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教育時間是從1945年 8月中國抗日戰爭勝利起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止,教育繼續執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教育
- 時間:1945年8月到1949年10月
- 教育方針: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
- 所堅持的原則:教育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服務等
當時各類學校都加強保衛邊區、動員人民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爭取自衛戰爭和解放戰爭勝利的宣傳教育。學校教育內容和組織形式都根據戰爭的發展和需要,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各科教學分別加授有關時事政治的內容,以及軍事常識、軍事訓練等。各地學校還確定了適應戰時需要的戰時體制和教學組織形式,做到在戰鬥進行的條件下學校不致被打散,仍能繼續教課,或轉變為戰地服務組織,如宣傳隊、醫療隊、救護隊、運輸隊等;戰鬥結束後,可迅速複課。學校教育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此外,解放區教育積極為解放戰爭的需要培養人才,輸送幹部。與土地改革緊密結合,教育為土地改革服務,如進行土改教育和政策宣傳,組織師生參加有教育意義的土改集會,培養和訓練翻身後的農村幹部,大量吸收農民子女入校學習等等。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解放區的教育陸續進行了整頓、改革和提高,逐步向正規化、制度化方向發展。各解放區先後召開了一些會議,如:1946年 3月蘇皖邊區、8月山東解放區、1948年7月晉察冀邊區的冀中區行署、8月華北中等教育會議及東北第三次教育會議等,都在總結過去經驗、肯定成績的基礎上,先後提出了向新型的正規化的教育方向發展的問題。各解放區還陸續制定了一些教育規程、教育方案及實施辦法。在“幹部教育第一” 的原則下, 有的地區已經提出由初小、高小、國中、高中到大學 5個階段的學制系統。改變了幹部教育與國民教育各成獨立系統的情況,下一級學校對上一級學校已經有了預備教育的性質。學校管理體制更加健全。學校實行集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內部實行教導合一制度。中學課程逐步達到文化課占90%,政治課占10%。明確學校以教學為主,教師在學校中起主導作用,同時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還制定了考試、畢業、獎懲等各種規章制度。至此,學校教育就更加重視提高教育的質量。
隨著戰爭的勝利,解放區有了近代化的工礦企業和交通運輸業之後,各解放區就重視中等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的發展,把初級職業學校和高級職業學校納入中等教育學制系統。各地為此開辦了許多中等專門學校。如蘇北工業專門學校、蘇北鹽墾專門學校、東北軍區軍工部舉辦的工業專門學校、哈爾濱第一技術專門學校、松江省立糖業專門學校、松江省立農林技術專門學校、安東省科學院等等。在東北解放區,有的中學還實行職業分科或開設職業班,如在中學裡分設農林、礦冶、軍工、機械、採礦、師範等科;有的還實行企業部門辦技術學校或藝徒訓練班,造就中級建設人才。
“幹部教育第一”的方針,在解放戰爭時期又有進一步發展,它把短期訓練與長期培養結合起來;並且既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又重視科學技術教育,幹部受教育程度已經提高到相當於中學水平,並向大學水平發展。各解放區成立了一些新的幹部學校,如東北軍政大學、遼東人民軍政學校、遼南建國學院、西北軍區人民軍政大學,以及華北和其他地區成立的人民革命大學等。這些學校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中心,學員經過短期培訓後,就輸送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部門工作。在這個時期,解放區還進一步發展了正規化、專業化的高等教育,以培養各種建設人才。在陝甘寧保留有延安大學,在晉察冀整頓了華北聯合大學。山東解放區成立了山東大學,晉冀魯豫邊區成立了新華大學(後改名北方大學)。蘇皖邊區成立了華中建設大學。東北解放區高等教育發展更快,到1949年 8月,經過整頓已有東北大學、東北行政學院、東北魯迅文藝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農學院、哈爾濱醫科大學、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瀋陽工學院、瀋陽農學院、瀋陽醫科大學、大連大學、延邊大學等12所高等院校。這些院校一方面提高在職幹部文化水平,一方面培養未來的新幹部。解放區高等教育的發展,標誌著幹部教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既著眼於當時解放區的建設,又給未來新中國的建設作了必要的準備。
根據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需要,各解放區都很重視在職幹部的學習,要求幹部學習理論、學習時事政策、學習文化,以適應革命工作更高要求。同時還制定了有關的制度,如學習制度、考核制度、領導制度等,使在職幹部學習得到進一步保證。
解放區還整頓、改革和提高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有的地區叫國民教育,有的地區叫民眾教育,它既包括成人教育,也包括兒童教育。兒童教育有初級國小、高級國小;成人教育設初級民校、高級民校。此外,還有一攬子性質的初級國民學校,兼顧兒童教育與成人教育兩重任務。成人教育不定期,以修完規定課程為準。這個時期初等教育的特點是把成人教育和國小教育結合起來,並納入學制系統。
各解放區為提高初等教育質量,採取了很多措施,如加強師範教育,重視師資培訓,改善教師待遇,積極提高教師質量。同時,加強教材建設,提高教材質量。有的地區還建立中心國小,帶動和輔導一般的初級國小,以提高教育質量。
為了更好地發展初等教育,還採取了民眾路線的辦學方法。即根據民眾的需要和自願,實行民辦公助,充分發揮民眾辦學的積極性。教育部門對民辦學校,在業務上給以指導幫助,在學校設備上予以輔助獎勵,對基礎薄弱的地區給以經費支援。辦學形式靈活多樣,正規與不正規相結合。有全日制、半日制、隔日制;也有早學、午學、夜學、識字班、識字組等。此外,還開展勤工儉學,通過種田、辦合作社、開小型工廠、發展副業等,解決學校一部分辦公經費、學生的書本費和民校教師的生活費。
解放戰爭期間,解放區發展很快,新解放區有大量學校需要接管。解放區各級政府在接管和改革中,採取了審慎的政策和措施:①對各級學校採取保護政策,妥善接管。在各級學校建立新的領導體制,廢除國民黨政府軍訓、童子軍訓練和反動的訓導制度,解散反動黨團組織。對原有課程進行初步的調整和改革,廢除公民課及其他有法西斯主義毒素的教材 , 採用新的政治常識、國文、中國近代史等教材。②在接管學校時,對於廣大教師和知識分子採取團結教育的政策,提高他們的覺悟,使其更好地為人民服務。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師生員工學習革命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認識中國革命的前途和任務,明確個人努力方向,清除國民黨政府反動宣傳的流毒。由於政策正確和措施有力,新解放區各級學校不僅沒有遭受破壞,而且很快恢復了秩序,走向正軌。
在解放戰爭期間還對舊社會遺留的私塾進行了改造。要求私塾取消傳播封建思想的教材,採用解放區編的國小教材。不允許打罵兒童。對學生實行民主管理,組織兒童團參加社會活動,幫助私塾教師提高政治覺悟和文化業務水平。
解放戰爭時期的教育實踐,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和政策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也為新中國的教育建設做了必要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