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勢,氣候條件,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教育,衛生,社保,基建,交通,獲得榮譽,歷史文化,絲竹之鄉,滬劇之鎮,歷史人物,旅遊,綜述,景點,特產,
建制沿革
唐,設華亭縣。
1984年,趙屯公社、白鶴公社改鄉。
1993年,趙屯鄉、白鶴鄉建鎮。
2001年6月29日,對上海國際汽車城建設中涉及的青浦區白鶴鎮部分區域,即西元村、吳趙村、龔閔村、陳岳村下水浜隊、塘灣村杜家村隊(共三村兩隊約5.4平方千米),實行整建制調整,劃入嘉定區安亭鎮範圍。
2004年10月27日,撤銷白鶴鎮、趙屯鎮建制,設立新的白鶴鎮,其行政區域範圍在原白鶴鎮、趙屯鎮的行政區域範圍,新的白鶴鎮政府設在原白鶴鎮政府所在地。
2005年6月,因區劃再作調整,將原鎮內的東斜村、
金米村、愛星村、
東方村和太聯村十個村民小組劃入香花橋街道。
2005年8月29日,《青浦區政府關於同意白鶴鎮太聯村更名為太平村的批覆》(青府發[2005]81號)同意太聯村保留村建制並更名為太平村。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白鶴鎮下轄
朱浦、金項、王涇、新江、白鶴、沈聯、鶴聯、青龍、
塘灣、勝新、杜村、
趙屯、江南、南巷、太平、紅旗、曙光、梅橋、響新、五里、萬獅21個村,白鶴第一居委會、白鶴第二居委會和趙屯居委會3個居委會,政府駐外青松公路2723弄69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白鶴鎮位於
青浦境域西北部,東與華新鎮、重固鎮毗鄰,南與香花橋街道相接,西與
崑山市石浦鎮、
花橋鎮交界,北與嘉定區
安亭鎮接壤。鎮區中心位置為東經121°08′,北緯31°15′,全鎮總面積57.63平方公里。
地形地勢
白鶴鎮地勢平坦,處於長三角沖積平原、吳淞江邊,沿江都是高地(歷代開挖疏浚吳淞江時堆積而成的,且又靠近古岡身內側),這樣的地塊占了全鎮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氣候條件
白鶴鎮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2007年,年平均氣溫17.7℃,極端最高氣溫39.1℃,極端最低氣溫-4.1℃。月平均氣溫以1月份4.9℃為最低,7月份29.8℃為最高。全年降水日數114天,降水量1049.1毫米。全年日照時數1593.5小時,無霜期226天。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全鎮共有15772戶,
戶籍總人口49276人,其中男性24056人,女性25123人,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老人10436人。來滬流動人口34428人,其中常住來滬流動人口13506人。該鎮人口中以漢族為主,常住少數民族32戶39人,外來流動少數民族1988人,涉及維吾爾族、壯族、苗族、土家族等23個少數民族。
經濟
綜述
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3億元,該鎮一、二、三產業的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為4:54:42。2014年,白鶴鎮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15.9億元,比2013年增6.6%,占年計畫的98.7%,其中實現區級收入4.0億元,比2013年增7.2%;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344元,比2013年增10.0%,占年計畫100%。
第一產業
