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苗民起義

清末鹹豐、同治年間苗民起義。貴州是苗民聚居地區。長期以來,清朝統治者對苗民剝削、壓迫非常嚴重。1855年(鹹豐五年)春,貴州東部台拱廳(今台江)苗民要求減免新加的賦稅,遭清政府拒絕。

被激怒的苗民索性要求官府永免徵收,並起來將漢族地主占有的田宅分給貧苦苗民,地主則企圖組織團練實行鎮壓。苗民忍無可忍,於4月在台拱西部舉行起義,張秀眉被推為“大元帥”。兩年後,起義軍勢力大盛,陸續占領台拱、丹江(今雷山)、凱里、清江(今劍河)、黃平、施秉、鎮遠、思州(今岑鞏)等幾十個州縣,建立了以台拱為中心的黔東南根據地。在轄區設官職,沒收官府和地主土地。1858年,起義軍發展到幾十萬人。為挫敗清軍反撲,便北聯“號軍”,西聯“教軍”,與當地少數民族起義軍協同作戰,使敵人首尾不能兼顧。1870年(同治九年)4月,湘軍席寶田率軍再次圍剿苗民起義軍。次年,苗民起義軍據守的縣城相繼失陷,退入雷公山繼續堅持戰鬥。1872年2月張秀眉被俘殉難,堅持鬥爭長達18年的苗民起義,最後失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