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教育,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抗日戰爭,在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所作的《論新階段》政治報告中提出了關於“實行抗戰教育政策,使教育為長期戰爭服務”的主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教育
- 類別:教育
- 時間:1937
- 目標: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
政策介紹
“第一、 改訂學制, 廢除不急需與不必要的課程,改變管理制度,以教授戰爭所必需之課程及發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原則。
第二、創設並擴大各種幹部學校,培養大批的抗日幹部。
第三、廣泛發展民眾教育,組織各種補習學校、識字運動、戲劇運動、歌詠運動、體育運動,創辦敵前敵後各種地方通俗報紙,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與民族覺悟。
第四、辦理義務的國小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後代。”
根據毛澤東的意見,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作了《實行國防教育政策,使教育為民族自衛戰爭服務》的決議。各抗日根據地都遵照這個決議實行國防教育政策。
實施國防教育政策,就是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眾的抗日知識技能和民族自尊心為中心”的教育內容,培養具有民族意識、有勝利信心、有戰爭與生產所直接需要的知識技能的抗日國民和抗日幹部。為此必須貫徹執行教育為抗日戰爭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必須改變教育的舊制度、舊課程,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發動人民自己教育自己、實行以民教民的新方法。同時,還必須建立文教統一戰線,廣泛吸收一切贊成抗日的知識分子,參加抗戰救亡工作,參加抗日根據地的文教建設工作。
抗日戰爭和各抗日根據地建設事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培養大批軍政幹部,故抗日戰爭開始以後,黨就著手開辦了許多幹部學校。如中央黨校,馬列學院、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延安自然科學院、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幹部學校、延安大學、陝甘寧邊區行政學院以及華北聯合大學、白求恩衛生學校等等。另外,還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開辦了許多訓練班。這些幹部學校和幹部訓練班的培養目標雖然各有不同,但它們都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特點:①教育工作密切為抗日戰爭服務,所有學校都實施國防教育,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抗戰實際;②強調理論與實際聯繫,學生除學習外,還參加實際工作,參加民眾工作,參加生產勞動;③教學採取講授、自學、討論、輔導、個別幫助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④師生關係是民主平等的關係,師生打成一片,共同參加生產勞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這是完全新型的學校。這些學校在短時間內培養出質量好、數量多的幹部。為滿足抗戰和建設的需要作出了巨大貢獻。
幹部教育
為了突出幹部教育的地位,中共中央提出了“幹部教育重於民眾教育, 成人教育重於兒童教育” 的方針。“幹部教育第一”成為各抗日根據地的口號。在幹部教育中,中國共產黨特彆強調對在職幹部教育的重要意義,要求各級組織加強對在職幹部學習的領導。為了加速培養軍事和建設需要的大批幹部,除了繼續辦好各種專門的幹部學校以外,還規定中等學校和高級國小為幹部學校性質的學校,同時還大量設立地方幹部訓練班,以培養中級與基層幹部。 民眾教育貫徹執行“民辦公助”政策。“民辦公助"政策,就是根據民眾的需要與自願原則,發動民眾自己辦學,實行以民教民。政府在方針上加以指導,在物質上給以一定的補助。“民辦公助”政策的施行,提高了民眾辦學的積極性,推動了民眾教育的迅速發展。
成人教育
各抗日根據地在積極恢復、發展國小教育的同時,還進行了國小教育的改革工作:改革舊課程,減少不必要的科目,增設了軍事訓練、政治常識等抗戰需要的科目,編印了適合抗戰和生產需要的教材。同時,還組織青年兒童參加站崗、放哨、送信、募捐等社會活動以及校內外的各種生產勞動。
在抗日戰爭初期,黨和根據地政府在恢復、改造和發展教育事業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在1942年整風運動以前,由於受了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思想影響,教育工作曾經一度產生過舊型正規化的偏向。例如,國小教育因不考慮根據地農村分散和經濟落後的特點,開始執行強迫義務教育,繼而合併學校,實行“正規統一"的辦法,反而限制了兒童入學。成人教育也因強調正規,強制青年成年人住校學習,因而引起了民眾的不滿。這些偏向後來在整風運動中得到了糾正。整風運動為改造根據地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好了思想準備。
成人教育主要是農民教育。民眾根據當時農村分散的特點,結合當地鬥爭和生產的需要,照顧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切身利益,創造了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如識字班、識字組、夜校、冬學、個別教學、炕頭教學、“送字上門”、巡迴教學等等。教學內容也密切結合生產實際和生活實際,教材可以根據民眾需要自行編寫,教學方法也有所改進。
兒童教育
敵後抗日根據地也實行“民辦公助”政策,克服物質上的種種困難,採取多種多樣形式,因時因地制宜堅持辦學。在游擊區,由於對敵鬥爭劇烈,民眾還創辦了抗日兩面國小(抗日偽裝國小)和抗日隱蔽國小(地下國小),教師根據形勢的發展,採取各種辦法,堅持對兒童進行反奴化教育。(見彩圖)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的人民,在教育方面創造了豐富的經驗,後來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區內這些經驗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充實和提高。
參考書目
教育科學研究所籌備處編:《解放區教育資料選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59。
陳元暉主編, 璩鑫圭編寫:《老解放區教育簡史》,教育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