2014年,白鶴鎮建設電灌站、噴灌站和排水站共13座;弘陽冷鏈基地項目正式投入運行;建成300噸糧食烘乾基地;2014年年內新增林地1304畝;完成草莓、蔬菜專業農民及實用技術培訓1185人次;拆除食用菌棚187畝。
2014年,白鶴鎮全鎮實際種植草莓5176畝,畝均產值達23626元,舉辦“第五屆白鶴草莓節”,吸引遊客約30萬人次,銷售草莓約2800噸,銷售產值6000萬元,農家樂等餐飲產值650萬元。
第二產業
白鶴鎮的第二產業結構中,以汽車零部件、電子、服裝、文體用品、機械製造等行業為主。2014年,該鎮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5.9億元,比2013年增加3.1%,占年計畫的10.2.7%。此外,該鎮工業園區規劃104區塊總面積3.72平方公里,規劃外195區塊0.49平方公里、198區塊4.05平方公里,落戶企業涉及行業主要有:冷軋精軋、機械製造、服裝服飾、汽摩配件、五金加工等。
第三產業
2014年,白鶴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0億元,比2013年增14.1%,占年計畫100.9%。
社會
教育
截至2015年,白鶴鎮擁有公辦幼稚園2所,分別是白鶴幼稚園和趙屯幼稚園;公辦國小3所,分別是白鶴國小、趙屯國小以及趙屯中心國小;公辦中學2所,分別是白鶴中學以及趙屯中學。
幼稚園 | 國小 | 中學 |
---|
白鶴幼稚園 | 白鶴國小 | 白鶴中學 |
趙屯幼稚園 | 趙屯國小 | 趙屯中學 |
小百合幼稚園 | 趙屯中心國小 | |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衛生
白鶴鎮衛生院創建於1958年。起初是僅有10名個體中、西醫合併的聯合診所,到60年代更名為鄉衛生院,是一所綜合性、非營利性一級甲等醫院。2005年3月17日原趙屯衛生院和白鶴衛生院合併為白鶴鎮衛生院,2006年2月21日明確第一冠名為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第二冠名為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衛生院。兩中心實行統一管理。肩負著白鶴鎮地區9萬人口的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畫生育等工作。
全中心共占地面積14715平方米、建築面積7141平方米,核定床位50張,年門診量約26萬人次,現有在職職工148名,其中在編職工117名,專業技術人員占97%,按職稱分,中級占44.3%。初級師31.8%,初級士15.1%,按類別來分,醫生占49.5%,護士占27.2%,醫技17.8%,非衛生類專技2.5%,普工0.8%,行政管理2.5%。轄區內設有23家村衛生室,有31名鄉村醫生。
社保
2014年,白鶴鎮新增就業崗位1670個,完成青浦區下達指標的104.3%;職業技能培訓306人,完成青浦區下達指標的102%;農民工培訓200人,完成青浦區下達指標的100%;幫助成功創業31家,完成率103%。
2014年,白鶴鎮農保擴覆指標數達98.1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投保人數達14476人,全年總計發放各類救助541萬元。
基建
新鎮區功能分區
新鎮區功能分區為:由中央核心區與五個通過綠化水系分割的功能組團組成。改造現有水系與道路系統實施整合,綠化網路貫穿核心區並聯繫各個組團。各個居住組團中分設社區服務中心及住宅區配套等公建設施。在接近同三國道處布局大型郊外式商業中心。核心區與
東大盈港之 間布局江南傳統風格商業居住區。
新鎮區公共設施用地規劃
新鎮區公共設施分為兩個層次--鎮區級和社區級。鎮區級公共設施位於服務區域的中心位置,包括行政辦公、郊外大型商業、特色風貌商業、沿街商業、文化娛樂設施、醫療衛生設施、體育公園。
