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經之爭

譯經之爭

《譯經之爭》是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羅秉祥。

基本介紹

  •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羅秉祥
  • 出版時間:2015年5月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頁數:282 頁
  • ISBN:9787518800223
  • 裝幀:平裝
  • 叢書:基督教文化學刊
內容簡介
編者絮語:從神人關係的“不一不二”看譯經之爭 羅秉祥 本期主題是“譯經之爭”,這個“經”,既是西方基督教的經典,也是中國文化的經典。翻譯經典,既牽涉到中西文化的交匯,也特別涉及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本學刊的宗旨是要從中國學人的角度討論基督教文化,“應當包含著對西方文化的追索,也應當啟發出對中國文化內涵的透視;它可以藉助基督教文化的理念為參照,卻必然是以中國人的生存經驗為依據”(見本刊徵稿啟事)。 因此,我們可以從一個當代海外新儒家辯論天人關係的一個公案談起,然後引領我們去反思基督教神學的神人關係,由此入手協助我們反思譯經之爭到底真正爭的是什麼。 一、劉述先的創新思維 在當代海外新儒家中,劉述先是最樂意及主動與基督教對話的哲學家,發表了多篇相關中英文論文。①一方面,劉述先和其他當代海外新儒家一樣,肯定儒學的宗教性,並認為儒學的宗教性與獨一神論(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屬不同形態,是“內在超越” 與“外在超越”(劉述先又稱之為“純粹超越”)之別。另一方面,劉述先比較不熱衷於判教,不太旗幟鮮明地褒前者,貶後者(如牟宗三先生之立場)。劉述先不單對基督教表達了批判的欣賞,還回過頭來修訂當代海外新儒家對天人同一(合一)的過分強調,提出了“天人不一不二說”。 這個“天人不一不二說”,最早見於劉述先對牟宗三先生哲學的評價①。在該論文中他嘗試指出“牟先生特定的思想形態的成就和分限”。②在討論到牟先生的“無限心”觀念時,劉述先說: 牟先生以中國的傳統肯定人雖有限卻可以通於無限,對於這一點的體會,吾無間然。西方許多哲學觀念是太死煞,故天(上帝、無限)人(有限)之間的差距絕對無法打通。但就中國的傳統來說,仁心、道心既無封限,即與無限相通。尤其就儒家的體會來說,只要能夠充分實現自己內在的稟賦,就可以參天兩地,參與無窮的創造的歷程,天人之間不是一互相對立彼此懸隔的關係。是在這義下,中國文化開出天人合一的觀念,這是中國文化的一項超越的成就。但在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只側重無限的體現遂忘記講天人之不一,不一不二,這才是真正稱理的了解。一方面聖人之心豈有異於天地生物之心,故不二;但另一方面,“天地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故又不一。忘記講這一面,則可容易把道理講得太高,沒有照顧到具體現實人生的限制,則又不免墮為玄談戲論,其流弊不可勝言。……道德的嚮往可以無窮,而道德的具現則仍不外是限定,此所以“真正仲尼臨終不免嘆一口氣!”……其實超越與內在有一種互相依存的緊密的辯證關係。如果我們充分重視這一方面,則不只可以對治傳統的流弊,反對輕易講些“通體透明”的話頭,而且可以擴大傳統的視域,甚至可以找到一條與西方基督教、現代哲學接通的道路。我們一方面看到西方傳統的不足,另一方面又不輕忽它們對現實人生的限制的深刻的體驗,兩下里會合,由限制之中來體驗自由,這才真正能掌握自由的實義。 這一個新穎的構思,劉述先於十年後一篇論文有進一步發揮。 劉述先說: 然而儒家講天人合一的境界,過分側重在合一的方面,不期而然也會產生一些負面的效果,不可以不引起我們深切的關注。“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天通過人來表現固然是不錯的,但往往造成一種結果,即人之無窮擴大,到了一種情況,根本就見不到天,而導致天(上帝)之隱退。…… 受到基督教的衝擊,儒家雖不必轉向去走純粹的超越的道路,因為超自然的啟示畢竟含有太多非理性的因素,流弊甚多,不能令人心誠悅服。但儒家也可以在天人合一的強調之外,多講一點天人的差距。天的生生的精神固然內在於個體的生命之中,但人畢竟不即是天。有限可以通於無限,並不意味著有限可以等同於無限。儒家的思想既需講差等,所謂“理一而分殊”,就不能只強調理一,也要重視分殊。由理一可以講天人之不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