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河務疏

《論河務疏》是郭嵩燾所著作品,出自於《郭嵩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河務疏
  • 作者郭嵩燾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郭嵩燾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奏為黃河南徙,泛濫洪澤湖,浸成入江之勢,審量大局,謹擬分道疏浚,以圖補救,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查四瀆分自禹時,河、濟北流,江、淮南注。水性原各不同,河與濟相出入,江與淮相出入,而必使分道注海,河性尤疾,則又播為九河,使分流以殺其怒。歷漢而河合濟,為害始烈,山東數百里之地,潰決相仍。歷宋而河合淮,為害益劇,河南、江北,數千里皆受其患,大勢逐漸南趨,兼受諸水以助其湍悍之性。漢平當言:考經義,治水有“決河深川,無堤防壅塞”之文,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然自漢數百年間,穿渠行水,遍於諸郡,而於河之為害巨者,未聞有疏浚之功。自是二千餘年,惟以堤防為御河之策,堤日益高,河日益橫。獨元賈魯治白茅決口,絕汴河諸水,引河行四百六十餘里,出凹里以復舊河故道。其因舊水故渠疏浚者,十之八九;開一河相接引,十之一二,謂之生地。生地開深二丈許。舊水故渠,加疏瀹而已,率不過數尺,數月而竣工。以是推之,黃河經行之處,用人力疏浚者難為功,別開一河以引其流,反易為力。自道光之季,河決銅瓦廂,泛濫數百里入大清河,迄今四十年,填淤日甚,其勢不能強塞決口以導使逆行。舊河故道,又皆淤塞。水性就下,不能不漫及淮、潁。往時河入淮則益導淮南行,今又薄淮而入洪澤湖,遂恐奪淮入海,又更挾淮以入江,江南財賦之邦,所憂甚大。
竊意今日治河之法,當考求賈魯河遺蹟,引歸舊河故道,開廣疏深,使足有容。銅瓦廂以東亦開一河引歸大清河,使南北分流能全挽使順流入海,可保數十年無河患。即稍分其勢,以不至全力注淮,亦為今日救急之要義。應懇飭下南、東豫兩撫及河督,通籌全局,審量地勢高下、工役繁省,或仍導使北行;或乘其南趨之勢,引歸舊河故道;或應南北分疏,當以何道為正流,何道為支流。然後分別地段,刻期開浚,委任責成。先使河有所歸,乃可言及堵築之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大變動時代容易產生大思想家。郭嵩燾生活在清代道鹹同光之際,中國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由“天朝帝國”變為列國之一,由閉關自守變為被動開放,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啟動工業化進程。郭嵩燾敏銳地感受到時代變動的脈搏,走在了時代思想的前列。他努力了解西方,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與良善的制度,反對因循守舊。他不畏人言,勇於擔當,出任中國第一任駐英公使,盡力介紹西學西制,呼籲中國走向世界,雖備受攻擊而百折不撓,無怨無悔。他學養深厚,博古通今,對中國社會諸多問題的批評,對中外諸多交涉得失的分析,均鞭辟入裡,見識超群。編者簡介熊月之,1949年生,江蘇淮陰人,1981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獲碩士學位。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專著有《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馮桂芬評傳》、《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等;主編《上海通史》;論文有《論郭嵩燾》(1981)、《郭嵩燾出使述略》(1983)、《論郭嵩燾與劉錫鴻的紛爭》(1983)等百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