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控制戰略

我國傳統礦業企業大多是純資源消耗型的企業,即通過國家提供或自己購買一定礦產資源量之後,即按資源允許的開採年限生產礦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源控制戰略
  • 對象:資源
  • 類型:管理學
  • 國家:中國
簡介,體制機制,

簡介

資源控制戰略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實現我國傳統礦業企業大多是純資源消耗型的企業,即通過國家提供或自己購買一定礦產資源量之後,即按資源允許的開採年限生產礦產品。因而在生產過程中,一方面是礦產資源量的減少,另一方面是礦產品的增加。當然,在此過程中,也進行探邊摸底的礦山地質工作,但並沒有把它看成是一項重要戰略生產任務。
而紫金礦業集團卻與這些傳統的礦業企業不同,它從挖出第一桶金開始,就把生產礦產品同探明礦產資源量同時作為礦業企業的主營業務,這就是他們所說的“資源控制戰略”。我們把這個戰略進一步解說為“探礦領跑、探采結合、科技推動”的資源戰略,進而認為正是這個戰略,為紫金礦業集團爆炸式的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
礦業生產的三大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礦產資源),其中最短缺的是礦產資源,當礦業的年平均利潤率高於社會平均利潤率時,要取得這“高出利潤”的部分,必須首先得到礦產資源的使用權,因為其他兩個生產要素(資本和勞動)在我國並不短缺。所以礦業的競爭從根本上說,就是對礦產資源的競爭。對此,紫金礦業集團的經營者,在紫金礦業創業初期就有清醒的認識。他們沒有滿足於紫金山的成功開發和利用,而是積極、主動走出上杭,走向全國,邁向世界。他們敏銳地抓住了“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區”的歷史機遇,大膽走出紫金山,在全國範圍進行布局,併購或參股了吉林琿春金銅礦、新疆阿舍勒銅礦、貴州水銀洞金礦、青海德爾尼銅礦、黑龍江多寶山銅礦、西藏玉龍銅礦等,獲得了大量資源和找礦空間。從2006年起,積極走出國門,探索在全球範圍內獲得資源,先後併購或參股塔吉克ZGC金礦、秘魯白河銅鉬礦、俄羅斯庫頓金礦等。在海外資源獲取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04年以來,紫金集團的礦產勘查,共查明大中型礦床198個,其中大型12個,中型7個。
紫金的資源控制戰略,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實現,一是把已經占有的資源,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經營,使其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起來,從內涵上增加資源量;二是把已經占有的找礦、採礦空間(區塊),運用他們的技能和機制,最充分的擴大外圍找礦和降低礦石可利用品位,從外延上增加資源量。特別是他們把這兩個途徑,疊加一起綜合利用,產出了驚人的找礦效果。
以紫金山銅金礦為例。該礦1985年由福建閩西地質大隊發現,1995年提交詳查報告。當時按邊界品位1克/噸、最低工業品位3克/噸、礦石平均品位4.24克/噸認定,獲得詳查儲量金5.45噸。就是這樣一個品位低、儲量小、開採價值不大的礦床,經過他們技術創新,規模經營,借鑑國外地質統計學理論,對其重新評估和圈定,把它變成了特大型銅金礦。具體做法是:通過自己研發的新技術新方法,以及規模生產,把採礦、選礦成本降下來;再通過降低成本所獲得的效益空間,擴大資源利用,即降低礦石可利用的品位,使金礦入選邊界品位由原來的1克/噸,降到0.5克/噸,在降到0.4克~0.2克/噸;根據降低後的礦石入選品位,重新評估和圈定紫金山的資源儲量,使其成為特大型礦床。現已累計探明金礦儲量312噸,是原有儲量的56倍,銅礦儲量195.5噸,是原有儲量的5倍。
琿春小西南岔金銅礦,原是連年虧損,瀕臨關閉的危機礦山。經紫金收購之後,起死回生。該礦2003年核實的保有資源儲量為:黃金資源量2.822噸,銅資源量7690噸。2004~2006年,經紫金在小西南岔金銅礦區外圍及附近地區重新開展地質找礦和補充勘查,2006年,運用降低的工業指標,對北山礦段(包括北山西側)礦體重新估算儲量,提交了《吉林省琿春市小西南岔金銅礦區北山礦段生產勘探報告》,金金屬量70.86噸;銅金屬量25萬噸。並在北山礦段露天采場西側低端,取得了重要突破—找到新類型的礦體(2號礦體),北山西側礦段(2號礦體)勘探新增金金屬量11.534噸;銅金屬量45547噸。小西南岔金銅礦通過降低工業指標和外圍勘探,將一個資源接近枯竭的礦山擴建為15000噸/日的生產規模,成為我國日處理金礦石量最大的選礦廠,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貴州水銀洞金礦,原為貴州省地勘局所探明的卡林型金礦,難以利用,後經與紫金礦業合作,礦業權所有者折價入股,雙方共同勘查開發,紫金採用自行研製的加熱化學強氧化技術,僅用18個月即建成工業試驗廠,成功攻克了該礦石選冶技術難關和裝備難關,綜合回收率達到90%以上,經濟效益顯著。紫金的介入,不僅把一個“呆礦”變成了高效益的可供全面開採的金礦,而且在外圍開展了普查找礦,使金礦儲量的規模由原來的50噸增加到100噸。

