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蟈蟈

賣蟈蟈

蟈蟈是老北京從事蟈蟈蟲類營生的小販或活計的名稱。

“冬養秋蟲”是入冬後的一個古老民俗。秋蟲主要是養蟈蟈、蟋蟀、油葫蘆、金鐘兒、秋以及蝴蝶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賣蟈蟈
  • 地理標誌:北京
  • 非遺級別:蟈蟈、蟋蟀、油葫蘆、金鐘兒、秋以及蝴蝶等。
  • 盛行時代明清時的北京
簡介,背景,考究,現況,

簡介

“冬養秋蟲”是入冬後的一個古老民俗。秋蟲主要是養蟈蟈、蟋蟀、油葫蘆、金鐘兒、秋以及蝴蝶等。過去麥收之後,胡同里就開始出現賣蟈蟈兒的。小販們多是把蟈蟈兒裝在秫秸或麥秸編的籠子裡。籠子的樣子很花哨兒,有圓的、方的、八角的、三角的,遠遠地就能聽見蟈蟈兒清脆的叫聲,吸引許多四合院里的人前來購買。
《燕京歲時記》中就有"京師五月以後,則有聒聒兒(蟈蟈兒)沿街叫賣,每隻不過一二文"的記述。這些蟈蟈兒多來自河北易縣、淶水一帶,一是個兒大,二是叫聲清脆悅耳。而四合院里的人買蟈蟈兒時絕少買一隻,大都買雙個兒,一則是老北京人有成雙成對的習慣,雙為吉利數,二則是兩隻可以相互戲逗,叫得更歡。買回來的蟈蟈籠子大都掛在屋檐、門楣、窗前或院子的葡萄架或海棠樹上。從此蟈蟈兒的鳴叫就成了四合院里最動聽的聲音,一直能叫到立冬。

背景

北京古老民俗,明清時的北京盛行養蟈蟈,當時皇宮內及城鄉人們都喜愛玩養蟈蟈。養蟈蟈的容器有用草棍或高粱秸編成的籠子,講究的要用葫蘆葫蘆皇室貴族的多是用象牙楠木或景德鎮的名瓷御製而成。而民間的葫蘆製作也很精細,老北京時專有種葫蘆和加工雕刻經營葫蘆的手藝人。清代皇宮內曾專有孵育蟈蟈蟋蟀的暖室,育養好的秋蟲裝入錦囊或精緻的葫蘆中供皇帝們把玩,還常放在宮宴中邊吃邊聽美妙音響以助興。
據《清宮詞選》載:清宮內的宮女都愛養蟈蟈,有一次一個宮女正侍候慈禧沐浴,宮女揣在懷中的蟈蟈忽然大叫起來,宮女當時嚇了個半死兒,可沒想到慈禧卻沒生氣,反倒高興得嘻嘻笑了起來。老北京人將秋蟲養至冬日有寓意為延年益壽之意。
舊京時要買冬蟈蟈則需到豐臺養花的暖房去買,此時的冬蟈蟈價錢當然是最貴的。玩養蟈蟈有四合院里的老少爺們,也有住在雜院裡的五行八作的普通平民如人力三輪車夫等。而殖養冬蟈蟈者大多是府宅貴人梨園名伶或文人墨客們,名淨金少山、畫家齊白石王雪濤等名人都喜愛養蟈蟈。有些人冬日將蟈蟈葫蘆揣入棉袍內的特製背心裡,外出邊辦事邊欣賞蟈蟈的鳴叫。記得大畫家齊白石還曾畫有一幅白菜與蟈蟈的著名國畫呢!

考究

北京人養蟈蟈兒有不少的講究,一是要選上品的蟈蟈兒,講究全須全尾兒、叫聲悅耳;二是顏色正、品相好,一般多選黑、綠、青三種;三是要善動愛跳,越是活潑愛鬧的蟈蟈兒,越有人緣兒。按季節說又有夏秋之分,"立秋"前為夏蟈蟈兒,"立秋"後為秋蟈蟈兒,隆冬時節的蟈蟈,一般就是暖房繁育出的了。過去四合院里一些有錢或有身份的人,為了買到一隻上品的蟈蟈兒,會不遠百里跑到河北、山東甚至東北花高價購買。而蟈蟈兒籠子也有講究,夏秋用竹製,掛在庭院中。上等的蟈蟈兒籠子是由葫蘆做成的,用以冬天葫蘆外面有刻花、雕花燙花,圖案多為古樸的吉祥物,如松鶴延年福祿壽喜梅蘭竹菊等,古樸典雅,不失為一件藝術品。

現況

如今的北京人大多住上了樓房,沒有那么大的空間讓蟈蟈兒鳴叫。一來二去,北京城裡賣蟈蟈兒的也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只有在廟會和少數的花鳥市場裡才偶見有賣蟈蟈兒的。他們的身邊多數聚著些人在挑著心儀的蟈蟈兒,一邊挑一邊討論著,再往邊上看,還站著些孩子在瞪著眼睛渴望得到車架後的蟈蟈兒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