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君子小人疏

《論君子小人疏》是唐代魏徵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君子小人疏
  • 作者:魏徵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論君子小人疏
臣聞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善善明,則君子進矣。惡惡著,則小人退矣。近君子,則朝無批政。遠小人,則聽不私邪。小人非無小善,君子非無小過。君子小過,則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鉛刀之一割。鉛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眾惡也。白玉微瑕,善賈之所不棄,小疵不足以妨大美也。善小人之小善,謂之善善,惡君子之小過,謂之惡惡,此則蒿蘭同嗅,玉石不分,屈原所以沈江,卞和所以泣血者也。既識玉石之分,又辨蒿蘭之嗅,善善而不能進,惡惡而不能去,此郭氏所以為墟,史魚所以遺恨者也。陛下聰明神武,天姿英睿,志存泛愛引納多途,好善而不甚擇人,疾惡而未能遠佞,又出言無隱疾惡太深,聞人之聞,或未全信,聞人之惡,以為必然,雖有獨見之明,猶恐理或未盡。何則?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訐人之惡。聞惡必信,則小人之道長矣;聞善或疑,則君子之道消矣。為國家者,急於進君子而退小人。乃使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則君臣失序,上下否隔,亂亡不恤,將何以求治?且世俗常人,心無遠慮,情在告訐,好言朋黨。夫以善相成,謂之同德,以惡相濟謂之朋黨。今則清濁並流,善惡無別,以告訐為誠直,以同德為朋黨,以之為朋黨,則謂事無可信;以之為誠直,則謂言皆可取。此君恩所以不結於下,臣忠所以不達於上,大臣不能辨正,小臣莫之敢論。遠近承風,混然成俗,非國家之福,非為治之道。適足以長奸邪,亂視聽,使人君不知所信,臣下不得相安。若不遠慮,深絕其源,則後患未之息也。今之幸而未敗者,由乎君有遠慮,雖失之於始,必得之於終故也。若時逢少隳,往而不返,雖欲悔之,必無所及。既不可以傳諸後嗣,復何以垂法將來?且夫進善黜惡,施於人者也。以古作鑒,施於己者也。鑒貌在乎止水,鑒已在乎哲人。能以古之哲王,鑒於已之行事,則貌之妍媸,宛然在目,事之善惡,自得於心,無勞司過之史,不假芻蕘之議,巍巍之功日著,赫赫之名彌遠,為人君者,可不務乎?

作者簡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邢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後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唐代政治家。武德時為太子洗馬。貞觀時歷官諫議大夫、尚書右丞、秘書監、侍中,參預朝政。貞觀初朝臣論政,他主張“偃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四夷自服。”李世民接受他的主張,終至天下安定。後數被召見,訪問得失,征盡誠獻智,知無不言,其言論多載於《貞觀政要》。詔修周、隋、齊、梁、陳五代史事,各史有專人負責,令魏徵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存簡正,時稱良史。以喪亂後,典籍紛雜,建議集學者校訂四部書,數年之間,秘府圖籍漸備;以《禮記》龐雜無序,建議重加改編,數年成《類禮》二十篇,錄置內府。又主編《群書治要》。所著今存有《魏鄭公諫錄》五卷、《魏鄭公文集》三卷、《魏鄭公詩集》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