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佛三昧海經
- 外文名:Buddha -dhya^na-sama^dhisa^gara-su^tra
- 卷數:十卷
- 性質:經名
(經名)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十卷,東晉佛陀跋陀譯。以觀佛之相好及其功德為教者。海者譬三昧之功德深廣也。【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觀佛,英文名Buddha-dhya,出自《凡十卷十二品》。中文名 觀佛 外文名 Buddha-dhya 分類 宗教 出處 凡十卷十二品 目錄 1 觀佛三昧海經 2 十二品 ...
肉髻,梵名烏瑟膩沙,也稱作肉髻相、髻、頂髻、佛頂、頂上肉髻相、頂髻相、...此系依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一所載(大一五·六四八下):‘如來頂骨團圓,猶如合...
俗亦謂供佛之小室曰佛龕。佛龕安置佛像之所 編輯 龕原指掘鑿岩崖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據《觀佛三昧海經》卷四記載,一一之須彌山有龕室無量, 佛龕 其中有無...
《相好經》,中國人假託佛說所撰經典。作者不詳。一卷。是割裂《佛說觀佛三昧海經》之《觀相品》及《本行品》中關於佛各種相好的文字拼綴而成,以供信徒持...
《觀佛三昧海經》卷八:“皆謂太子是不能男,太子晝寢,皆聞諸女欲見太子陰馬藏相……是時華中忽有身根如童子形,諸女見已更相謂言,太子今者現奇特事,忽有...
鑊湯地獄,即以鍋鑊煮沸湯,置罪人於其中,以懲其生前罪行之地獄。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五載,此地獄共有十八鑊,每一鑊縱廣皆四十由旬,有七重之鐵網,其內充滿沸...
在經論中,常以香味上妙的牛頭的旃檀喻為無上菩提,而以具惡臭的伊蘭比喻眾生的無明煩惱。根據《觀佛三昧海經》中記載,伊蘭與旃檀都生長在末羅山中,香妙無比的...
【佛化身三】 據觀佛三昧海經卷四載,佛之化身有大、小、不定等三種,即:(一)大化身千丈,如來為應十地以前諸菩薩,乃演說妙法,令其進修,向於佛果,故化現千丈...
端正身心,觀想佛身相好莊嚴,稱為觀想念佛。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九、卷十、坐禪三昧經卷上載,若於佛之三十二相,專觀其中一相,能滅九十億那由他恆河沙微塵數劫之...
又據《觀佛三昧海經》記,阿鼻地獄有十八小地獄,各小地獄中又有十八寒冰地獄,十八黑暗地獄,十八小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十八劍輪地獄,十八火車地獄等等,據說眾生在...
“鴟”最早出現 在《山海經》中的“西山經”。原文是:有鳥焉,一首而三身,其...觀佛三昧海經卷一載,此鳥以業報之故,得以諸龍為食,於閻浮提一日之間可食...
唐代善導大師著(阿彌陀佛化身),大師是淨土宗初祖,開創淨土宗,五部九卷之一又稱《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收於《大正藏》第47冊。本書敘述觀、專念阿...
在<<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念七佛品>>中,載有觀想毗婆尸佛的情形,經中說"過去久遠有佛世尊名毗婆尸佛,身高顯長六十由旬,其佛圓光百二十由旬,身紫金色...
西南方寶施佛西北方華德佛東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廣眾德佛下方明德佛上面所列舉的十方佛名號出自:大藏經\經集部\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念十方佛品第十一 。你如果有...
在《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念七佛品》中說:“懼留孫佛亦放光明住行者前,其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二旬,通身光五十旬,相好具足如紫金山。見此佛者,常...
釋迦像指雕畫釋迦牟尼佛之身像。即思慕釋尊人格之偉大而雕畫供奉其像。釋迦像之造立,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觀佛三昧海經卷六等載,佛世時,優填王、波斯...
偏其反爾,亦有現男子相以“鉤牽”淫女“令入佛智”者,如《觀佛三昧海經·觀馬王藏相品》第七所載化.人度妙意事,《法苑珠林》卷四即采之。所以莊子試妻...
四種念佛說稱名念佛即《阿彌陀經》所說的持名念佛。唯繫心一佛,專心稱念名號,念念相續之法。觀像念佛於佛的塑畫等像,諦觀分明,如《思惟要略法》雲;‘人...
佛馱跋陀的翻譯除了以上七種外,現存的還有:《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觀佛三昧海經》八卷。此外有缺本...
胎藏界五佛,即大日、寶幢、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亦即胎藏界曼荼羅中...第十六冊)和佛陀跋陀羅譯《觀佛三昧海經》(大正第十五冊)所說的下表四佛...
偏其反爾,亦有現男子相以“鉤牽”淫女“令入佛智”者,如《觀佛三昧海經·觀馬王藏相品》第七所載化.人度妙意事,《法苑珠林》卷四即采之。[1] ...
吐魯番殘片T.M.389宣揚“明使的佛性”;摩尼教經文《觀佛三昧海經》則雲,“摩尼光佛出世時,常旋光明,以作佛事”;西域發現的摩尼教壁畫常見摩尼教神祇腳踩佛教...
佛馱跋陀羅的翻譯除了以上七種外,現存的還有:《出生無量門持經》一卷、《大方等如來藏經》一卷、《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觀佛三昧海經》八卷。此外有缺...
觀佛三昧海經卷五觀佛心品(大一五·六六八中):“云何名阿鼻地獄?阿言無,鼻言遮;阿言無,鼻言救;阿言無間,鼻言無動;阿言極熱,鼻言極惱;阿言不閒,鼻...
懺悔被看做是菩薩四大法門之一(參考《觀佛三昧海經》),一切菩薩皆因懺悔而得善知識攝受。所以,有過即懺。關於懺悔的經文,可以參考《金光明最勝王經》等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