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橋將軍府

許家橋將軍府

許家橋將軍府,位於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梳子鋪鄉許家橋村,占地面積約40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533平方米,始建於元末明初,清道光時曾進行維修,形成現有格局。

許家橋將軍府由西至東依次為甬道、半月台組成的前導空間、門樓、寬敞水面,以及呈兩縱向軸線排列的公廳天井院落群。公廳屋為將軍府主體建築,前有七級台階,面向以水池為核心的寬敞庭院,地位突出。將軍府每列公廳屋雖進深豐富變化,卻始終廣“不過三間”,按照許氏族人世襲官階之制符合《明史》“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許家橋將軍府本體及環境原真性好,是研究古代官宅建築特徵、演變與斷代的重要實物例證。

2019年10月7日,許家橋將軍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家橋將軍府
  • 地理位置: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梳子鋪鄉許家橋村
  • 所處時代:明朝
  • 占地面積:約 4000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386-3-189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許家橋將軍府始建於元末明初。許氏始基祖於元末明初在許家橋將軍府北側建立許氏宗祠與部分公廳屋及橫屋,後府院逐步往南擴展,至明洪武、嘉靖年間將軍府已成規模,明末將軍府建築面積進一步擴大。
清道光時期,許家橋將軍府曾進行維修。
1949年後,許家橋將軍府作為村民住宅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氏宗祠曾為許家橋村會堂,宗祠四周加修簡易牆體。
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許家橋將軍府被發現並登錄。
2021年10月份,國家文物局下發了《關於湖南省2022年度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項目(不含安防消防防雷)計畫的批覆》。許家橋將軍府修繕項目(二期)項目入圍。
許家橋將軍府
許家橋將軍府全貌

建築格局

許家橋將軍府坐東朝西,後靠一座黃土山頭稱之“後龍山”,山頭兩邊向左右兩側長出小山脈環抱將軍府,前方遠處左右兩邊各有一條高於村後山頭的山脈相會,會合處一座小山峰正對將軍府,將軍府與山峰、山嶺之間是一片稻田;有河流屋前環繞,具備了風水中龍砂水向的四大要素;左右有青龍白虎護山,前有寬闊田地,將軍府的選址符合傳統風水要求,體現了風水理論指導下人們開發人居環境的歷史經驗。
許家橋將軍府
許家橋將軍府
許家橋將軍府由西至東依次為甬道、半月台組成的前導空間、門樓、寬敞水面,以及呈兩縱向軸線排列的公廳天井院落群。公廳屋為將軍府主體建築,前有七級台階,面向以水池為核心的寬敞庭院,地位突出。將軍府每列公廳屋雖進深豐富變化,卻始終廣“不過三間”,按照許氏族人世襲官階之制符合《明史》“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
許家橋將軍府
許家橋將軍府公廳屋平面圖

