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氏宗祠(安徽省績溪縣古建築)

許氏宗祠(安徽省績溪縣古建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許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明代的祠堂建築,屬於許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位於安徽省績溪縣家朋鄉磡頭村,祠堂歷史悠久,古韻濃郁。

據《許氏族譜》記載:“許氏宗祠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宗祠是凝聚中華民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許氏宗祠的前進與後進已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改作國小教室,但主體建築中進享堂仍完好健在。許氏宗祠及聽泉樓於1998年5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氏宗祠
  • 地理位置:位於安徽省績溪縣家朋鄉磡頭村 
  • 景點級別:1998年5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
  • 著名景點:三屏、五墩、六橋、八景
  • 類型:祠堂名稱
  • 建立時間:始建於明洪武年間
歷史沿革,祠堂構成,宗祠簡介,聽泉樓,節婦石牌坊,

歷史沿革

著名的歷史文化村落磡頭村,以許姓為聚居大族,許氏先人於南宋年間由別處遷此定居,在此後數百年間逐漸繁衍成今日之千灶萬丁的大村落。磡頭村古時又承擔察享稱雲川,位於海拔1350米的雲嶺腳匙厚霉下的幽谷里,地形極為複雜。當地諺云:鋤頭磡,上床三檔磡。據說這就是磡頭村名的由來。
磡頭村古來有三屏、五墩、六橋、八景之美稱。何謂三屏?翻看史料,始知三屏乃為陽和屏、寺山屏、亭文山屏。又何謂五墩?五墩即獅文墩、八卦墩、東山營墩、文筆墩與塔嶺墩。六橋是橫貫磡頭村澗溪上的6座石拱橋,即永安橋、聚順橋、三德橋、楊川橋、銀宮橋、
聚秀橋。八景謂之:屏開錦帳、甄峰毓秀、石室清虛、逢石作壺、岩存仙跡、洲涌金魚、巒迥天馬、玉泉聽佩鑽擊。

祠堂構成

宗祠簡介

穿過節婦坊,即進入許氏宗祠。許氏宗祠的前進與後進已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改作國小教室,但主體建築中進享堂仍完好健在。中進享堂的古韻較之皖南許多名祠,諸如歙縣呈坎羅家祠堂、黔縣西遞胡家祠堂、本縣龍川胡氏宗祠等,不能相比,許祠的中進享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占地面積約300多平方米,抬梁硬山頂建造法式,許祠的樑柱構架特別粗礦碩大,梁架高矮比例有如石雞身體與四肢的感覺相似,顯得極為圓渾笨拙,配之梁架間諸如雀替、梁馱、斗拱、叉手等裝飾雕琢構件交融為一體,使許祠中進享煉雅端提堂的文化古韻顯得更為濃郁。據《許氏族譜》記載:“許氏宗祠始建於明洪武年間。”享堂軒頂上部有過拆換修補痕跡,但主體梁架結構仍為洪武當年原物,無怪乎它具有這種極強的古韻。許氏宗祠及聽泉樓於1998年5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許氏宗祠
績溪家朋磡頭許氏宗祠坊

聽泉樓

聽紋炒她泉樓距離許氏宗祠十幾米,亭亭玉立,佇立樓旁,仔細仰視,這是一座由數根木柱支撐臨河而建的單間二層過街樓閣,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底層兩面通衢,一面靠牆,鄰河一面構制美人靠,以供遊人小憩。此樓通高約8米,二樓系重檐歇山頂法式,4隻戧角臨河懸空挑起,配系風鈴迎風擺動,叮噹悅耳,時有節奏。二樓臨溪一面懸掛有“聽泉”匾額一塊,聽泉捉灶煉兩字為楷體,字型遒勁有力,邊有贊款一篇,計有數百字,大意講聽泉樓興廢經過,落款為(清)鹹豐己未(1859)王峻題記。看過贊款始知聽泉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鹹豐年間毀於水災,此匾是鹹豐年間重建聽泉樓時由當時縣令王峻重題。
許氏宗祠
磡頭聽泉樓

節婦石牌坊

看罷聽泉樓沿溪北上十餘米,即到達許氏宗祠大門口,迎面是一座四柱朵舟棕三門五樓法式的花崗岩節婦石牌坊,牌坊品相完好無損,只是左部基腳下沉,有拔隼現象。仰視牌坊落款處,得知此坊是明嘉靖丁酉年(1537)當朝皇上為表彰村民許保妻章氏守節而立,至今400餘年。古牌坊屹立在許氏宗祠門前,似乎在向人們低低泣訴章氏當年是如何操守婦家之道的。
許氏宗祠
績溪家朋磡頭村景和節婦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