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趙屯鎮前身是原北鎮縣第五區。1956年2月調整行政區域,原五區機構撤銷成立鄉。原五區東南部劃為5個鄉,即趙屯、大吳屯、營盤、和平、陸家。1961年成立趙屯人民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改為趙屯鄉。1984年鄉改鎮。1985年經上級批准成立滿族鎮。1990年撤銷滿族鎮,名稱仍為趙屯鎮。
經濟發展
2004年趙屯鎮經濟總收入達到86億元,比1994年增長12倍。其中第一產業2.4億元,增長110%,第二產業5.5億元,比1994年增長110%,第三產業7000萬元,比1994年增長40%。財政收入500萬元,增長120%。糧食總產量23000噸,增長60%,油料總產量3000噸,增長50%,水果總產量8600~E,增長65%,肉類總產量200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增長60%。
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逐步將趙屯建成小康鎮的總體思想,圍繞“三線”(高溝公路線、曹趙公路線、二趙公路線),搞好“三個開發”(棚菜、果樹、稻蟹),建設“三個小區”(養殖、製鞋、粉條)。北部村屯以棚菜果樹為主,南部村屯以水稻和稻田養魚、養蟹為主,中部村以黑韭菜為主。趙屯鎮現有葡萄466.7公頃,棚菜666.7公頃,水稻和稻田養蟹、養魚1333.3公頃,韭菜200公頃。年產葡萄1.5萬噸,收入1500萬元,棚菜收入近億元,韭菜收入6000萬元,稻蟹收入3000萬元。
產業結構
趙屯農業推進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按照"特色、科技、平衡、品牌"的農業八字方針,把全鎮4萬餘畝耕地分成四大塊,培育"四大基地",形成四個一萬畝的四條產業帶。一是培育草莓生產基地,形成種植總面積10000餘畝優質草莓產業帶;二是培育出口蔬菜生產基地,形成種總面積10000餘畝球型生菜、花椰菜等出口蔬菜產業帶;三是培育西甜瓜生產基地,形成種植總面積10000餘畝特色西甜瓜產業帶;四是培育玉米生產基地,形成種植總面積10000餘畝玉米產業帶。
項目建設
全鎮有企業或企業集團150餘家,主要有水泥廠、啤酒廠、飼料廠、製鞋廠、粉條加工廠、紅磚廠。其中兩個水泥廠年產水泥10萬噸,一個啤酒廠年產啤酒近萬噸,飼料廠年產飼料超過萬噸,企業人員近5000人。趙屯鎮海洋捕撈作業船隻近百艘。製鞋業是趙屯鎮主導企業項目,趙屯鎮有製鞋戶企業近百家,製鞋用的切底、口條,布鞋裡氈、紙箱、橡塑片、鞋料商店等相關行業20多家,構成了趙屯製鞋各鎮的主體。趙屯鎮全年生產各式各樣鞋500多萬雙,產品遠銷東北、華北、內蒙等地。製鞋收入及相關行業收入近億元,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3000餘人,增加財稅收入近百萬元。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時,趙屯鎮是錦州市紅旗鄉鎮、億元鎮,趙屯農機廠的勝龍水泵名揚國內,遠銷全國27個省市區。大力發展規模企業,趙屯鎮現有500萬元以上企業5家,閭山水泥廠、啤酒廠、牧愛飼料廠、伊登爾製鞋廠、騰飛養殖公司,這5家規模企業產值收入達到8000多萬元,成為了趙屯企業的骨幹和中堅。全力招商引資,趙屯鎮堅持在政策上優惠,吸引外地客商到趙屯經商辦企業。牧愛飼料廠、啤酒廠、水泥廠等外地老闆租賃這些企業,使他們在趙屯得以謀發展、創財富。2004年,共吸引外埠老闆投資2000多萬元。
特色企業
趙屯鎮現有個體鞋廠72家,資金總投入達到5892萬元,其中固定資產投入1813萬元,流動資金投入4079萬元,有43家鞋廠已使用機械化製鞋生產線。僅2006年就有36家新投入固定資金1080萬元,新上製鞋生產線。有與製鞋相關的企業16家,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主要有雪地棉、二棉鞋、校靴、大安、溫岑等棉鞋品種,產品已銷往東北三省、內蒙、華北、西北等地區,全鎮鞋業年生產能力達到700萬雙,年工業產值1.7億元,年利潤995萬元,年稅收1033萬元。有從業人員2500人,年創社會效益945萬元,發放工人工資總金額為928萬元。面對鞋業生產的形勢,全鎮審時勢,因勢利導,堅持政策上扶持,精神上激勵,環境上保護,發展上引路,先後出台了多項發展鞋業生產的相關政策和措施,特別是為製鞋業戶在建廠用電、用地優先安排,協調金融部門優惠貸款,組織製鞋大戶外出參觀考察,建成了趙屯鎮鞋業小區。
取得成績
趙屯鎮先後被錦州市命名為維持社會穩定先進單位、北鎮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標兵單位。趙屯鎮是遼寧省農業機械化先進鎮,站長李長林是全國勞動模範。趙屯鎮將繼續大力發展龍頭企業,搞好農業產業化升級,逐步建設以鞋業為主的小康鎮。以錦州沿海中心城市為契機,努力把趙屯鎮建成社會和諧、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的地方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