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治道疏》是唐代魏徵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出自於《全唐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治道疏
- 出處:《全唐文》
- 作者:魏徵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論治道疏》是唐代魏徵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出自於《全唐文》。
《論治道疏》是唐代魏徵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出自於《全唐文》。作品原文論治道疏臣聞君為元首,臣作股肱,齊契同心,合而成體,已成不備,為未成人。然則首雖尊高,必資手足以成體;君雖明哲,必資股肱以致治。《禮》云:“人以君為心,...
論時政疏》,初次陳述自己的政見,指出當時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宗室驕恣”、“庶官瘝曠”、“吏治因循”、“邊治因循”、“邊備未修”、“財用大匱”五種積弊的根源在於“血氣壅閼”,並非無法救治;而所謂“血氣壅閼”指的是世宗長期移居西苑,不理朝政,是夕與宦官宮妾為伍,致使上下不通、君臣道隔,政治處於...
《論河務疏》是郭嵩燾所著作品,出自於《郭嵩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奏為黃河南徙,泛濫洪澤湖,浸成入江之勢,審量大局,謹擬分道疏浚,以圖補救,恭折仰祈聖鑒事。竊查四瀆分自禹時,河、濟北流,江、淮南注。水性原各不同,河與濟相出入,江與淮相出入,而必使分道注海,河性尤...
《論積貯疏》是賈誼的名文之一。《論積貯疏》選自《漢書·食貨志》。文題為後人所加。是賈誼23歲時(公元前178年)給漢文帝劉恆的一篇奏章,建議重視農業生產,以增加積貯。作品原文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
《疏五過論》是戰國時期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詳。文章 段落一 【原文】黃帝曰: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雲,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際,聖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
《十漸不克終疏》是唐代政論家魏徵所寫的一篇文章,文章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以此警醒統治者要居安思危。作品原文 臣觀自古帝王受圖定鼎¹,皆欲傳之萬代,貽厥孫謀²,故其垂拱岩廊³,布政天下,其語道也必先淳樸而抑浮華,其論人也必貴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則絕奢靡而崇儉...
論貴粟疏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
法所當加,雖貴近不宥,事有所枉,雖疏賤必申。仍乞敕下督察院查照嘉靖初年所憲綱事理,再加申飭。秉持公論,振揚風紀,以佐皇上明作勵精之治,庶體統正,朝廷尊而下有法守矣,伏乞聖裁。三、重詔令 臣聞君者,主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君不主令則無威,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無法,...
這樣臟腑辨證像一張疏而不漏的大網,將各自獨立的症狀連線起來,利於臨床治療。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論治方法,是東漢張仲景在《素問·熱論》所謂“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的認識基礎上,並結合外感病的臨床病變...
文帝二年,賈誼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積貯疏》,指出當時社會上出現的“背本趨末”(也就是棄農經商)的現象對統治者不利,主張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加強糧食貯備,預防饑荒,以達到安百姓治天下,即鞏固漢王朝統治的目的。漢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下令鼓勵農業生產,這對恢復經濟、建立封建統治的經濟...
因此《中論疏》不只是對《青目釋》的註疏,同時也是三論宗的巔峰之作,匯集了從鳩摩羅什大師以來各代祖師的治修精華,不僅義理豐博,玄妙入微,且處處可見從大師實證智慧中流露出的修持要決。本書還對外內道的觀點進行了廣泛的破邪顯正,雖然有些派別是吉藏大師的時代獨有的,但當今內外學人依然不無類似執著,這...
《論君子小人疏》是唐代魏徵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論君子小人疏 臣聞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善善明,則君子進矣。惡惡著,則小人退矣。近君子,則朝無批政。遠小人,則聽不私邪。小人非無小善,君子非無小過。君子小過,則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鉛刀之一割。鉛刀一割,良工之...
疏川導治,帝舜時期,任用鯀的兒子禹治理河水的一種方法。疏川導治,即《國語·周語下》所說的:“高高下下,疏川導滯。”就是利用水自高處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的川流疏通,將洪水引入已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入海。禹使用這種方法,成功地平治了當時的水患。據史傳,禹治河時曾得到東夷族...
萬物中能夠表明意旨,而用形象摹畫出來的事物,於是便同自然界的貫通凝塞,疏決川瀆,堵塞險要相關聯,引導人們的意志,同無窮無盡的事物聯繫起來,用以表明萬物種類之間的互相感應關係,說明相同之氣可以互相應和,陰陽二氣的互相融合,而能使天地之間的徵兆顯露出來,以便使人用來觀察遙遠而廣博的事物。《精神》的...
北宋程顥向宋神宗疏陳治道的奏札。奏札撰寫於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此時,正當熙寧新政之初,此札適時地陳述了變法的必要性和變法的具體措施。奏札一開始就指出,古往今來,治理國家有其共通的根本原則,這些根本原則是不可改變的。但是,社會法制是聖人依據人情物理而創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原先的...
《中論疏》說:「四諦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三乘賢聖。」也就是說,若能如實知見四諦,便是聖者,因此稱為「四聖諦」。四諦的四條絕對正確的真理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告訴人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四諦奠定了佛教教義的基礎,可以說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學思想都與四諦有關,都是...
爾準訊無他狀,論誅首要,鮮所株連。歷鹽法道、江西按察使,調福建,就遷布政使。道光元年,調廣東布政使,擢安徽巡撫。河南邪匪邢名章等糾眾竄潁州,檄按察使惠顯率兵馳剿,格殺名章,殲其餘黨。蠲緩被災各屬,災甚者賑恤之。先是有言賑務積弊,毋得以銀折錢,爾準疏其弗便,仍循舊章。三年,調福建巡撫...
