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山南大房

許家南大房位於黨山鎮西南集鎮與村交匯處,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據《山陰碧山許氏宗譜》載:“始祖許承一[明成化五年(1469)生,嘉靖四十三年(1564)卒],娶黨山孫氏為妻。故於明嘉靖年間自本邑馬鞍亭山小婁遷徙山陰碧山(今黨山)為一世,建老台門。傳至四世,許氏子孫繁衍,日益繁富,分為老八房,各建屋宇,另立門戶。大房魁,字斗山,於萬曆年間在老台門跨河西南建南大房,為三進兩個四和院建築。歷經十三世,又續建九大樓和東西廂房,遂成現存南大房四進三天井,總面積達3000多平米的大型民居,其布局完整,規模龐大,是蕭山地區古民居當中時代較早且規模最大的一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黨山南大房
  • 位置:黨山鎮西南集鎮與村交匯處
  • 時代:明代、清代
  • 占地:3116平方米
南大房簡介,名稱,時代,地址,許家南大房概況,描述,規模圖表,價值評定,

南大房簡介

名稱

許家南大房

時代

明代、清代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黨山鎮
黨山南大房
許家南大房位於黨山鎮西南集鎮與村交匯處

許家南大房概況

描述

許家南大房占地3116平方米,朝向為南偏東15度,共有四進三院落及一後宅。南、北、西三面均有河道。南距南大房30.5米處自南往西是專屬許家使用的小河道,與北面的里湖河相通。小河道以西有許氏宗祠和許氏家塾。里湖河上有永祿橋,河以北分布有許家老台門、九如堂、金春堂、大台門的泰升當等,都屬許姓家族,再往北是黨山老街,靠北海塘。
小巷小巷
南大房前三進在平面上呈長方形,按中軸線分布,東西廂房對稱,第四進自成一軸線分布。南大房第一進為面闊11間的平房,做門廳等用途。第二進面闊5間,進深7檁,保存較為完好,結構精良,細部構件及梁架等都反映出明顯的明代中後期建築風格,可能在當時做正廳,接待賓客所用。第三進為面闊5間的樓房,作為內宅,許家生活起居之地。第四進是清光緒時續建,面闊9間,前有廊,進深9檁,自成一三合院建築形式。第四進北還有一後宅,前後兩進。
許氏宗祠名希范堂,占地約552平方米,朝向正北,修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同治年間和光緒年間都經重新修葺,現存建築屬於清代晚期。原有三進,面闊三間,兩側廂房。第一進做廚房和帳房,第二進為拜廳,第三進供奉歷代神主,築有台。
東廂房東廂房
許氏家塾坐落於祠堂東首,前後兩進,左右有廊,是當時許家管理祠堂及族中子弟讀書場所。

規模圖表

許家南大房主要建築一覽表
建築群
建築數量(棟)
建築面積(平方米)
南大房
10
3541
第一進
第二進
第三進
第四進
後宅
1
1
1
1
2
336
347
387
865
245
許氏宗祠
2
245
前進
後進
1
1
127
118
總計
12
3786

價值評定

1、許家始祖許承一在明嘉靖年間從紹興馬鞍亭遷徙至山陰碧山,(今黨山)先建許家老台門,傳至四世後,時黨山北猶瀕海,漲沙數十里,內樹吉貝,外饒斥鹵,居民日益繁富,許氏先以捕魚為生,後營農商,溱溱以盛,子孫繁衍,分為老八房,各建屋宇,另立門戶。大房魁於萬曆年間在許家老台門跨河西南偶建南大房,當時已頗具規模,從現存第二進的建築可見一斑。而且毗鄰北海塘, 對於研究當地的歷史與民俗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2、許家南大房總體格局保存相當完好,規模龐大,是現存古民居中不可多見的一座。因地處紹興與蕭山的交匯處,保留了很多具有濃郁水鄉特色的建築因素,如許家南大房及周邊的古建築許家老台門、九如堂、泰升當等都臨河而建,許家挖掘、專用的小河道,都是當時當地交通方式的一種反映。又因近海,九如堂等建築中都有內外相接的兩重門,避免當時紛擾的海盜。南大房及周圍許姓家族建築是研究古民居一個優秀的範例。
3、南大房四周遍布許多許姓家族的產業,如許氏宗祠、許氏家塾、及上文提到的老台門、九如堂、金春堂等等,是當時以血緣為紐帶的許姓族群聚居的一個典型聚落,對於研究當時鄉村的宗法制度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許家南大房承載異常豐富的鄉土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具有非常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