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欲界包括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和天道中的一部分——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和無色界都在天道。
三界和六道所指的範圍是相同的,
三界是按照境界的不同區分的,六道是按照眾生種類或者說叫業力或者叫
果報的不同區分的。
佛教對於世界的看法,除了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論述外,還可以概括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兩大類。所謂有情世間,指世間
一切有情眾生,按佛教所說是由業力招感,
五蘊和合而成的有情生命個體。佛教的有情眾生,除了我們人類之外,還包括畜生、餓鬼以及諸天界。所謂器世間,則指有情眾生賴以生存的客觀環境,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稼禾,國土宮室等。
佛教還將眾生世間的生滅流轉變化,按其慾念和
色慾存在的程度而分為
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統稱為
三界。界有軌持、差別之義,此三界為處於生死流轉中的有情眾生生存的場所。由於此三界都是沉溺於生死輪迴的迷妄眾生的生存處,故又稱為苦界,或苦海。
欲界
綜述
欲界是指具有情慾、
色慾、食慾、淫慾等各種慾念強烈的有情眾生所生存棲居的地方,以其慾念強盛,故稱為欲界。 居住在欲界的眾生,從下往上,又可分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種,稱為“六道”。
地獄
地獄,梵文音譯為“奈羅迦”,舊譯為“
泥犁耶”、“泥犁”等,意為惡者。因其為六道之一,因此又叫
地獄道、地獄趣。依佛教輪迴報應說,作惡者必受
惡報,命終後,將墮於痛苦環境中,遭受種種罪苦,因此地獄的意思就是不可樂、苦具、苦器或受罪處。 在佛教中,所謂地獄,它既指遭受惡報的眾生所生活場所,又指受此惡報的眾生本身。因此對地獄有多種不同的解釋。據《長阿含經》中說,地獄有大小之分,大地獄有八種,稱為
八大地獄,它們分別是:
一、想地獄,又作
等活地獄。據說此中眾生互相殘殺,各懷殘害他人的念頭。手執刀劍,互相斫刺,
剝皮割肉,身碎在地,冷風吹來,死而復活,重受諸苦。
二、黑繩地獄。此中獄卒,以火熱的鐵繩,捆綁罪人,燒皮徹肉,焦骨沸髓,苦毒萬端。
三、埠壓地獄。此獄中以大山石,擠壓罪人之身,使骨肉糜碎。
四、叫喚地獄。此中獄卒捉人,以熱湯沸水,反覆煎熬,令受苦者痛苦號叫。
五、大叫喚地獄。如前將罪人置沸水中反覆煎熬,反受痛苦較前更重,號叫之聲也更大,故名大叫喚。
六、燒灸地獄。此中獄卒將罪人放在鐵器中用火燒灸,皮肉焦爛。
此種種酷刑,使生此者輪番受諸罪苦,無有間息。
八大地獄中,每一個又各有十六小地獄,合為一百二十八小地獄。按佛教所說,生前犯下種種罪行,行種種
邪見,死後必墮此地獄受苦。 在諸地獄中,以阿鼻地獄受苦為最。所謂“
阿鼻”,就是“無間”之意,是說此地獄中受苦不停,沒有間息。又據《
觀佛三昧海經》記,阿鼻地獄有十八小地獄,各小地獄中又有十八
寒冰地獄,十八
