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貳臣傳
- 出版社:國史館
- 出版時間:乾隆41年
- 裝幀:線裝
編纂背景,選擇標準,兩編原因,收錄人物,編入人物,
編纂背景
在經歷了清初的動盪之後,到了乾隆時期,滿清政權已經建立百年,其統治已經非常鞏固。在這種情況下,乾隆帝為了進一步鞏固統治,緩和民族矛盾,瓦解民族意識,達成統一思想,在大力表彰忠臣(即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難的明朝官員)的同時,下令編纂《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即《貳臣傳》。
“因思我朝開創之初,明末諸臣望風歸附。如洪承疇以經略表師,俘擒投順;祖大壽以鎮將懼禍,帶城來投。及定鼎時,若馮銓、王鐸、宋權、金之俊、黨崇雅等,在明俱曾躋顯鐵,入本朝仍忝為閣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夢庚、田雄等,不可勝數。蓋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以明順逆。
今事後憑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受命,輒復畏死幸生,忝顏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即或稍有片長足錄,其瑕疵自不能掩。若既降復叛之李建泰、金聲桓,及降附後潛肆詆毀之錢謙益輩,尤反側僉邪,更不是比於人類矣。
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於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於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跡,據實直書,使不能纖微隱飾,即所謂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者……此實乃朕大中至正之心,為萬世臣子植綱常!”
選擇標準
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乾隆帝又頒發諭旨說:
著交國史館總裁,於應入《貳臣傳》諸人,詳加考核,分為甲乙二編,俾優者瑕瑜不掩,劣者斧鉞凜然。於以傳信簡編,而待天下後世之公論,庶有合於《春秋》之義焉。
乾隆帝以忠君為標準,在上諭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員均稱為“貳臣”。乾隆指出:這些人“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從封建道德出發,實在是“大節有虧”。這些人儘管為清朝作出了貢獻,其子孫甚至還在清朝做官,但以“忠君”的標準衡量,他們是不完美的。
兩編原因
“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也”。這些貳臣降清以後,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對清朝赤膽忠心,積有功勳,二是毫無建樹。因此,乾隆要求對貳臣們區分對待, 將前一種人編入甲編,後一種人編人乙編。這樣作,反映了乾隆的精明之處,使乾隆繼續堅持了忠君的標準,把效忠清朝的降官列入甲編,可以使這些人的後人感到乾隆通情達理,減少了牴觸情緒。而對那些對明清都不盡忠的降官列入乙編,就更加證明了編輯《貳臣傳》的必要,容易與漢族知識分子得出共識。
收錄人物
2、在明朝位居高官,降清以後更為信用,為清朝統一全國立下了大功。最典型的是洪承疇。早在崇禎初年,洪承疇已經官至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加太子太保,為撲滅明末農民起義立了大功,成為崇禎的心腹。在1640年,洪承疇又總督薊遼軍務。在松錦大戰中被俘。皇太極對洪承疇禮待有加,洪承疇最終降清。之後,洪承疇隨多爾袞入關,入內閣總理軍務,成為清統一全國的主要智囊。他在消滅南明唐王、魯王、桂王政權及鎮壓大順、大西農民軍餘部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於這樣的人物,乾隆的心理是比較矛盾的。他既指出了洪承疇的大節有虧,又肯定了洪承疇“實能忠於本朝”,並特彆強調,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後人應該對洪給予諒解,“則於洪承疇等又何深譏焉”。此類降官也編入甲編。
3、明清兩朝均為高官,但兩朝皆系奸臣。例如馮銓。在明朝,馮銓是魏忠賢的死黨,到處招權納賄,聲名狼藉。降清以後,舊習不改。清初的金之俊,陳名夏均屬馮銓一類人。乾隆指出,清初為了儘快實現統一,對這些人“不得不加以錄用以靖人心”,但這些人“再仕之後,唯務高官厚祿,毫無建樹。”所以被編入乙編。
4、前後兩朝做官,又暗中詆毀清朝。所謂作了婊子還要立貞潔牌坊的人。典型的是錢謙益。錢謙益本為東林黨人,官至禮部侍郎。後擁立南京福王政權。多鐸進入南京後,錢謙益是迎降清軍的官位最高的。降清後,錢任禮部侍郎。錢在其所著《初學集》、《有學集》中,用文字攻擊清朝,以掩飾自己的穢行。乾隆對錢謙益的行為極為反感,曾評價錢是“有才無形之人”,指出錢如果為明朝死節,以筆墨諷喻清朝,尚有情可原。現在作為清朝的臣子,還把“狂吠之語刊入集中,其意不過欲藉此掩其失節之羞,尤為可鄙可恥."因此,錢謙益之流被點名編入乙編。
5、有些明朝官員,先投降了農民軍,後又投降了清朝,按乾隆的說法,就是不只做了一次貳臣。如龔鼎孳。龔鼎孳是崇禎進士,明朝的兵科給事中,李自成攻入北京後,龔投降後任直指使,負責巡視北城。清軍入關,又降清為太常少卿。乾隆指出龔鼎孳先降李自成,又降清朝的行為“為清流所不齒”,點名將龔鼎孳列入了乙編。
編入人物
編入《貳臣傳》的人,在明末清初之際,很多是清朝花費很多功夫才爭取來的,如祖大壽等,他們怎么也沒有想到,百年之後,他們會被列入《貳臣傳》中。
貳臣傳甲 卷七十八
貳臣傳乙,卷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