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芳村

南宋末年仁十公諱側心由余乾縣城東遷居上倉,第三世孫瑞十餘公諱元久,至元朝十年(1278年)遷居進官堂即老屋居住,當時屬餘干縣管轄與王姓同居,許姓日益蕃昌,而王姓自願南北遷離,另立村名為羊家村、前羊村。許姓改名為羊坊村,直至清乾隆48年(1778年)許應宗先生曰:“羊坊非佳號也,胡可以坊而羊之?應字為揚芳,斯可以弘揚而流芳百世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揚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 
  •  : 
明正德七年(1512年)因爆發王浩八農民起義和陳武魁叛變,餘干縣、波陽縣、樂平縣、貴溪縣鞭長莫及對山區現萬年難於治理,御史割四縣邊繳而立萬年縣,揚芳村邃屬萬年縣管轄。
又據譜版志載,勉二公幼女適嫁淮王,淮王率兵馬數千來揚芳認親,僅五天青劃被馬隊吃光,羊群一時間饑荒,在更名之前,因有羊荒之說。
村人為表準王的光監,在村國心特植槐(淮)樹一株,以作榮耀的紀念。
此樹因立大路邊,年久經磨歷劫,樹尖長至三米復輒向地面生長,觸地後,又轉向朝天滋長,因有一槐三樹之稱,被稱為八景之一。村民為保護槐樹,四圍環籬,肥水施灌,春華秋實,十分繁茂,三百餘年,亭亭如蓋。
村人有此樹而感自豪。過往文人墨客無不高贊奇稱,詩、詞、贊文,不計其數。
其後,勉二公女生子,稱為黃娘。死後,勒葬本縣烏?尾,至今二十世紀八十年被盜墓,珠寶、金銀及其其它殉葬品不可勝計。勉二公共生六子,惟長子璇三公諱世寬,首居老屋白果樹,後遷大屋堂,即今之新屋村。因其人胸懷開闊,志略過人,自幼甚得父之愛,家殷富,世稱璇十萬,璇三公為新屋村始祖。至此,揚芳遂有老屋、新屋之分,
大明成化四年(1468年)大旱歲飢,璇三公以谷千石賑濟當代,獲皇賜義民二字,於村中心建一亭,稱為義民亭以表之,此亭建造古雅別致,分上下兩層,分層之間,左右懸掛皇封義民亭金匾兩塊。紅頂黃檐,八角朝天,雕花緊緻,當代人稱於聖旨亭,鹹稱龍亭,二百餘年後,於1666年經康熙之變,此亭遭毀。當時,即有人稱此為荒亭、草亭雲,又越二百餘年,至民國戊午年,前清稟生許元升字羊貞,應眾議於原址復建一亭,亦獲萬年縣署贈送義民亭匾二塊。1972年在破舊立新運動中,此亭中被拆除。文化大革命後,眾議此亭不可少,乃集體重建一亭,稱為涼亭,如今往來商賈,學生集伴,眾事商討,老人閒聊,均集於此。昔日許球先生稱道此亭說:“雖醉翁,豐樂有過人之而無不及”。
15世紀中葉,揚芳雖有老屋、新屋之分,但親如一家,由於枝繁葉茂,按支派劃分為十房、老屋五房、新屋二房,繁衍尤為昌盛,除外遷者,現共有住戶二百一十家,此二百一十戶兩村使得其半,老屋除大房五戶外,均屬五房後裔,新屋除三、六、九、十房10戶外,均屬二房公後裔。第四、七、八房均後繼無人。約明朝末年,老屋村建五房公祠於村正中,面對戲台。新建二房公祠於前坂,每值春(清明節)冬(冬至)二祭,集全村之後裔匯聚一堂,炮轟、燭亮、香菸裊裊,祭敬祖先。明弘治末年新屋村建璇三公祠於大屋堂,前後兩進屋高且大,每年清明節冬至,受新屋全村人祭拜。明嘉慶年間,新屋村眾建接雲峰廟,因山勢高聳入雲而得名。清鹹豐年間,兵?成炭越一年庚申歲(1860年)合眾又復重建,許養貞先生設帳於廟,並設立經學堂於廟,四方弱冠子弟,鹹負笈於此。先生慕山勢磅礴,風景秀麗,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遷居於廟之下——唐道塢。1931年土地革命時期,此廟被毀國民黨燒毀。