社區級服務設施包括1所中學、2所國小、3所幼托、3處社區服務中心。鎮區及公共設施以綠地水網公共空間串聯,形成層次化、系統化的整體。
交通
白鶴新鎮區內設三條南北向幹路及兩條東西向幹路。三條南北向幹路分流來自同三國道的交通。外青松公路與新太公路交叉口西側規劃為新鎮區主要交通入口。道路儘可能與水系垂直交叉。白鶴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處於上海與江蘇的交界,是青浦的北大門。
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17公里,越鎮而過的南北向道路有:同三國道、外青松公路和青趙公路,東西 向有白華路、白石路;北靠
312國道和滬寧高速公路,南臨318國道,鎮、村兩級白色路面四通八達。水運有大盈江、油墩江和吳淞江。
獲得榮譽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滬劇)遺產傳承基地 |
中國草莓之鄉 | 上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滬劇)傳習館 |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以上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歷史文化
白鶴鎮境內有青龍寺、青龍塔以及塘灣橋等名勝古蹟,是中國草莓之鄉和上海市非物質文化(滬劇)傳承基地。2011年經複審,白鶴鎮被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稱號。
絲竹之鄉
白鶴鎮地區,很早就有絲竹班出現,20世紀初就有記載的是新江村“新記國樂社”。新江村地處白鶴鎮的最北端,與江蘇省崑山地區、上海市嘉定區交界。村民中很多年輕人學拉胡琴,學吹笛子作為工余娛樂活動。
後由村民
黃志良發起,於1944年正式成立新記國樂社,聘請了曾在趙屯梅橋絲竹班任教的尹效翔作輔導。當時學的是工尺樂譜(上尺工凡六五乙,相同於現在的簡譜1234567)。作輔導的人稱為樂師,他必須對絲竹班中應具備的二胡、板胡、
琵琶、秦琴、三弦、
笛子、捧笙、
揚琴、擊板、碰鈴等樂器,件件精通。不久,該國樂社每人能使用一兩種樂器,還熟記多首曲譜,在附近眾多絲竹班中脫穎而出,四鄉八鄰聞其名而競相邀請為節日、喜慶助興。
新記國樂社先後接受江蘇省崑山地區的千燈、蓬朗、花橋、陸家浜,
蘇州市的陳墓、周莊,上海市嘉定區的葛隆、安亭、黃渡,松江區的佘山等鄉鎮的邀請,前往為他們舉辦的節慶、婚嫁等活動演奏;更多的是為本地附近村民有喜慶活動時前往演奏。
新記國樂社在民眾的擁護下,名聲越來越大,實力也漸趨雄厚,並為各種樂器配製彩頭:笛子上配有珠龍,板胡、秦琴上配有穿珠鳳凰、孑L雀,二胡配的是穿珠蝴蝶,琵琶配的是珠牌樓,三弦上掛的是珠聚寶盆,捧笙配上穿珠寶塔,擊板配以珠獅子,碰鈴配上穿珠小蝴蝶;各種彩頭都飄著鮮艷奪目的彩色絲垂。絲竹班成員也穿戴一色的服裝,形成一支既整齊又美觀,並奏著悅耳動聽曲調的喜慶樂隊。
滬劇之鎮
滬劇是上海地方戲曲劇種,由上海灘簧、申曲發展而成。白鶴地區是上海市近郊,滬劇的流傳早已普及,過去限於條件,只能在縣城等劇院中觀看演出,農村則以流動藝人的草台戲(以滬劇為主)為主,但很不正規。
新中國成立後,白鶴地區最早出現的是青龍鄉農村業餘劇團,籌建於1949年,是由舊青浦國小老師和商業職工共同籌建的。之後,白鶴鎮又先後成立了多個滬劇團:西勝鄉業餘滬劇團(1950年)、陸項業餘劇團(1951年)、啟西業餘劇團均(1951年)、新義業餘劇團(1951年)、聯合工會業餘劇團(1952年)、黎明業餘滬劇團(1956年)、白鶴供銷社文藝小分隊(1972年)、白鶴人民公社滬劇團(1978年)。
