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用綜合徵

誤用綜合徵(Disuse Syndrome)是指不正確地治療所造成的人為的症候群。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誤用綜合徵
  • 英文名稱:Disuse Syndrome
  • 主要症狀:發燒
  • 主要病因:不正確地治療所造成的人為的症候群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定義:不正確地治療所造成
簡介,原因,糾正,

簡介

誤用綜合徵(Disuse Syndrome)在腦卒中患者中常見的誤用綜合徵有對關節不合理用力所致炎症,韌帶、肌腱和肌肉等的損傷,骨關節變形,痙攣狀態的增強,強肌和弱肌不平衡的加劇,異常步態的習慣化及跌倒所致骨折等。例如:不正確處理肩關節引起旋肌袖損傷,造成肩痛;在分離運動出現之前,讓患者竭盡全力地練習對抗阻力運動,使已明顯痙攣的肌肉痙攣進一步加重,而不是設法使其痙攣減輕。
腦卒中卒中患者,一般上肢屈肌占有優勢且痙攣明顯,下肢伸肌占有優勢且痙攣明顯,如果過度訓練,使上述兩組肌肉力量(痙攣)進一步加強,而不是設法降低其痙攣並促進拮抗肌張力和肌力的恢復,那么,就會造成屈肌和伸肌肌力更嚴重的失衡,使上肢伸展,下肢(主要是膝關節)屈曲更加困難,甚至不可能。同樣道理,如果讓患者在前臂 不能旋後的情況下,過度地練習旋前,那么,將加劇旋前肌和旋後肌的不平衡,使旋後功能的恢復更加困難。
從腦卒中機能恢復的角度考慮,重要的不是上肢的伸肌、旋後肌與下肢的屈肌肌力差,而是其拮抗“肌力”過強(痙攣)。所以,應抑制強肌,促進弱肌,恢復兩者之間的平衡,促進分離運動即支配能力的恢復,而不是不加選擇地、全力以赴地“加強肌力”。應該在恢復了支配能力之後再逐漸地訓練肌力。
在未經正確地康復訓練的患者中,常可見到偏癱步態。如果在病後早期就開始正確的步行訓練,往往可完全或部分糾正這種異常步態。一旦形成了某種異常步態,再糾正將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甚至可以說“不恰當的康復訓練比不康復訓練還要糟糕”。

原因

誤用綜合徵常見的原因有:
粗暴的關節被動活動。神經系統疾病時肢體癱瘓是常見症狀,此時,癱瘓的肢體關節被動活動是重要的康復措施之一,其原則是在其關節允許的範圍內進行,要逐步擴大其範圍。如關節被動活動超越該關節允許的範圍,猛烈的一下擴大,就會引起韌帶斷裂、關節腔內出血,不僅引起疼痛,如反覆進行則可發展為慢性炎症,久而久之造成關節囊肥厚、短縮、關節攣縮。常見的肩手綜合徵、肩關節周圍炎就是例證。過大的被動關節活動訓練的另一後果是關節周圍的異位骨化。
康複方法的錯誤。中樞運動神經癱瘓時,正確康複方法必須遵循Brunnstrom 恢復原則,運動神經發育、生理及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通法等來做康復治療。例如,當上肢呈屈曲共同運動模式,下肢呈伸展共同運動模式時,如上肢做屈曲牽拉運動,下肢做直腿抬高運動,不僅不能糾正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共同運動模式,反而強化了異常共同運動模式,抑制分離運動的出現。這種錯誤在我國極為普遍。 肌張力增高是神經系統疾病中樞運動神經損害常見的重要症狀之一。
現代康複方法可抑制肌張力過高,促進恢復到正常肌張力。此時,任何可促使肌張力增高的刺激都是有害的。我們的臨床實踐經驗證明,在肌張力增高情況下做針灸、按摩按傳統方法進行,不按照神經生理原理進行,不僅不能抑制異常肌張力,反而起相反作用。對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這一誤用現象在我國很普遍。下肢一定肌張力是維持站立及運動的必要條件,如無肌張力就不能站立。目前國內有些人用脊神經後根切斷術來治療中樞性運動神經癱瘓時的肌張力異常、緩解肌痙攣是不適當的。因為此時,運動癱瘓是不完全的,殘餘運動功能存在,是站立的必要條件。
如此時肌張力過低,站立能力損害就會影響到運動功能、步行能力的恢復。這種後根切除僅適用於脊髖完全損傷、雙下肢完全性癱瘓,有痙攣性疼痛是可以的。對如偏癱、腦癱、多發性硬化、痙攣性截癱、運動神經元病等所致的痙攣,做脊神經後根切除是違反神經生理原則的。 對中樞運動神經癱瘓的患者,用肌力訓練來替代運動控制、協調、姿勢反應的訓練,這又是一個在我國常見錯誤之一。
中樞神經的運動功能障礙是一組肌群的複雜運動控制、協調、精細技巧等質的訓練,而不是周圍神經運動障礙的一或幾塊肌肉的肌力的障礙。肌力的訓練僅適合後者,不適合前者,單純的肌力訓練,不僅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促使原存在的異常運動模式加重,阻礙運動控制能力、協調能力、姿勢反應能力、精細技巧能力等運動質量的恢復。 過早步行訓練也是常見誤用之一。
當中樞神經運動功能癱瘓時,會喪失步行能力。步行、坐位及站立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時進行訓練。當尚無坐、站立能力時,就進行步行訓練是違反神經發育原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可導致患側下肢膝反張及伸展共同運動模式加重,也就是說步行按從坐一站一步行這一順序進行訓練,過早步行是一種誤用。這在我國極為普遍。病人、家屬甚至醫務人員為使卒中病人能走,常在沒有坐、站立能力情況下,由人扶著強行“步行”,這不僅達不到行走目的,反而加重了膝反張及畫圈步態。
( 3 )護理方法的錯誤。臥床病人未能給予正確的良肢位姿勢臥床,如下肢癱瘓病人平臥時不是置於正確的良肢位,那么就會引起外展、外旋不良肢位。如病人有肩關節半脫位,護理人員不適當的動作,可誘發肩痛。

糾正

目前認為偏癱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後遺症,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鍊”,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徵”。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覆練習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
其實,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在對腦癱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於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後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恢復。
它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衝電刺激後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鍊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複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儘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恢復患者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