明萬曆五年(1577年)老屋村三十世孫許解信,忘紛華惟清淨以潔己,將一己之山園田地,改創霞灣水轉東流之上峰,建一庵宇,山勢如江漢,朝宗于海遂名之謂海會庵雲。建成後,與接雲峰隔三里許,相對峙立,其暮鼓晨鐘,遙相呼應,康熙甲辰年(1664年)我族後裔眾議,只分支祖先祠,而上自知柔公,下至伯六公均未建祠宇,子孫無地緬懷先祖,於是石峽無旭,揚芳新屋玉鉉、首州、老屋村紹祥及小贊村,上下倉首士,決議於新屋村龍山下創建許氏宗祠,由揚芳老、新屋石峽三村捐資,按文公三棟祠堂圖以營之,四周圍牆三十八丈,前後三進,屋裡兩天井,天井兩廂房為通道,屋高一丈九尺六寸,?高二尺,柱大一圈。乾隆丙子年(1756年)又添建庖?(廚房、浴室)落成之後,豐始祖尚書知柔公、中憲大夫伯六公及列祖位牌畫像,於正堂以祀之,地面鋪青條石,上懸孝悌忠信四個大字,莊嚴肅穆,一時被譽為萬年第一祠。三族捐田二百三十畝,以備三縣同宗祭祖大會烹炊之需,每年清明節,雲龍公之後裔,事先確定為掃墓隊,為列祖掃墓,每年冬至節,各族首士,年滿六十以上高齡者,可帶車役一人,中國小畢業者弈可帶車役一人,大學畢業者,可帶橋役二人參加冬至宴會。時間兩天,第一天先祖之高風亮節。第二天下午散會時,按上述人員等次發放助肉二斤、四斤、十六斤,每年春節按人丁及以上等次人員領取圓餅——年頭餅。自元月一日元宵節十五天,祖先堂日夜燈火通明,香菸不斷。
清之道光末年,碧玉公後裔許心織,家豪富,有良田三百畝,生子起生,年逾二十,娶妻後暴死,心織年五十餘娶繼室,連年生二子福生、德生,老人喜不可喻,於是修身養性,行善積德,樂意施捨,建文武學堂,延師坐館,村人子弟入學,喜迎而不費取。又於村中心大路上建石路一百三十丈,兩旁砌石英,中間鋪平面青條石,以後,儘管陰雨連綿,大道從不泥濘。
1926年,成立中共萬年縣第一個支部,胡渙生為首任書記兼宣傳委員。他家住揚芳境內,黃土彪任組委員,他們隨時在揚芳宣傳馬列主義,宣傳無產階級革命。1982年方誌敏來萬年宣傳革命並委派邵武平在揚芳許氏宗祠設立萬年、餘干、餘江三縣革命指揮部,除萬年縣城外,先後爆發了蓬蓬勃勃的農民暴動,1930年,紅軍缺鹽,組織紅軍,游擊隊六百人去餘干接鹽。在鄒元與餘干國民黨隊伍一百餘人相遇。接仗之後,國民黨全軍覆沒,紅軍滿載鹹鹽勝利歸來。南天萬年縣國民黨軍隊亦有一百餘人,來揚芳許氏宗祠進行清剿。到揚芳後,得知紅軍已去餘干,即向餘干方向撲來,妄想一舉殲滅。而凱旋的紅軍亦得知國民黨已來揚芳,做好了充分迎戰準備,兩軍正於檀樹嶺相遇,國民黨軍隊見紅軍人眾勢大,喪魂失魄,翻身逃遁。紅軍緊追不捨,兩軍在揚芳牛屎坂展開了激烈的血戰。最後國民黨軍傷亡十之八九,至第二年春耕時楊家山下晚田裡仍有一具全身戎裝德國民黨軍的屍體。1931年國民黨軍出於對紅軍的報復,調來兩個團的兵力,又來揚芳掃蕩。聞訊後,紅軍已將許氏宗祠德機關人員轉移餘干,國民黨軍隊即將曬穀?四十床,依豎在祠堂屋內,燒油縱火,反扣門環,其始圍牆堅固不透氣,瓦厚不通風,火焰漫?橡燜燒,其後火光突然從兩個天井爆了出來,兩根大火柱在熱空氣德推動下,越燒越熾,就這樣燒了一晝夜,一棟祠宇大廈化為焦土。這一次土地革命直至一九三四年紅軍北上為止先後八年里,揚芳多次成了戰場,為革命犧牲了十六個烈士。
清光緒乙酉年(1887年)二房公後裔分別建泉玉公祠、碧玉公祠兩棟,前玉公祠建於花門樓,分前後兩進,前一進左(1887年)寄附建璨麗公祠。碧玉公祠寄附於二房公祠左側,以上祖祖先祠均於50年土改時分配給貧丁中農。
自明清以來,宗譜聯修是立身處世德大事,樂平、波陽、餘干、萬年、餘江四十多許姓村莊,均系尚書知柔公德後裔,互相往來頻繁。解放前常以玩燈,演太子班戲,作為串宗訪祖德工具,以是彼此情感日益親熱。餘干之長山、上林、蟬林、石峽、萬年之揚芳老屋、新屋、小贊、餘江之彬江、路邊、大田、歷來聯修宗譜,每二十年一修。至於掃墓祭祖、濟貧、救災,及其其它眾事計議,均以揚芳村為中心。最後一次修譜,是1938年,在老莊山下做好平房八間,以供修譜專用,是為譜局,1939—1940年10月,才完成八村以蘇修形式的譜牒。慶典時,頗為隆重,迎來名戲班“同春舞台”,高扎花團錦簇德台面,宰豬30頭,開宴百席。晚間梨園子弟戲布,吊辮,放盆花,煙花,持續六晝夜。最後一日,十二把轎子抬十二箱珠紅,趙體書寫的余、萬、安許氏宗譜,上插始祖及列祖畫像。佇列按大會首士、命官、名士、賓客、壽星、學生、大會工作人員為順序,十個樂隊、二十個鳴炮放銃硝的夾插在遊行隊伍之中,鼓樂喧天,鞭炮齊鳴,披紅掛彩,熱鬧異常,這樣繞揚芳十里一周,是謂之出譜。