白鶴鎮各滬劇團曾演出的劇目有《佃農與地主》、《白毛女》、《童養媳》、《中朝一家》、《羅漢錢》、《和善人家》、《好媳婦》、《羅漢錢》、《一捆稻草》、《婚姻自主》、《長夜到天明》、《王蘭英》、《鬧幫手》、《張福寶賣餘糧》、《紅花綠葉》、《牛是農家寶》、《摘石榴》、《兄妹淚》、《英雄虎膽》、《蘆盪火種》、《紅燈記》、《劉老漢賣糧》、《王三賣豆》、《婦女代表》、《兄弟倆》、《羅漢錢》、《一捆稻草》、《書香人家》、《公孫求乞》、《九斤姑娘》、《迎春花開》、《送春聯》、《小店新風》等。
歷史上有眾多上海滬劇院演員來白鶴農業中學蹲點,體驗生活和編寫劇本,還多次指導白鶴鎮各業餘劇團、文藝小分隊的排練和演出。1993年春季,上海滬劇院著名演員邵濱孫、韓玉敏、沈仁偉、陳瑜等應邀來白鶴鎮作配合禁賭宣傳演出大型傳統劇目《陸雅臣賣娘子》,共演出了11場次,觀眾達1.1萬多人次。
1998年9月28日,白鶴鎮接受上海滬劇院授予的"上海滬劇之鎮"的稱號,上海滬劇院院長顧邦俊等人蒞臨白鶴鎮參加授牌儀式,到會慶祝的民眾達1500多人。
歷史人物
周立春,青龍鎮人氏,世代務農,為青浦縣第45保89圖圖正。周立春從小喜愛舞拳弄棍,好結交四方遊俠,為人急公好義,又粗通文墨,人稱周先生、周大哥,在青龍鎮上頗有威信。百姓中若有糾紛嫌隙,或遇到急難事故,都要找他調節周濟。其女周秀英,生就一股巾幗豪氣,武藝高超,英姿颯爽,棍棒拳術,無不精通,也為四鄉鄰里所敬佩。周立春的這支農民起義隊伍後來和上海小刀會會合,在青浦、寶山、南匯、川沙、嘉定等與清兵進行了2年又8個月的鬥爭,最終因寡不敵眾而告失敗,周立春周秀英父女也在戰鬥中英勇犧牲。
旅遊
綜述
白鶴鎮在唐宋年間商家雲集,海船直達、人口稠密、井市繁華,素有“小杭州”之稱。白鶴也是青浦的發祥地,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蹟。白鶴鎮青龍村是史上千年古鎮“青龍鎮”、上海第一大港口“青龍港”的所在地。千年古塔“青龍塔”、建築宏偉的千年古剎“
青龍寺”,使得青龍村成為旅遊觀光地。
2010年末至2011年之春,上海文物考古到青龍村,挖掘青龍古鎮地下文物,得到重大發現,揭開了青龍古鎮的神秘面紗,挖掘得到牆基方磚、瓷器、碗碟等300多件地下文物。在此之前,在開挖窯河時,離地面5米處,也發現了古井。青龍古寺每年農曆三月半便有“青龍廟會”,該寺主要景點有山門、鐘樓、天王殿、大雄寶殿、青龍古塔、繼善橋、艾祁橋、塘灣橋、青龍橋等,鎮寺之寶為水晶觀音和68尊緬甸玉佛。
景點
古龍鎮文物
有越窯蓮花碗、彩塑獅鳥壺、褐彩人物壺、韓瓶。韓瓶是青龍鎮已被湮沒的酒瓶山中發掘出來的南宋酒瓶,是無瓷釉的陶土瓶,由於犒賞韓世忠部隊後遺留下來的空酒瓶,史學家稱謂韓瓶。原酒瓶山附近的人家,均留有幾個作儲藏種子之用。青浦縣博物館也收藏部分予以保存。
青龍塔
青龍塔原名隆福塔,又名青龍雁塔,俗稱青龍塔。塔建於唐長慶元年
(821年),距今已有1180年歷史。塔本是七級八面,磚木結構,立於青龍寺旁。千年多來,風雨剝蝕,多處毀壞,歷代屢加重修:宋康定、慶曆年間
(1040~1048年)修繕一次;元大德三年
(1299年)、元至大元年
(1308年)、元至正三年
(1343年)由青龍鎮人任仁發及子任賢德、孫任士質三代相繼出資修寺、修塔;明崇禎十七年
(1644年),邑人朱明鏡又籌資修塔,並鑄銅質葫蘆塔頂。清順治五年
(1648年)住持禪師百愚,再加以刷新。之後,三百餘年,無人顧問,腰檐無存,塔身也已傾斜,塔的底層已深埋在土中,塔內樓梯毀壞,銅葫蘆頂也於1956年被強颱風吹倒在地(現保存在青浦博物館),成為一座無頂傾斜古塔,曾被電影製片廠選中,作為攝製電影《夜半歌聲》的現場實景。1992年青浦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出資修繕,先投資四十多萬元,聘請著名建築糾偏專家曹時中教授,矯正已傾斜14的塔身。再整治了塔基四周的環境,砌圍牆加以保護,由專人負責管理,該塔已於1960年立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龍橋
