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表證有風寒表證和風熱表證兩種,風寒者宜辛溫解表;風熱者宜辛涼解表。此外,若表證兼氣、血、陰、陽之不足,還須結合補益方藥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勝邪卻。故解表藥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三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表方劑
- 作用:疏解肌表,促使發汗
- 性質:解除表證的藥物
- 味道:辛味
基本介紹
解表藥大多具有辛味,辛能發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達到外邪從汗而外泄,表證得以解除,即《內經》所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意思。解表藥有溫性和涼性之分,它們的適應證也不相同。該類藥大多入肺經和膀胱經,故其適應證和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和臟腑有關。
凡以解表藥為主組成,具有發汗解表等功能的方劑叫解表劑。
本類方藥主要用於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現的表證。症見:惡寒發熱,頭身痛,脈浮。或用於疹透不暢或風濕痛有表證者。
臨床上,表證有風寒表證和風熱表證兩種,風寒者宜辛溫解表;風熱者宜辛涼解表。此外,若表證兼氣、血、陰、陽之不足,還須結合補益方藥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勝邪卻。故解表藥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三類。
套用注意
2.服用解表藥後宜避風寒。如外感風寒之表證,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發汗,以微汗出為度,以免大汗傷陰耗氣。應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陽虛自汗、陰虛盜汗、瘡瘍久潰、失血者不宜單用解表劑,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以達邪去而不傷正之目的。
常用方劑
【組成】
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6克 甘草 3克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方歌】麻黃湯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2]桂枝湯
【組成】桂枝(去皮)三兩(9克) 芍藥 三兩(9克) 生薑(9克)三兩 大棗(切)十二枚(3枚) 甘草二兩,炙(6克)【功用】解機發表,調和營衛【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方歌】桂枝芍藥等量伍,姜棗甘草微火煮。解肌發表調營衛,中風表虛自汗出。[2]敗毒散
瘡腫初起。紅腫疼痛,惡寒發熱,無汗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數。
【用法】
【禁忌】
【方解】
生葳蕤9克,生蔥白6克,桔梗4.5克,東白薇3克,淡豆豉12克,薄荷4.5克,炙甘草1.5克,紅棗二枚。
【主治】
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證。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咽乾,舌紅,脈數。(本方常用於老年人及產後感冒、急性扁桃體炎、咽炎等屬陰虛外感者。)
【正文】
功用:滋陰解表。
用法:水煎,分溫再服。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主治陰虛之體外感風熱者。外感風熱,故見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咳嗽、口渴等症;陰虛之體,感受外邪,易於化熱,且陰虛者亦多生內熱,故除上述邪襲肺衛的見症外,尚有咽乾、心煩、舌赤、脈數之症。治當辛涼解表,滋陰清熱。方中葳蕤(即玉竹)味甘性寒,人肺胃經,為滋陰潤燥主藥,用以潤肺養胃、清熱生津,因其滋而不膩,對陰虛而有表熱證者頗宜;薄荷辛涼,歸肝、肺經,“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用以疏散風熱、清利咽喉,共為君藥。蔥白、淡豆豉解表散邪,助薄荷以逐表邪,為臣藥。白薇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而不傷陰,於陰虛有熱者甚宜;桔梗宣肺止咳;大棗甘潤養血,均為佐藥。使以甘草調和藥性。諸藥配伍,汗不傷陰,滋不礙邪,為滋陰解表之良劑。
麻黃9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24克。
【主治】
外感風邪,身熱不解,咳嗽喘逆,氣急鼻扇,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者。
【正文】
功用:辛涼宣洩,清肺平喘。
古籍論: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鬱熱致喘之主方。若表證仍在,乃用麻黃宣肺,以發散在表之寒。汗出而喘,為里熱所迫,故用石膏清肺,清在里之熱。杏仁輔麻黃以平喘。甘草助石膏以生津。至此里熱清,表邪解,則汗自止,喘自平。
點評:無汗而喘、身惡寒,主要用麻黃湯,以辛溫散之;有汗而喘、身大熱,主要用白虎湯,辛寒來清之;若有汗、或無汗、身無大熱而喘,則宜用麻杏甘石湯兩解。
升麻30克,芍藥30克,炙甘草30克,葛根45克。
【主治】
麻疹初起。疹發不出,身熱頭痛,咳嗽,目赤流淚,口渴,舌紅,苔薄而乾,脈浮數。(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帶狀皰疹、單純性瘡疹、水痘、腹瀉、急性細菌性痢疾等屬邪郁肌表,肺胃有熱者。)
【正文】
功用:解肌透疹。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克 ,用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一日二三次。以病氣去,身清涼為度(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禁忌: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內陷而見氣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動者,則當禁用。
方解:麻疹之疾,是由小兒肺胃蘊熱,又感麻毒時疫之邪所致。若麻疹初起,又遇外邪襲表,抑遏疹毒外達之機,以致疹發不出,或疹出不暢。麻毒、外邪犯肺,邪正相爭,清肅失調,故初起可見身熱頭痛、咳嗽、脈浮數等肺衛症狀;風邪疹毒上攻頭面,故目赤流淚;熱灼津傷,則口渴、舌紅苔乾。治當辛涼解肌,透疹解毒。方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胃經,解肌透疹,清熱解毒為君藥。葛根味辛甘性涼,入胃經,解肌透疹,生津除熱為臣藥。二藥相配,輕揚升散,通行肌表內外,對疹毒欲透未透,病勢向外者,能因勢利導,故為透達疹毒的常用組合。方中芍藥當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熱涼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血絡熱毒,為佐藥。使以炙甘草調和藥性。四藥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