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想

觀想

觀想,主要是佛家範圍,觀想略作想,集中心念觀想某一對象,可以對治貪慾等妄念,或為進入正觀而修的一種方便觀。出自宗密普賢行願品疏鈔四種念佛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想
  • 範圍:佛家
  • 方法:集中心念觀想某一對象
  • 相關圖書:《瑜伽師地論》《十六觀》
觀想概述,觀想念佛,如何觀想,相關圖書,十六觀,

觀想概述

坐禪三昧經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薩道者,於三毒中若淫慾偏多,先自觀身、骨、肉、皮、膚、筋、脈、流、血、肝、肺、腸、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淨,專心內觀,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此謂修‘九想觀’,能斷淫慾。又觀無量壽經之修‘日觀’等,能方便入極樂依正之真觀。密教於初發菩提心之行者,亦屢設種種方便之觀想,如觀想諸尊之形像、三摩耶形等,藉此觀想而去除妄念,信樂倍增,進而以有相無相泯除一切能所差別之見,體證萬法平等,而與本尊相應。[安像三昧儀軌經,大日經疏卷十一、卷十四,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下持誦法則品]
觀想

觀想念佛

端正身心,觀想佛身相好莊嚴,稱為觀想念佛。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九、卷十、坐禪三昧經卷上載,若於佛之三十二相,專觀其中一相,能滅九十億那由他恆河沙微塵數劫之生死重罪;若觀其全身相好,須端坐正受,繫念佛身,莫念地、水、火、風等諸余法,常念佛身,見十方三世諸佛悉在目前,可滅除無量劫之罪。此外,觀想念佛又有一相觀、多相觀、全相觀之別。

如何觀想

首先要知道,所謂“觀想”,是包含了“觀”和“想”兩種不同的概念。先“想”,想專一後,自然就“觀”出來。就五陰來說,是先利用“色、受、想、行、識”中第三個“想”陰的功能,想純熟了,在第六“識”的帶質境中呈現出“觀”的境界。功力再深,融通於第八“識”之大圓鏡智,則就不觀而觀,觀而不觀了。就五遍行來看:先藉“作意觸受、想、思”中的“作意”和“想”,想念專一,達到“心一境性”時,即達“精思入神”的境界,則“觀”境現前,意根中的概念,就呈現出影像。

相關圖書

中曾經對觀想和修持方法作了兩種歸納:一為“有分別影像”,一為“無分別影像”。譬如密宗的各種觀想,以及白骨觀的修法,都是先藉意識的“有分別影像”起修,也就是先經過“作意”,和“想”的專一修持,等到“觀”想境界前時,就是“無分別影像”的境界了。
一般修學顯教或密教的行者,碰到的第一個關卡就是“如何觀想”,如果不懂得觀想的要領,則一切的修行皆無法契入。在密宗的身、口、意三密中,以意密最重要,因為一個人要有所行動,必先有思想,然後再表現言語、行為上,而要改變一個人,也必須先從思想改造起,才能起根本作用。密宗的修持力是以手印咒語、觀想來調整我們的身心,進而契入真如,其中的觀想就是意密,觀想如果不懂,修持密宗就成了心外求佛、心外求法了。
一般人可能會以為觀想就是把心靜下來,然後用腦筋去幻想一樣東西,從沒有影像幻想到有影像,以觀想蓮花為例,有人會以蓮花池或圖片中所看到的蓮花,甚至憑感覺去想像,集中念頭硬是把它想出來,而且還要讓它發光,最後這朵蓮花似乎是用心靈的筆把它構成線條稿一樣,可是毫無生命。其實不應該這么拚命的想,也許還沒讓蓮花發亮,你的頭就已經發脹,按著身體會不舒服,而且腦筋也會非常疲憊,曾經有人反應:以前很怕修真言宗,因為上班已經很累了,下班後還要花這么重的精神負擔去修一座法,他寧可繼續工作,也不敢上座修法。這是因為他的觀想要領錯誤,所以會覺得修法很累,若是用腦筋去製造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比如聖如意輪觀世音菩薩、種字……等等,必定會浪費很多精神力,甚至身體也會不知不覺的蹦緊,經過一、二個小時後下座,由於肌肉長時間處於繃緊的狀態下,整個人會非常疲憊,一點法喜也沒有,這種執相的修法並不正確,跟打妄想是沒有兩樣的。

十六觀

即十六種觀法;出自《觀無量壽經》。又作十六觀法、十六想觀、十六妙觀、十六正觀、十六觀門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之身與淨土,得以往生西方,總其觀行有十六種。即:(一)日想觀,又作日觀、日想。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令明了。(二)水想觀,又作水觀、水想。初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三)地想觀,又作地觀、琉璃地觀、地想。觀想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一一寶各有五百色光等。(四)寶樹觀,又作樹觀、樹想。觀極樂國土有七重行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花葉作異寶色,又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五)寶池觀,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觀。觀想極樂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摩尼水流注其間演妙法。又有百寶色之鳥,常贊念佛念法、念僧。(六)寶樓觀,作此觀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種觀法,故又作總觀。亦作總觀想、總想觀。觀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中無量諸天作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七)華座觀,又作華座想。觀佛及二菩薩所坐之華座。(八)像觀,又作像想觀、佛菩薩像觀、像想。
觀想一閻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觀音勢至二菩薩像侍於其左右,各放金光。(九)真身觀,又作佛觀、佛身觀、遍觀一切色身想。觀想無量壽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見一切諸佛。(十)觀音觀,又作觀世音觀、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觀想彌陀脅士中之觀世音菩薩。(十一)勢至觀,又作大勢至觀、觀大勢至色身想。觀想另一脅士大勢至菩薩。(十二)普觀,又作自往生觀、普往生觀、普觀想。觀自生於極樂,於蓮花中結跏趺坐。蓮花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乃至佛菩薩滿虛空。(十三)雜想觀,又作雜觀、雜明佛菩薩觀、雜觀想。觀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現大身滿虛空。即雜觀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十四)上輩觀,又作上品生觀、上輩生想。往生淨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輩,三輩復分上、中、下三品,總為九品。
上輩觀即觀上輩徒眾自發三心、修慈心不殺行等、臨終蒙聖眾迎接,及往生後得種種勝益之相。(十五)中輩觀,又作中品生觀、中輩生想。即觀中輩徒眾受持五戒八戒、修孝養父母之行等,及感得聖眾迎接而往生等相。(十六)下輩觀,又作下品生觀、下輩生想。即觀下輩徒眾雖造作惡業,然臨終遇善知識,而知稱念彌陀名號,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種種勝益之相。  慧遠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本將此十六觀大別為二類,初之七門為觀依報,後九門觀彼之正報。又後十觀中,初之五門明佛菩薩觀,次一門明自往生觀,再次一門明佛菩薩觀,後三門明他生觀。智顗之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下分之為三類,初之六觀觀依果,次七觀觀正報,後三觀明三輩九品之往生。慧遠諸師皆以此十六觀為定善觀法,善導則稱唯初十三觀為定善,後九品為散善;又定善之中,初七觀為依報觀,次六觀為正報觀。[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玄義分、十六觀贊、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卷一、佛祖統紀卷 五十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