青龍橋位於青龍江與東大盈港接口處,白鶴鎮河東。清代乾隆年間由里人徐葵(蔣浦人,官封浙江督糧道,即山東布政使徐恕之父)籌建。橋長19.2米,寬3.6米,是拱形單孔石橋。由於建造時精心設計,方位適宜,橋門正對江面,每當月明風清之夜(特別是中秋佳節),一輪明月映在橋孔河面的中央,似西子湖中的三潭印月,故有"青龍偃月"之稱。1994年8月4日,青浦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橋略有損壞,青浦縣文管會出資於2000年底重修。橋孔兩面,鐫有對聯兩副:一是:長挹九峰秀,遠鐘三泖靈;二是:白鶴聞聲遠,青龍流澤長。
塘灣橋
塘灣橋位於白鶴鎮塘灣村,跨於艾祁江上。該橋建於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清代重修,為單孔石拱橋,長28米,拱跨9.1米,寬3.1米,矢高4.5米。拱圈為橫聯分節砌置,一色青石。據史載,該橋是清鹹豐年間,農民起義領袖周立春與其女周秀英清兵戰鬥之處,1986年11月列為青浦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艾祁橋
艾祁橋又名大石橋,位於白鶴鎮青龍村與華新鎮交界,處艾祁自然村的艾祁江上。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
(1379年),為單孔半圓形石橋。橋長26.72米,寬3米,高5米,拱跨13.9米。據記載和當地鄉民稱:該橋孔上面一半,下面還有一半,合起來成圓形,後經橋樑工考證,初認是一座全圓形石拱橋,探索到河底半圓拱石基本吻合,河底褐色污泥屬人工填土。兩橋台下無座石,水面拱石各有對稱蓮花寶座圖案,上刻大明洪武十二年字樣,拱圈石分節並列砌法,從河床起向上共有十三節,以青石砌疊。根據實地觀察,橋未經過大的修葺,縣誌上也未見修理的記載。
繼善橋
繼善橋又名觀音橋、南小橋,位於白鶴江鎮南街,跨於西霞浦上,清代重躉,其造型結構與青龍橋相似,磚砌橋欄,為後人修時調換。橋目前仍是南街通行便橋,但不能通機動車輛。
特產
白鶴鎮(原趙屯鎮地區)有四大農業產業:一是培育草莓生產基地;二是培育出口蔬菜生產基地,種植畝球型生菜、花椰菜等出口蔬菜產業;三是培育西甜瓜生產基地;四是培育玉米生產基地。趙屯鎮擁有“趙屯草莓”、“小農夫玉米棒”、“大盈鴨”等品牌農業,被上海市農委評為“滬郊百寶”,並形成了規模的苗木種植林地。
趙屯草莓
上海郊區是中國栽培草莓最早的地區之一,80年代栽培面積較少,產量較低。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草莓生產有了較快發展。草莓栽培的主要集中在青浦趙屯和奉賢區。白鶴鎮(原趙屯鎮部分)自1983年引種草莓以來,已有20年多生產和科研歷史。栽培方式由八十年代單一的露地栽培,發展成九十年代中後期小拱棚、中棚、鋼管大棚等多種設施栽培方式,草莓鮮果供應期由20多天(4月下旬~5月上旬)延長至6個月(11月下旬~翌年5月下旬),草莓已成為白鶴鎮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產品,種植規模、生產水平居國內鄉鎮之首。在上海郊區形成了明顯區域化生產格局。
小農夫玉米棒
"小農夫"牌玉米棒選用優質糯玉米加工而成,具有補胃益肝、減肥健身,促進腸胃蠕動和增強咀嚼的功能,可以預防青少年假性近視和老年人腸道疾病等。
大盈鴨
大盈鴨以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無激素、無藥物殘留而著稱,從選種孵化、養殖加工到烹製包裝,共有122道品質控制環節,配以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歐洲共同體獸醫官員和專家2次來工廠檢查驗收,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完全符合歐盟指令標準。被國家農業部認證為綠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