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來源
貞觀六年(632年),
唐太宗對宰相
房玄齡談到近代
士族賣婚弊病時,提出了“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的建議,接著就下令吏部尚書
高士廉、御史大夫
韋挺、
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
令狐德棻負責修訂,以便“
刊正姓氏”,撰為《氏族志》一書,打破了以往純以郡姓作為門第等差的傳統,具有進步因素,也是符合當時新舊士族階級變化狀況的。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個地域集團,並各有所尚:
山東士族尚婚婭,
江左士族尚人物,關中士族尚冠冕,
代北士族尚貴戚。關隴集團入隋後開始解體。李唐起自關中,唐初關隴集團消失。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經沒落;以崔、盧、鄭、李、王為首的山東士族,雖經農民戰爭打擊,但根深蒂固,到唐朝時,仍有一定勢力。
唐太宗的大臣
房玄齡、
魏徵都爭相與山東士族聯姻,山東士族依然保持著他們的社會地位。
士族勢力的強大,對皇權不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東士族凌駕於皇族之上。為此,他命
高士廉等
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
貞觀十二年(638年),《氏族志》修成,仍列
山東士族崔民乾為第一等。唐太宗看後,很是不滿,他指出:山東士族“世代衰微,全無冠蓋”,而靠以婚姻得財,“不解人間何為重之?”他命高士廉等重新刊定,並指示“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新修訂的《氏族志》“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基本貫徹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崔民乾被降為第三等。
唐太宗修《氏族志》,表面上是繼承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譜學傳統,實際並不如此。在魏晉南北朝時,譜籍是選官的根據,劃分門第是看歷代做官的情況而定,列為
門閥的,都是累世冠冕之家。而《氏族志》打破了以往純以
郡姓作為門第等差的傳統,至於劃分門第等級的標準,更不考慮過去做官的情況,只看在唐朝的官爵高下。這些變化首次觸動了以往的門第等級,具有進步因素,也符合當時新舊
士族階級的變化狀況。但必須指出,唐太宗的“尚官”原則,只是代替魏晉以來“
尚姓”的修譜標準,不等於否定了門閥觀念,而是更多側重扶持統治集團,調和門閥間
鴻溝以期保持大體平衡。唐太宗的“尚官”原則在當時雖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由於他想搞新
門閥與世封制,結果必然趨向保守。據此,既不能把他的新門閥觀與舊門閥觀混為一談,也不能把兩者截然對立起來。
通過修《氏族志》,使一部分做官的
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身份,沒落
門閥士族受到進一步打擊,只有關隴士族大致保持了舊日地位。
唐太宗達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壓抑門閥
士族,加強皇權、鞏固統治的目的,並為30年後頒布《
姓氏錄》,徹底否定傳統的
門閥制度打下基礎。
發展演變
《氏族志》的修訂、刊布,壓抑了山東、江南
士族,鞏固提高了李唐皇族的社會地位。但是,由於
魏徵、
房玄齡等重臣與之通婚,
山東士族仍然保持著相當高的社會地位。
到了高宗朝
武則天當政時期,這種情況發生了重要變化。武則天之父
武士彠(yuē)曾作過木材商,所以,雖系太原元從,亦無資格躋身於《
貞觀氏族志》高門之列。武則天最重要的助手之一
李義府的家族也未被錄於《氏族志》中。武氏集團的社會聲望並不高。而武則天以內寵掌握朝政本不合封建禮教,關隴集團出於對李唐王朝正統的維護當然不支持她當政,更不會擁戴她取李唐而代之。這樣,提高自己及武氏集團成員的社會地位,重新組織統治集團骨幹隊伍,就成了柄政後
武則天固位進取所急於完成的兩大政治任務。
顯慶(656年)以後,武則天陸續殺戮、貶黜了一大批李唐皇族和不肯附已的
關隴集團大臣,同時大力拔擢出身較低層或投靠
武氏集團的人任要職。
根據武則天心腹
許敬宗、李義府等人的建議,唐高宗在顯慶初命令禮部侍郎
孔志、
著作郎楊仁卿、
太子洗馬元道、太常卿
呂才等十二人重修
譜牒彙編。顯慶四年(659年)新譜修成,名為《
姓氏錄》,共收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從《
新唐書》)。高宗親自撰寫書序,說明類例。《姓氏錄》仍以現任官職高低為劃分等級的標準。“以四
后姓、酅公、介公及
三公、太子三師、
開府儀同三司、
尚書僕射為
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
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敘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余屬不入。”不僅當時
五品以上
職事官得以錄入,就是兵卒中以軍功獲五品以上
勛官者也譜中有名,而舊
士族未在當朝任五品以上官的均被摒棄於外。因此,它收錄的姓氏大少於《氏族志》。
《姓氏錄》頒布後,輿論譁然,許多士人將其貶稱為“勛格”,以被錄入為恥。為使《
姓氏錄》真正取代《氏族志》,
李義府又奏請將原存於各地官府中的《氏族志》全部收回並焚毀。
《氏族志》和《姓氏錄》並未能徹底打破延續多年的正統
門閥觀念。河北崔、盧、李、鄭等大族仍然堅持傳統的家門風教,在婚姻上自矜高貴。他們的社會地位仍然受到重視,就連建議修《
姓氏錄》的李義府也自稱出於
趙郡李氏來抬高自己。直到高宗後期,這些大族中仍有許多人出任宰臣。
晚唐的
牛李黨爭亦當溯源到傳統的關東
士族與
武周之後興起的以文詞
進士科發跡的新階層的矛盾,更顯示了士族及士族觀念對唐代政治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