1860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部隊,由余江縣經萬年縣北上,至本鄉燒橋村誤途來揚芳五十餘人在村中宣傳太平天國政策。推翻滿清統治。特別在服飾上強調復漢。強令男人去發鞭。婦女去裹腳帶。當時有不少青年人回響了這一號召,但也有不少中老年人愛之如命,溜之大吉。革命失敗後,清政府清查長毛分子,有雲登、陸祥等青年人被查獲,牆令罰勞役一月,寫悔過書,張貼示眾,至今仍有“鞭子悔過”的傳說。
1942年,日寇已侵入我省,到處燒殺擄掠,姦淫婦女,空中“黑士”形的飛機,群魔似得划過山頭,炸彈轟炸,機槍掃射,河裡的汽船不分晝夜地吼呼,十分囂張,到處人心惶惶,雞犬不寧,5月2日,日寇一百餘人,侵入我鄉射林村,槍殺一人,傷八人,燒民房十五棟。六月四日,又侵入燒橋村,打死一人,搶奪財物無數上述兩村與我村皆本鄉大村,鼎足距離只有五—八里,揚芳村倖免於此。但牲口宰盡,田地荒蕪,鹽價暴漲至一擔谷一斤,多數民眾煎硝鹽度日。日寇每入侵,總在天亮之前,或在黑夜進行,全村人所以露宿密林四十餘天,村里竟像一座陰暗的地府。
1945年—1949年,苛捐雜稅,抽兵抓夫,日益增多,全村37人服兵役,其餘兄弟多的,只有離鄉背井,剩下翁嫗婦幼在家抵擋差役催命的苦難,曾一度蕭條冷落,苟延殘喘而掙扎度日。
1946年國民黨政府沿收各類會田四百畝為公產田,租谷七百餘石,(市斛)交三民鄉公所。
1949年4月23日,萬年縣縣長肖子明率保全團、警察隊逃離萬年,四月二十八日(農曆四月初一)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擊敗南逃德國民黨軍隊,解放了萬年縣。五月四日成立萬年縣人民政府,許嘉陸(東北人)任第一屆縣長。八月,我村開始清匪反霸減租減息運動。
1950年土地改革,沒收國民黨公產田,其它封建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740餘畝,全面丈量土地,稻田分上中下九級,旱地分上中下三等,平均(按人口)每人分得稻田二畝一分。八月,開展掃盲運動,成年人參加速成識字法學習,鼓腰隊,秧歌舞,賽歌會,現代戲,村里活躍空前。
1958年,正月初一,全村400仁頂風冒雨,積肥,修水利大躍進開始。
九月百分之七十德勞動力參加煉鋼鐵。九月下旬,全區四千勞動力建築橫溪水庫,奮戰秋冬雨季,宣告成功,長5.5公里,壩高14.5公尺,水庫總容量五百六十萬公方,可灌溉農田四千畝,占新屋村稻田一千畝。
1958年下半年—1959年九月,新老屋兩村分別起兩個大食堂,吃大國飯。1960年,縣水電局撥渡船一隻給橫溪水庫,用以解決餘干、萬年兩縣人民往來和揚人農作柴樵的困難,1981年在新屋村口即橫溪水庫中斷,再築一條堤壩,方便人來人往,取消渡船,堤上段新建百畝面積的珍珠場。
建築橫溪水庫以後,耕地面積減少,由政府組織安置,人口外遷。自1961年——1966年,先後從新屋村遷出五十一戶。
1980年土地承包到戶以後,全村人民生活大有提高,自老屋至新屋一條公路計一里,沿路房屋林立,坐落有致,樓房如雨後春筍,電燈似天街繁星,車輛如梭,機器轟鳴,一一換了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