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倫塔是為了守衛古司和入口、阻止敵人入侵建造的,是那個時代的象徵。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葡萄牙里斯本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海港。當時有必要建造一些防禦工事來防衛里斯本和它的港口。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Joo II )最早提出一個防禦計畫。貝倫塔就是這個計畫的一部分。貝倫塔的建造也為了紀念里斯本的主保聖徒,聖文森特(St. Vincent)。弗朗西斯科·德·阿魯達(Francisco de Arruda)被任命為貝倫防禦工事總建築師。他以前在北非建造過許多防禦工事,頗有名氣。貝倫塔的建造始於1514年,由皇家工程大臣迪奧戈·德·波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主管,當時他也負責附近的聖哲羅姆派修道院的建造。貝倫塔在1520年完工,一年以後加斯帕·德·派瓦(Gaspar de Paiva)被任命該塔的第一任長官。 隨著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早在15世紀末,里斯本已成為歐洲海洋探險中心。人們建造了貝倫塔,它是在原來的“格蘭德諾”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原來的“格蘭德諾”遺址曾經遭受過火災,因而,這次用
離發現者紀念碑不遠處,我們看到了里斯本的地標,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貝倫塔(Torre de Belem) 。這座建在岸邊水上的塔除了是昔日葡萄牙作為防守敵人的地方,也是當年航海家們揚帆出海之處。越過鐵橋,走進了白色古堡型的貝倫塔,看見塔內有著多台大炮對著窗外,底層還有個上了鎖的地下室。塔內部的窗戶,圓梯,柱子及外部的設計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站在貝倫塔頂上,眼前原本該是景色宜人的太加斯河(Rio Tejo)。可惜的是,到訪的這一天卻遇見了大霧,沒能目睹到漂亮的景色,令人遺憾。
走過吊橋,穿過大門,就可以看到壁壘的內部。牆上共有16個炮位可以安裝大炮以禦敵。地板中間高,邊緣低,這樣有助於保護大炮,也可以快速的排乾積水。在屋頂的中央有個哥德式的矩形天窗,用作壁壘的通風口,以便大炮開火的硝煙能快速散去。在壁壘的地板下面有一些儲藏室,最大的一間可以從北面的樓梯到達。這些儲藏室一開始被用來放補給品,後來變成地牢。在入口的右邊有一座陡峭的樓梯通向壁壘頂部的平台。在多邊形的平台的角上有六座崗亭,每座都有一扇瞭望窗和胡椒盒形狀的屋頂。在平台的中央有一圈欄桿,圍著下面的天井。在1580年開始的增建工程試圖使貝倫塔有更多的空間容納更多人,但這些增加的部分不久就被毀壞,貝倫塔回到了原先的樣子。在欄桿的南面有一座勝利聖母像(Nossa Senhora do Bom Sucesso),也被稱之為葡萄處女(Virgem das Uvas)。
塔身
塔的正面朝南,入口在壁壘平台上。塔的朝南面上有著極好的石雕。在第二層的陽台上有用花邊裝飾的楣和欄桿,在上面有一個巨大的曼努埃爾一世國王之盾(Royal Shield of King Manuel I)。這個用皇家符號和曼努埃爾式的元素裝飾的正面,被16世紀的旅行者和水手稱讚。沿右側的樓梯走上去,就進入塔中的第一個房間,被稱之為長官的房間。那裡有個八角形開口的水箱,用來貯藏雨水。房間的頂是用石灰塗抹的。在東北角和西北角又通向崗亭的入口。左側有一段螺旋梯,通向上層其他的房間。房間的名字可能來源於這是原來長官辦公的地方。1521年,加斯帕·德· 派瓦在這裡辦公,行使管理和審判的權利。沿螺旋梯向上可以到達第二個房間,被稱之為國王的房間。這間房間通向南面的陽台,那裡地板上有8個圓孔,可以讓防守者往下扔石頭和沸油。上面的第三間房間被稱之為觀眾的房間。這有兩扇大窗,它們之間有個壁爐。最上的一個房間被稱之為小禮拜堂,有著扇形的拱狀天花板,裝飾著曼努埃爾式的象徵物,這間房間總體來說相當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