黑暗地獄,十八小熱地獄,十八刀輪地獄,十八劍輪地獄,十八火車地獄等等,據說眾生在世犯四重禁,毀
十方佛,不孝父母,邪漫無道,命終之後,必將生於阿鼻地獄,受種種苦。
餓鬼
欲界六道眾生中的第二道為餓鬼,即鬼道。因為此道眾生中以餓鬼為最多,所以舊譯多作餓鬼。但佛教所說的鬼類中,也有如藥叉、羅剎等有大威力者,所以新譯不作餓鬼而單作鬼道。梵名音譯為薜多,或閉多等。據《
大毗婆沙論》說:鬼者,畏之意。是說此鬼趣中眾生虛怯多畏,故稱為鬼。又說鬼是希求之意。此道中餓鬼常從他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所以稱為鬼。按佛教說,此道眾生,因前世之惡業,墮鬼道中,常受饑饉,長年得不到食物和水,身子贏瘦,醜陋不堪,見者望而生畏。其中有的餓鬼腹大如山,但咽如針孔,雖遇飲食而不得進食。
據《
大毗婆沙論》、《善生優婆塞經》等說,鬼道住處有二,一為此
閻浮提世界下方五百
由旬處,是餓鬼界,此界中諸鬼由閻羅王統領。另一類住處不定,其中有威德者或住山谷,或住空中,或住海邊,都有宮殿,衣食甘美,果報勝於人處。其無威德者,則住於草木墳墓等污穢不淨處。 依《正法念處經》說,餓鬼大數有三十六種,如食吐鬼、食血鬼、
疾行鬼、
羅剎鬼、曠野鬼等,各因生前所作不同,故所受之報各別。《順正理論》則將諸鬼道分為三類:其一為無財鬼,包括炬口鬼、針門鬼和臭口鬼。此類鬼或口吐烈焰,或咽如針孔,見食物無法下咽,等等。二為少財鬼,包括針毛鬼、臭毛鬼和癭鬼。三為多財鬼,也包括三種,即希祠鬼、希棄鬼和大勢鬼,此類鬼者,得享祠人們所祭之物,或可得人所棄之殘物。此外,《
瑜伽師地論》中,分鬼趣為三,一外障鬼,二內障鬼,三無障鬼。據《
大智度論》、《善惡業報經》等說,眾生若行十種惡業,或因貪慾、嫉妒、慳財、欺誑等命終後將投生於餓鬼道中。
畜生
畜生,新譯作傍生,為傍行之生類之意。據新譯《婆沙論》中說,諸有情因造作種種愚痴業,或因身語意各種惡行,墮於畜生道中。《業報差別經》中說,
具造十業,得畜生報。一身行惡,二口行惡,三
意行惡,四從貪而起諸惡,五從嗔起諸惡行,六從痴起諸惡行,七毀罵眾生,八惱害眾生,九施不淨物,十行於邪淫。畜生道種類繁多,差別不等,《正法念處經》說有四十億種,《樓炭經》說畜生道各各不同,大約有三類,一魚,二鳥,三獸。此三類中各有無數種。
阿修羅
阿修羅又作
阿須倫、阿素洛等。其含意有三:一是非天,指阿修羅有天人之福而無天人之德。據《婆沙論》等解釋,素洛是
梵文音譯,即“天”的意思,“阿”是“非”的意思,合起來即為非天。二為無端正,是說阿修羅容貌醜陋。但佛經中又說阿修羅男容貌醜陋,阿修羅女卻美貌非凡。三是無酒,指阿修羅不飲酒。說是阿修羅在
過去世持不飲酒戒。或說阿修羅過去好酒,曾釀酒而不得,無酒得飲,便斷了酒。
在佛教中,阿修羅是六道之一,又是佛教護法
八部眾之一。據說阿修羅生性好鬥,又多疑善嫉,爭強好勝,常與諸天鬥戰。眾生若犯嗔疑等,死後就會墮入
修羅道中。 據《長阿含經》中說,有阿修羅王,名羅呵者,住
須彌山北大海中,因見諸天從其頭上經過,即憤從心起,怒斥諸天對他無禮,於是發兵,與
帝釋天為首的諸天發生大戰。他們之間的大戰經歷了很長時間,互有勝負,後來帝釋天等得到佛法相助,才終於戰勝了
阿修羅。而阿修羅也最終皈依了佛法,還成了護持佛法在世的八部眾之一。
人
人指人道,是佛教所說的
六道輪迴之一,眾生生命表現形式的一種。
梵文音譯為摩兔沙、或末奴沙。據佛教解釋,人由色、受、想、行、識等五種物質及精神因素和合而成。據《立世阿毗曇論》說,在六道中,人具有八種性質,一是聰明,二是為勝,三是意細微,四是
