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骨硬磷魚類

軟骨硬磷魚類

軟骨硬鱗魚次類,古生物學術語,英文名為:Chondrostei,又稱硬鱗魚類(Ganoid)。輻鰭魚中最原始的一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軟骨硬磷魚類
  • 外文名:Chondrostei
  • 最早代表發現:鱈鱗魚
  • 生活習性:洄游性魚類
概述,特徵,最早代表發現,進化變遷,生活習性,

概述

硬骨魚中最原始的類群,為中、小型的硬骨魚。內骨骼多為軟骨,體被斜方形堅厚硬鱗。上頜骨參與頰部的組成,與前鰓蓋骨固著聯結,口裂深,口緣具錐形齒。各鰭鰭條很多,單背鰭與腹鰭靠近身體的後部,歪型尾。軟骨硬鱗魚類包括古鱈目多鰭目及鱘目。泥盆紀至現代,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初期繁盛,新生代衰落,只有少數代表如白鱘多鰭魚等延續至今。中國軟骨硬鱗魚類化石有吐魯番鱈(Turfania)、中華扁體魚(Sinoplatysomus)、北票鱘(Peipiaosteus)、原白鱘(Protosephurus)

特徵

身披菱形厚而閃光的硬鱗,各鱗片間以關節相連;歪型尾,硬鱗覆蓋到尾上葉末端;各鰭鰭條很多,單背鰭,常常後位;大眼睛;長口裂,上頜骨後端膨大;肩帶有鎖骨和胸骨;脊椎骨為軟骨質。

最早代表發現

本次亞綱最早的代表是發現於蘇格蘭中泥盆世和加拿大晚泥盆世的淡水相地層中的Cheirolepis Agassiz(鱈鱗魚)它個體小,鱗片也細小。其他特徵與次亞綱特徵相同。

進化變遷

泥盆紀時軟骨硬鱗魚類也呈現出多樣性,石炭紀二疊紀是此類發展的全盛時期,它們不僅在多樣性方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而且從淡水推進到海中生活。其重要的代表是Palaeoniscus Blainville(古鱘魚),此屬是分布很廣的海生軟骨硬鱗魚類,與泥盆紀的鱈鱗魚相近,個體變大,鱗片也大而厚重。我國新疆吐魯番江蘇鎮江等地二疊系中均發現有此類化石。古鱈魚是軟骨硬鱗魚類中最典型的代表,所以軟骨硬鱗魚類又叫做古鱘類。
Platysomus Agassiz(扁體魚)是古生代晚期古鱈類的另一分支,海生。體形向扁高發展。口小。背鰭臀鰭延長,在其前方呈角狀。尾鰭深分叉而呈歪型。菱形的硬鱗變薄了。我國華南海相二疊系中常能發現其鱗片化石。浙江長興晚二疊世長興組中所產的Sinoplatysomus(中華扁體魚)是我國目前所獲的比較完整的本類化石。
中生代,軟骨硬鱗魚類便衰落了,僅少數屬種殘存至今,我國甘肅玉門寬台山早白堊世下圍惠鋪群中的Sunolepis(孫氏魚)是中生代晚期的古鱈類。我國的Acipenser()和非洲的Polypterus(多鰭魚)即為此類之現生代表。

生活習性

軟骨硬磷魚類為洄游性魚類,在部分水域形成了定棲性種類(如在拉多加湖)。洄游性種類分春季洄游型和秋季洄游型兩種類群。大西洋鱘在歐洲各河流溯河距離為110-1000千米,能忍受大西洋的鹽度,一般生活在200米以內的水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