唐·法藏也有《疏》若干卷,佚名《注十地論》二十卷(以上佚)。佚名《十地五門實性論》六卷(現存一卷)。又敦煌出土古寫本中有北周·保定五年(565)寫本法上後記的《十地義疏》第三卷,釋論之初地後半及第二地。國外也藏有敦煌寫本釋初地一部分(闕首尾)的《義疏》(筆跡與上本相同)和《十地義記...
董洪利說“廣徵博引,似乎並非難事,只要假以時日,厚積必得,但要做到博而不雜,就不那么容易了,非具有深厚的功底和精卓的學識不可,而焦疏徵引資料,最為人推重的特點就是‘博而不雜’。他所引用的每一條資料,無論長短,都與所要解說的內容有直接的關係,絕沒有為了炫耀自己的學問而生拉硬扯、不知所...
進講大學之道疏 辭免讀卷疏 議處就教舉人疏 請考選庶吉士疏 請停止內工疏 嶺西大捷辭免加恩疏 推舉官員教習庶吉士疏 奏請聖母裁定大婚吉期疏 纂修書成奉諭擬勅加恩疏 纂修書成辭恩命疏 乞不輟朝講疏 論決重囚疏 請酌定應決重囚疏 聞憂謝降諭宣慰疏 謝遣官賜賻疏 謝兩宮太后賜賻疏 謝恤典疏 乞恩...
疏論李福達,罷歸。講學著書垂四十年。先生初舉於鄉,入南雍,師事甘泉。其後慕陽明之學而不及見也。故於甘泉之隨處體認天理,陽明之致良知,兩存而精究之。卒標“討真心”三字為的。夫曰真心者,即虞廷之所謂道心也。曰討者,學問思辨行之功,即虞廷之所謂精一也。隨處體認天理,其旨該矣,而學者或昧於...
故法律存之而不必密也,地治聽之而不必修也,養兵無多,薄收其稅,國用已足。於是財政不必講,文學不必督,衛生不必及,城池、道路、農田、溝洫不必修,但求民之不亂,疏網闊目,而國已晏然。老子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常使民無知無欲,安其居,樂其業,美其服,老死不相往來。二千年來,號稱治世者,如...
然而能必傳者,有見道之能,復能以文述其所能者也。昌黎於《原道》一篇,疏(氵睿)如導壅,發明如燭暗,理足於中。造語復衷之法律,俾學者循其圖軌而進,即可因文以見道。黃山谷曰:‘文章必謹布置。每見後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昌黎平生好弄神通,獨於《五原》篇,沉實朴老,使學者...
而志勤道遠,渺焉未有際耶?臣始以“不息”二字為陛下勉,終以“公道”、“直道”為陛下獻。陛下萬幾之暇,倘於是而加三思,則躋帝王,軼漢唐,由此其階也已。臣賦性疏愚,不識忌諱,握筆至此,不自知其言之過於激,亦不自知其言之過於泛。冒犯天威,罪在不赦。惟陛下留神!臣謹對。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上論中云:“《辨法法性論》則同於二諦雙運瑜伽行中觀之理。”又云:“《辨法法性論》是宣說見的秘密甚深義,故一切大乘學者都應了達,因此以中觀唯識的觀點解釋此論均無不可。”切中關要、群經總疏 有法生死有無量無邊的差別,法性涅盤亦有無量無邊的差別,如果在差別上或外相上尋求,...
” 均屬正治法, “ 寒因寒用,熱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 則屬反治法。但無論正治、反治,其本質則一,目的均是 “ 疏氣令調,則其道也 ” 。第一次對虛寒虛熱的治療提出了治則 ——“ 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 。此法後被王冰注釋為: “ 益火之源,以...
聖人,備道全美者也,是縣天下之權稱也。桀、紂者,其知慮至險也,其志意至暗也,其行之為至亂也;親者疏之,賢者賤之,生民怨之,禹、湯之後也,而不得一人之與;刳比干,囚箕子,身死國王,為天下之大僇,後世之言惡者必稽焉;是不容妻子之數也。故至賢疇四海,湯、武是也;至罷不容妻子,桀、...
以其競工商也,其纖悉之治,賴於善治都會,而不在野,用以富民富國。而我乃仍以向者一統之治,至疏至闊者行之,不惟不治其野,又並都會而荒之。《詩》曰:無田甫田,維莠驕驕。撫有百萬人之大都會而不善治,夫與歐美富民治國之法相反,此所以貧且弱,而今至此極也。夫野塞之國民聚於野,文明之國民聚...
故小謹者無成功,訾行者不容於眾,體大者節疏,蹠距者舉遠。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易》曰:“小過亨,利貞。”言人莫不有過,而不欲其大也。夫堯、舜、湯、武,世主之隆也;齊桓、晉文,五霸之豪英也。然堯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謗,湯武有放弒之事,五伯有暴亂之謀。是...
《十三經註疏·論語註疏》就是用三國何晏的《集解》和宋人邢昺的《疏》。至於何晏、邢昺前後還有不少專注《論語》的書,可以參看清人朱彝尊《經義考》、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及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和吳檢齋《疏證》。兩千年來,為《論語》作注釋的書籍不勝枚舉。據統計,歷代研治《論語》的專著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