體制機制

紫金礦業的“資源控制戰略”,從國家對礦產資源管理的層面看,也有重要意義。它給已經開展的全國性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提供了一個成功案例。什麼叫地質找礦大突破?把一個原先只有5噸多一點的金礦,發展成300多噸特大型金礦,就是重大突破。這個實例說明,在紫金“資源控制戰略”實施的背後,必然有一套專業性的地質找礦經驗值得總結,它應當是最有效率的地質找礦體制和機制。
紫金礦業的“資源控制戰略”的實施,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這一點非常重要。凡事總要有人去做,有機構去承擔。紫金地質勘查體系是:在集團公司總部設有廈門地質勘查總院,總攬全公司地質勘查技術業務指導,同時有公司總部勘查部的職能,服務於紫金集團發展戰略的總體部署。總院下屬4個專業地質勘查分部,即:紫金山金銅礦總項目部;西南地區地質勘查分院;西北地區地質勘查分院;東北亞地區地質勘查分院。
每個分院對口該地區的紫金礦業分部,緊緊為紫金在該地區的發展和擴張服務,體現了“探礦領跑”的戰略部署。集團公司具有固體礦產勘查、化驗測試和選礦試驗三個甲級資質。
有一套探采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的勘查運行機制。勘查項目或勘查任務的確定,是由公司總部或所屬礦業公司提出申請立項,經地質勘查院評審論證同意後,交由項目所在地區的地質勘查分院(或總項目部),編審設計和預算,經地勘總院組織審查,再以承包方式交地勘分院執行。預算費用主要執行地調局制定的費用標準。完成的地質報告,仍由地勘總院組織審批,認可後上交發包的礦山企業,並批准財務決算。這套地質項目運行程式,具有極強的靈活性,探礦服從採礦,採礦推動探礦。當採礦把可入選品位降低時,探礦立即根據新的工業指標,重新圈定礦體,而採礦也隨之跟進。這就形成了降低採礦成本促進了礦產資源資源量的增加,資源量的增加,又推動了開採規模的擴大。
對探礦所需要的資金,紫金有一套取之不盡的良性循環機制,從來沒有發生過資金短缺的現象。2004~2008年,公司累計投入鑽探工作量70萬米,投入勘查經費合計7.8億元。紫金的地質勘查費用,來源於公司總部的投資部,只要項目經過批准,資金立即到位。在地勘整個運行過程中,資金處於“在建項目”,即相當於工業企業的“存貨”狀態;當地質報告完成並經批准提交之後,項目耗用的全部費用,轉為成果使用單位的無形資產;礦山企業在耗用這些成果時,按實際耗費量提取折耗。也就是採礦反哺勘查。這些折耗又為新的地勘投資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來源。這就是它的良性循環機制。
對勘查效果有一套規避風險的機制。地質找礦作為一項商業性產業活動,充滿風險。地質找礦效果如何,從一定意義上說,取決於規避風險的能力。紫金礦業勘查活動,在這方面有其獨到之處。首先他們對找礦選區有自己的取捨標準,大多數是看好礦區外圍,差不多是攻無不克;對開闢新區、取得新的礦業權,他們著重研究的是可能提供的地質資料。紫金對政府招標的探礦權很少參與,他們認為這些拍賣的探礦權提供的信息太少,無法參與競爭。其次在找礦過程中,他們執行地質設計非常靈活,在實踐中一旦發現情況有變,立即修改設計方案,重新部署、實施,既敢大膽的動用工作量,又能謹慎的對待風險。因而從總體上說,他們地質找礦的經濟效益非常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