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材管理就是企業為達到最佳化、整合企業資源,控制企業資源使用成本的這一目的,而進行的計畫、組織、領導、控制、協調、統籌、溝通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動。
物料是企業內最直接的,也是最大的一種資源,占企業總成本的50%以上,因此,使用和控制好物料資源,對企業來講,顯得尤為重要,況且現在商家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成本大小往往就成了企業占領市場最重要的法寶之一了。
因此,狹義的資材管理,就是企業內部的物流管理。
工廠生產的過程,其實就是物料加工與再加工的過程,狹義的資材管理(物料管理)具體地講,就是工廠內物料在確定、承認、規劃、分析、計算、申購、訂購、跟催、供應商送貨、檢驗、入庫、領用、發放、生產(加工與再加工)、退補、半成品與成品出入庫、搬運、裝卸、包裝、出貨、運輸等一系列的物流活動中,實施計畫、組織、協調、溝通、控制、檢查、改善等管理任務,從而達到降低物料成本,實現最大效益和利潤的目的。
因此它包括了傳統工廠業務跟單、生產跟單、生管(PC)、物控(MC)、採購、貨倉、統計,甚至包括報關、船務等部門的工作。對這些部門的工作,加以有序的整合,就是現代企業資材管理的精髓。經過整合,現代企業資材管理大致可分為三大主要分支部門,即PMC部(生管與物控部)、採購部、貨倉部,有時甚至包括報關與船務部等。
其工作流通程大致如下:
客人訂單管理,是資材一切工作的源頭。資材PC部(或者業務部)是此項工作的直接責任者,PC部接受客人相關訂單後,做好訂單管理目錄,把客人訂單按不同客戶、交期先後、產品類型等進行分類,並作訂單的初步評審。
二、訂單評審及產前籌備。
不同類型的訂單,經過PC部的初步梳理後,就應對不同類型的訂單按交期先後、不同客戶、不同產品進訂單評審。訂單評審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滿足訂單的資源產前預估,必要時要召集公司內諸如開發、工模、工程、生產、資材(PMC、採購、貨倉)、品管等部門召開專門會議,比如,目前接到A客戶B產品的訂單數量是10K,交期為本月底,並且此產品是首次量產,接到此訂單後,就先要搞清楚,需要哪些資源,這些資源由哪個部負責,目前這些資源是個什麼狀況,若資源不能滿足訂單需求,能否解決,什麼時候能解決,具體的講,開發部設計開發完了沒,相關的資料和樣品齊備沒?工模部模具進度怎么樣?工程部相關資料(BOM、SOP、ECN、PE、IE等)、相關治具等準備的怎樣?生產部人員、設備、工具等準備的怎樣?品質部相關的檢驗設備、標準、要求有沒有?資材部相關的物料什麼時候能齊備?所有這些資源什麼時候能獲得都要清清楚楚。訂單評審的結果很明確,一是客戶的下訂單,有沒有這個產能來做,能做,什麼時候可交貨。
三、產能負荷分析。
四、生產總日程安排及周生產計畫。
五、物料需求計畫與籌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兵馬列未動,糧草先行”,再好的生產計畫,若沒有相關的資源做支持,都是白搭。
按照現代MRP管理的理念,物料需求計畫應這樣來做。先依據工程部提供的BOM(《零配件結構表》),直接用訂單數量將其換算過來,加上該物料的損耗及安全庫存,計算得到物料毛需求,再減去現有成品、半成品、物料的庫存及採購已下給供應商訂單未交數量,通過分析計算,就可以得到物料淨需求,淨需求所需求物料就是要生產及要訂購的物料,要生產的物料,按生產周計畫執行,在此略,需要訂購的物料,就要以表單的形式,做出《物料需求計畫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衍生出《物料請購單》,交採購辦理。
六、物料訂購與跟催及物料進度控制。
採購人員接到物控制人員的《物料需求計畫表》和《物料請購單》,經核實無誤後,就要選擇合適的供應商,詢價、比價、議價並下訂購契約於供應商,先要求其小量製作或是制樣,等品質穩定後,要求供應商量產,在供應商生產的過程中,依據生產與物料計畫跟催物料到廠。物料訂購是物料成本的最直接來源,一個好的供應商,應是低價格、準交期、高品質的完美結合。
七、生產及物料指令。
八、生產跟催與生產進度控制。
按照客戶交期與生產計畫,及時跟進生產進度進度,並繪製成《生產進度跟催表》。
十、半成品與成品檢驗入庫。
跟進半成品、成品的檢驗、出入庫情況,及時了解生產動態。
十一、出貨計畫及出貨安排。
按照客戶要求,若是外向型企業,還要考慮到貨物的報關、商檢、船務等情況,擬定出貨計畫,並按要求安排出貨。
十二、客訴處理及售後服務。
出貨後,客戶退貨處理,以及後期改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