主要建築

門樓
許家橋將軍府門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柱網布置呈宋《營造法式》“分心槽”樣式,“山牆擱檁”,兩側為獨具湘南特色的“貓弓背”封火山牆,牆頂為盔頂做法。內部空間由中柱隔板劃分為內槽和外槽,其中內槽採用“三步架”抬梁混合穿斗做法;外槽檐柱與中柱由月梁穿插連線,月樑上置矮木,矮木上置坐斗,坐斗上蓮花形柁板與魚尾形栱十字相交,魚尾形栱臂懸挑承接“一栱二升”和蓮花形柁板共同承接卷棚頂下兩根方脊檁。門樓山牆面置坐斗一半隱埋於牆身,垂直牆面挑出“丁頭栱臂”,上置“一斗二升”,托檁承頂。梁枋上雕刻猴、鹿、纏枝花卉等精美圖案,彰顯將軍府邸裝飾之華。
許家橋將軍府
門樓
公廳屋
將軍府的主體建築為並列在月台之上的兩座公廳屋,前有醒目台階以及水池、門樓、月台、甬道,周圍有圍牆環繞。公廳屋將門樓、公廳、廳堂、後廳縱向布置的,構成了互相聯繫的整體序列。公廳、後堂向庭院開放,可供人行進穿越,通達至後廳。多個廳堂位於同一軸線上,屋前有及月台,這種“重廳”的空間形態和使用方式,是明代官員普遍使用的住宅模式。
許家橋將軍府
梁架
“公廳屋”第一進為門樓,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面闊12.5米,進深5.5米,脊檁下皮高度4.1米,“七架梁”。外槽為三步梁,“脊步梁”用雕刻成花型的斗栱代替。“雙步梁”為月梁制,樑上置坐斗,坐斗上安放蓮花形柁板承檁。外槽實際為軒廊,地面用規整的青石板鋪成。廊邊鋪長條形階條石。內槽亦為三步梁,梁枋無雕刻,但各梁架節點刻有臥鹿、飛鳳等形狀各異的駝墩瓜柱。門樓整體木構架呈南方典型之“穿斗”做法,卻在一些承重節點上施加斗栱樣式,以符官宅等級形制,是明代封建等級制度結合地方做法的體現。
“公廳屋”第二進為公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部為廳堂,後部為天井與兩側廂房。寬與門樓相同,進深8.7米,脊檁下皮高度4.8米。廳堂為“五架抬梁”前後並接“三步梁”混合穿斗。“雙步梁”為直梁,後端插入中柱,前端伸出外檐柱成挑檐枋承重檐檁,月梁之上蓮花形坐斗之下為矮木,似元代以前建築之“駝峰”做法。廳堂平面上採用了“移柱造”做法,將廳堂內外兩金柱分別向所鄰外檐柱挪動一定距離,以獲得室內較為寬敞的活動空間。許家大院的先輩世代出身武官,練武成為許家世代傳習的技藝,凡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許家橋村民都習武,當地俗傳“上有魯家,下有許家”。廳堂之寬同時也滿足了族人的精神空間訴求。
“後一廳”前與公廳相連。進深9米,高5.5米,共四榀梁架,系“瓜柱穿斗抬梁混合式”構架,外側兩排為排山柱。形成五柱七瓜即“前三後四”瓜柱的樑柱結構。
“後二廳”原為神堂,供奉歷代祖宗牌位,進深12.6米,布局結構與後一廳相同,但裝飾比“後一廳”更加講究。右列北四棟保存完好,一樓的梁枋已經見不到精美的雕刻,系因原來的裝飾損毀,在後來維修中沒有恢復原貌。第二棟的公廳中間兩排抬梁式梁架被戶主拆除改為五柱穿斗式結構,梁架原構被戶主完好保存。第四棟原來也作為神堂,現已被改建成一般性住房。
橫屋
橫屋建在公廳屋的兩側,左右上下對稱排列各有四座,部分倒塌或改建成現代民居。目前僅剩北邊一座完好。系懸山屋頂,四排梁架,每排呈五柱七瓜的布局,明間為廳堂,兩次間是臥房。前檐柱和前金柱的穿枋上雕有駝峰承重檁條。公廳屋的門樓、公廳、後一廳、後二廳及橫屋都無磚牆,系由明代初期青磚不能大量的燒造,只在排山柱和門屋的中柱上裝木壁板為牆,符合明代初期建築少用青磚的時代特徵。
許氏宗祠
許氏宗祠系“天井合院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三棟。整體進深32米,寬10.5米,建築面積約336平方米。進大門入第一棟前為門廳,中為天井,兩側是廂房,梁架系“穿斗式”。過天井兩側走廊進入第二棟即中廳,四榀梁架,中間兩榀為“瓜柱抬梁混合穿斗”結構,側面兩榀為五柱排山柱穿斗混合磚牆承重。第三棟後廳通過走廊與中廳相連,屋內梁架採用“五柱七瓜”穿斗樣式。廳堂用了“減柱法”以增加室內空間,前檐柱距前金柱1.3米,後金柱距後檐柱2.3米,而前後兩金柱間距4.4米。減柱之法明代後期基本消失,許家橋明代將軍府中減柱、移柱的做法體現了由明早期到明中後期的建築形制過渡,以及地方做法的時空滯後性。
水池
許家橋將軍府現存明代修建的排水、消防水池,占地面積約286平方米,為永州市內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將軍府院水池。池兩側為寬廣的舞獅坪(歡慶坪)面積上萬平米。每逢過年過節,或逢大事喜事,宗族聚此歡慶,消防池即起消防之用,更起園林之用。池兩側設縱橫通道,縱通直通池後縱線正屋。
許家橋將軍府
七級青石台階

文物遺存

石碑
許氏祠堂發現有石碑三塊:一是“歷代宗子萬古流傳碑”,此碑刻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主要記載許氏一族的譜系、源流以及在許家橋村發展的歷史,與許氏族譜互為佐證。二是“重修祠堂碑”,此碑刻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記載了許氏後人在清道光年間集資重修祠堂一事。第三塊碑是“禁菸、禁盜告示碑”,此碑刻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主要記載許氏族規。
許家橋將軍府
石碑

歷史文化

石碑記載
據許氏祠堂出土石碑記載,許氏一族於“洪武丙午年十一月來居此地,世代昌隆”。明洪武實無丙午年,此處應為元至正丙午年(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這與許氏族譜記載大院始建年代相符,反映了當時漢人對胡人統治年號的反感,也從側面佐證了許家大院的始建年代。許氏一族為將軍世家,自元末至明早、中期均擔任地方軍中要職。據許氏族譜記載,許氏始祖(字煥長)“原籍浙江嘉興府嘉興縣善良鄉人,元至正時為湖南衡永郴桂副都統,誥封振武將軍(從一品)……明洪武初,許氏始祖世襲指揮使(正三品),置田兩百畝,定居許家橋;六世祖於嘉靖年間世襲指揮使;八世祖以軍功保授戎府……”。

文物價值

許家橋將軍府本體及環境原真性好,是研究古代官宅建築特徵、演變與斷代的重要實物例證。
許家橋將軍府
明代構件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許家橋將軍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許家橋將軍府位於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梳子鋪鄉許家橋村
許家橋村村民委員會

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許家橋將軍府,路程約29.5千米,用時約52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