最後要大力推廣先進物流技術。物流技術是物流各項功能實現和完善的手段,包括運輸技術、倉儲技術、包裝技術、信息技術等,以便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
2、糧食系統購銷儲運企業的發展。糧食流通具有量大、點多、面廣、生化特性強的特點,目前我國糧食購銷儲運企業的自身素質和
經營環境都難以達到“現代物流”的要求,因此,要想實現糧食購銷儲運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的轉變,必須從加強硬體建設和軟體開發兩個方面入手。在硬體設施方面,要加快糧食物流設施建設,對已建成的糧食倉儲設施,如淺圓倉等,應進行技術設施的配套,包括配備糧情監測、穀物冷卻、環流熏蒸、機械通風設備,使其儘早地發揮效用。糧食設施建設的重點應放在“四散”上,增加散糧自動接卸、計重設備和專用運輸工具,適度提高貨櫃運糧的比重。糧食加工環節應調整布局、重組資產,淘汰落後的、高能耗的生產設備,研製和引進先進的設備,為糧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綜合利用創造條件。在軟體開發方面,企業自身要注重引進先進的糧食物流技術,積極研究和借鑑國外先進的做法。如在糧食
儲藏方面的物理及生態儲糧方法、硅藻土殺蟲劑、氣控儲糧方法等;在糧食運輸方面,發揮貨櫃運糧的優越性,擴大適用範圍,建立包、散、貨櫃共存互補的糧食運輸系統;以及糧食加工增值方面的有關技術和成果。
四、實現供應鏈管理下供銷社運作模式的構想
實現供應鏈管理,把一些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管理方法引進農業,可以消除或轉移農業上的部分風險。發展連鎖經營不僅是流通業的變革,而且對我國農產品和農資生產逐步走向規範化、現代化也具有積極的影響。從實踐看,發展農產品和農資連鎖經營,有利於實現生產和流通的對接,減少物流環節,提高流通效率,有利於促進規模經營,壯大市場主體,提高競爭力;有利於規範秩序,保證農產品和農資的質量。
1、採取分購聯銷的方式,銷售農產品。農產品的銷售除基層專業社銷售之外,一般由市鄉綜合性聯合社發揮系統優勢,集中力量銷售。合作經濟體系的經營工作無論是銷售還是購買,都採取預購的方式,有很強的計畫性,可以減少庫存保管成本和運輸成本。在銷售和購買中,代表農業生產者利用規模大的優勢,在市場中取得較高的談判地位和優勢價格,同時統一組織協調農產品生產者的活動,減少體系內部在價格上的內耗。合作社把利益的一部分讓渡給農產品生產者。合作社還可以利用規模優勢進行流通加工,實現
價值增值。目前合作社需要進行農產品專用倉庫的投資,進行信息系統的開發,合理規劃物流系統,興辦部分流通加工企業,對農產品進行分級包裝,甚至貼上條形碼,以利於分配、行銷,實現信息共享。
2、簽訂契約發展訂單農業。訂單農業又稱契約農業或契約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產品生產者與農產品購買者以簽訂的契約契約來安排生產或物流,可消除許多無效流物活動,同時為農產品的標準化和質量控制提供一個好的開端。訂單農業通過契約把購銷雙方連線起來,明確各自的權力和義務,並按契約完成各自的生產和
物流活動。
發展訂單農業的幾種形式:一是自己依據市場需求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民簽訂農產品購銷契約,發展訂單農業。二是與農業科研單位聯合與農民簽訂農產品購銷契約,自己提供運輸、儲存配送農資等方面的
物流服務,發展訂單農業。三是與專業批發市場聯合與農民簽訂農產品購銷契約,依託市場發展訂單農業。
農業物流發展戰略
第一,加大政府推動力度。政府推動不是政府包辦,而是為物流發展創造一種環境,加速物流業的發展。在農業物流比較薄弱的情況下,各級政府有必要加大推動力度。但政府各部門必須形成合力,圍繞一個總的目標去推動,而不是政出多門,扯皮不斷。如制訂農業物流的總體規劃,安排農業物流設施建設,加大物流人才培養,積極制訂業物流標準,大力培育農業物流服務商,出台農業物流
土地政策、稅收政策等。
第二,建立
城鄉一體化物流體系。工業品下鄉與農產品進城統籌考慮,農業物流的四大板塊一體化運作。四大板塊構成了農業物流的系統工程,缺一不可,但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可以有先有後,有重有輕,不一定齊頭並進。
第三,培育農業物流運作主體與載體。鼓勵商貿系統、糧食系統、供銷社系統、郵政系統成立農業物流公司,扶植民營資本特別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的大批發商、倉儲經營戶、運銷經紀人,改造提升為物流公司。
農業物流還應進行適當分工,建立不同類型的供應鏈: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以供銷社、郵政物流、專業協會、經紀人為核心,實施多元化農業生產資料供應鏈管理;以“萬村千鄉工程”為主導,培育涉農商貿企業集團,以其自營與加盟的網路為核心,實施日用品供應鏈多元化管理;以糧食、林業、供銷社、民營商販為核心,實施農業回收物資供應鏈管理。
第四,大力發展冷鏈物流,確保食品安全。據測算,加工食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成本90%是物流成本,食品流通產業管理、技術、效率的90%取決於物流。我國應儘早建立冷鏈物流體系,改變冷鏈物流技術落後、損耗大、安全事故不斷的問題。
第五,設立農業物流發展財政專項基金。主要用於: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
糧食儲備物流系統和全國重要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改造;農業
物流信息體系與標準體系建設;冷鏈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應急物流等示範工程;農業物流技術的研發推廣;農產品加工增值與檢測系統建設;農業物流人才培育與國際交流。
第六,改造糧食物流系統。要根據產地與銷地的實際情況以及進出口的需要,建設戰略儲備庫與市場調節庫。要強化糧食物流過程中的加工增值服務,培養糧食物流公司,加大糧油批發市場的改造與功能的提升。
第七,建立農產品應急物流系統。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是一個系統工程,物流是其中重要的一環,特別是
農產品物流,涉及保證人生存所必需的各類食品的供應,不僅要有一個儲備系統,還要有一個跨地區靈敏的調撥系統,以及多種運輸方式與物流公司一起運作的物流系統。
第八,建設農業
物流金融支持系統。四大國有銀行對農業物流的金融支持應當予以明確;農信社主要從事小額與短期貸款業務,這與農業物流的金融要求不符,要有所改變;農業物流需要保險業的參與,農業保險業亟待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