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鏽病

豇豆鏽病是一個由豇豆單胞鏽菌引起的發生在較老的葉片上、莖和豆莢上的病變,其症狀為初生黃白色的斑點、稍隆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豇豆鏽病
  • 發病部位:較老的葉片上,莖和豆莢
  • 症狀:初生黃白色的斑點,稍隆起
  • 病原:豇豆單胞鏽菌
病害症狀,發病規律,防治,病原描述,

病害症狀

本病多發生在較老的葉片上,莖和豆莢也發生。葉片初生黃白色的斑點,稍隆起,後逐漸擴大,呈黃褐色皰斑(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紅(黃)褐色粉末狀物(夏孢子)。夏孢子堆多發生在葉片背面,嚴重時也發生在葉面上。後期在夏孢子堆或病葉其他部位上產生黑色的冬孢子堆。有時在葉片正面及莖、莢上產生黃色小斑點(性孢子器),以後在這些斑點的周圍 (莖、莢)或在葉片背面產生橙紅色斑點(銹子器),再繼續進一步形成夏孢子堆及冬孢子堆。性孢子器和銹孢子器很少發生。

發病規律

鏽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隨同病株殘體留在地上越冬,在南方溫暖地區夏孢子也能越冬。冬孢子萌發時產生前菌絲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發產生芽管,從氣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孢子成熟後,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紅褐色粉末狀夏孢子,藉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在植株整個生產期間,夏孢子起重複侵染作用。夏孢子在10-30℃範圍內萌發,最適溫度 16-22℃,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適溫15-24℃。在適溫範圍內,寄主植物表面具備水滴是鏽病菌夏孢子萌發和侵入的必要條件。早晚重露、多霧易誘發本病。此外,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種植過密、偏施氮肥,發病也較重。 菌主要以冬孢子隨同病株殘體留在地上越冬,在南方溫暖地區夏孢子也能越冬。冬孢子萌發時產生前菌絲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發產生芽管,從氣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孢子成熟後,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紅褐色粉末狀夏孢子,藉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在植株整個生產期間,夏孢子起重複侵染作用。夏孢子在10-30℃範圍內萌發,最適溫度 16-22℃,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適溫15-24℃。在適溫範圍內,寄主植物表面具備水滴是鏽病菌夏孢子萌發和侵入的必要條件。早晚重露、多霧易誘發本病。此外,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種植過密、偏施氮肥,發病也較重。 菌主要以冬孢子隨同病株殘體留在地上越冬,在南方溫暖地區夏孢子也能越冬。冬孢子萌發時產生前菌絲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發產生芽管,從氣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孢子成熟後,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紅褐色粉末狀夏孢子,藉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在植株整個生產期間,夏孢子起重複侵染作用。夏孢子在10-30℃範圍內萌發,最適溫度 16-22℃,夏孢子形成和侵入適溫15-24℃。在適溫範圍內,寄主植物表面具備水滴是鏽病菌夏孢子萌發和侵入的必要條件。早晚重露、多霧易誘發本病。此外,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種植過密、偏施氮肥,發病也較重。

防治

收穫後集中病殘體燒毀,消滅越冬菌源。噴灑殺菌劑:50%萎銹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20%粉銹寧乳油1500-2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噴藥一次,共2-3次。

病原描述

 病原為真菌,中文名:豇豆單胞鏽菌(Uromyces vignae Barclay)
病原圖片病原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