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類鏽病

菜豆、豇豆、蠶豆和豌豆等採用豆類都有鏽病發生,嚴重時,葉上長滿病斑,引起乾枯早落,直接影響產量。

基本介紹

  • 多發群體:菜豆、豇豆、蠶豆等豆類蔬菜
  • 常見發病部位:葉片
  • 常見病因:疼孢子菌綱,鏽菌目,單孢鏽菌屬的真菌侵染所致
  • 常見症狀:葉上長滿病斑,引起乾枯早落
  • 傳播途徑:由風傳播
症狀,病原,發病規律,防治方法,清潔田園,藥劑保護,改善栽培技術,

症狀

各種豆類蔬菜鏽病的症狀很相似,在葉片正、背面初生淡黃色小斑點,稍有隆起,漸擴大,出現黃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後,散出銹褐色粉末,即夏孢子。有時在夏孢子堆的四周,產生許多新的夏孢子堆圍成一圈,發病重的葉子,滿布銹皰狀病斑,使全葉遍布銹粉。夏孢子堆一般多發生在葉片背面,正面對應部位形成褪綠斑點。後期,夏孢子堆轉為黑色的冬孢子堆,或者在葉片上長出冬孢子堆。不久冬孢子堆中央縱裂,露出黑色的粉狀物,即冬孢子。莖部受害產生的孢子堆較大,呈紡綞形。發病重時,易使莖、葉早枯。

病原

豆類鏽病均由擔子菌亞門,疼孢子菌綱,鏽菌目,單孢鏽菌屬的真菌侵染所致。菜豆鏽病為疣頂單胞鏽菌;豇豆鏽病為菜豆單胞鏽菌;蠶豆鏽病為蠶豆單胞鏽菌;豌豆鏽病為豌豆單胞鏽菌。病菌夏孢子都為單胞,短橢圓形、卵形或球形,黃褐色或淡褐色,表面有細刺;冬孢子為單胞,圓形、短橢圓形或近圓形,栗褐色,表面 光滑或僅上部有微刺,頂端有乳頭狀突起,下端有長柄。以上幾種鏽菌的寄主範圍不同,豌豆鏽菌是轉主寄生,其他三種鏽菌是單主寄生。菜豆、豇豆鏽菌的性孢子器和銹孢子器極少發現,而蠶豆、豌豆鏽菌的性孢子器和銹孢子器較為常見。

發病規律

豆類鏽菌以冬孢子隨同病殘體遺留在地里越冬,在南方溫暖地區夏孢子也能越冬。次年春季,夏孢子隨風傳播侵染寄主,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子和擔孢子,由風傳播危害。豆類在生長期間,主要以夏孢子通過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
高溫(15-24℃)和高濕(重露多霧)是誘發豆類鏽病的主要環境因素。此外,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種植過密,通風不良等發病也重。品種間抗病性有顯著差異。遲播較早播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

清潔田園

收穫後清除田間病殘體,並集中燒毀。

藥劑保護

發病初期 ,噴灑50%萎銹靈或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共噴三次,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選用抗病品種 蠶豆選栽抗病早熟的高產的品種,避過發病盛期;豇豆選用抗病力強的矮生豇豆。

改善栽培技術

實施輪作,低洼地塊應做高畦,開深溝,適期早播,或根據當地具體情況,改變種植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