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台(陳子昂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軒轅台》是唐代詩人陳子昂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寫作者憑弔軒轅古台,追慕黃帝事跡,感嘆自己生不逢時、壯志未酬,表現出作者對明君的追慕之情,寄寓了追尋隱士神仙的出世之念。全詩感情深沉,善於用典,精選史跡,充分體現了陳子昂“興寄”“風骨”的詩學理念。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軒轅台
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
應龍已不見,牧馬空黃埃。
尚想廣成子,遺蹟白雲隈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軒轅台:相傳為黃帝所居,遺址在河北省涿鹿縣西南。軒轅,黃帝之號。
⑵薊(jì)丘:古地名。舊址在北京市德勝門外西北隅。
⑶應龍:有翼之龍。相傳是黃帝的臣子,受命殺了蚩尤
⑷廣成子:神仙名。一說為老子別號。《莊子·在宥》載,廣成子住崆峒之山,黃帝曾經向他問道。
⑸隈(wēi):曲深之處。

白話譯文

向北登上薊丘四下觀望,尋訪古代軒轅台的遺址。
勇猛的應龍它已經不見,牧馬的童子也離開塵世。
還思念著那仙人廣成子,白雲深處也許留下蹤跡。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武則天神功元年(697年)。當時建安王武攸宜討伐契丹,陳子昂為隨軍參軍。他多次進言俱遭排斥,遂登薊丘覽古,賦《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詩寄好友盧藏用,此為第一首。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中的黃帝,是禮賢下士的明君形象。詩人憑弔軒轅古台,就是憑弔黃帝,表現出詩人對明君的追慕以及對盛世的嚮往,表達詩人對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
開頭“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二句,著一“求”字,突出自己對黃帝的追慕。作為神話中的帝王黃帝,擊敗了同樣是神話中的叛匪蚩尤。軒轅台坐落在這一戰場上。第三句“應龍已不見”涉及一個傳說。傳說在這場戰鬥中,黃帝乘著一條有翼的龍。第四句“牧馬空黃埃”用《莊子·徐無鬼》中的一個故事:黃帝要去具茨山朝見大隗神,在襄城郊外迷了路,於是向一位牧童打聽並詢問應該怎樣治理國家,牧童回答說,只要同牧馬一樣,不傷害馬就行了。詩人感慨,如今在荒涼的戰場灰塵里,再也見不到那提供了統治榜樣的牧場了。結尾“尚想廣成子,遺蹟白雲隈”二句提到隱士廣成子。黃帝曾向廣成子請教道的完善。這個結尾更深的含義是,武攸宜本應仿效黃帝,完善“道”,而不是從事戰爭。
詩人懷古實為嘆今,追慕黃帝的豐功偉業,就是抒發自己生不逢時、壯志未酬的感慨。詩人想像中應龍和牧馬的消失,不僅暗示了懷古主題,而且指向了武攸宜的軍事失敗,具有一定的現實針對性。
此詩可能特地寫給盧藏用,因為盧藏用也是一位隱士,相對來說,對黃帝會比詩人這次登薊丘覽古涉及的其他歷史跡象更感興趣。結尾提到廣成子,暗示雖然不再出現應龍來擊敗蚩尤(暗指契丹),以廣成子為代表的理想隱士,仍存在於當今如同盧藏用一類遠在“白雲隈”的人中。這種精選的歷史比擬符合陳子昂“興寄”的主張。

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教授王嵐《陳子昂詩文選譯》:此詩憑弔軒轅古台,感嘆自己生不逢時,不見至道之治,於是產生了追尋古人、尋訪神仙的出世之念。

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一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關心國事。二十四歲時舉進士,直言敢諫,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兩次從軍,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有較深的認識。後因父老解官回鄉,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