正覺,五是智慧增上,六是能別虛實,七是
聖道正器,八是聰慧業所生,由此八種性質,故稱為人。
另據《婆沙論》中說,所謂人,意即止息,在六道之中,唯有人能止息煩惱惡亂。又說人即忍之意,是指唯有人能在世間安忍。在有情眾生輪迴的六道中,人有思惟之功能,如新譯《婆沙論》中說:“何故此趣,名末奴沙。答昔有
轉輪王,名曼吠多,告諸人曰:汝等欲有所作,應先思惟,稱量觀察。爾時人
即如王教,欲有所作,皆先思惟,稱量觀察。便於種種工巧業處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觀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 在此世間,人所居處,為四大洲,即
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
俱盧洲。佛教所有學說,都是以人為中心展開的。佛教認為,人生在世,唯苦非樂;愚者認為是樂,識者唯見為苦。佛教所說的教法,就是教導眾生如何才能離苦得樂,所得的樂,就是佛家所說的
涅盤境界。
天
天,
梵語音譯“提婆”。在佛教中,所謂“天”,主要是指有情眾生因各自所行之善業而感得的殊勝果報,為
六道輪迴中的一種,稱為
天道,或天趣,而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自然界的天。佛教認為,天是有情眾生
輪迴轉生的六道中最妙、最善,也是最快樂的趣處,只有修習“
十善業道”者才能輪迴投生於天界。依《
大毗婆沙論》說,天為光明照耀之意,因生於天趣中諸眾生身有光明照耀,自然光亮,故名為天。又說天是顯的意思,以萬物之中,唯以天高顯在上。又據《立世阿毗曇論》說:“天名提婆,謂行善因,於此道生,故名提婆。”在六道中,以“天”一道,最勝最樂、最善最高。《立世阿毗曇論》中說諸天
報身之相:“所謂諸天,皆無骨肉,亦無大小便利不淨。身放光明,無別晝夜。報得五通,形無障礙。” 然而,佛教中的“天”雖然是諸有情眾生中最優越的趣處,能得到種種享受,但仍未脫離輪迴,一旦前業享盡,則將重新轉入輪迴中。
所謂的天人五衰,意指天人壽命將盡時,所出現的種種異象。五衰又有大五衰、小五衰兩種。大五衰之一是衣服垢穢,本來天人的衣服光潔曼妙,但命終時,就會開始生出髒垢。二是頭上華萎,天眾平日總是頂著明媚的華冠,但命終之際,這些華冠都會慢慢凋萎。第三是腋下流汗,照說天人平日身體是非常潔淨的,但臨命終時,兩腋就會開始流汗。第四是身體臭穢,香潔的身體不再,而發出難聞的氣味。第五則是不樂
本座,本來天人過的是最安樂的生活,但是到了命終,卻不安於座,甚至感到厭倦不耐。
小五衰則包括曼妙的
天樂不再揚起、身上自然散發的光芒逐漸褪散、洗浴的水居然會沾在天人滑膩的凝脂之上,同時對妙欲之境起了戀戀不捨的心,以及原本無礙的
天眼也受了影響,無法像以前一樣普照大千世界。
天人五衰是最終的悲哀也因為天人平日過著極為享樂的生活,平均壽命又極長,以最短的
四大王天為例,是以人間五十歲為其一晝夜,估計可享壽五百歲;而在這種壽命長、生活享樂的狀況下,天界眾生很容易產生“常、樂、我、淨”的顛倒想,所以一旦臨到天人五衰的境界,很少不起嗔心的,也就很難不墮入
惡道了。
因此在六道當中,天道誠然只有樂沒有苦,但是樂盡之後的苦,卻也是沒有修行的天人難以承受的,較諸人道的有苦有樂,也有修行助道的
因緣,長遠來看,天道眾生反而有其不幸。
關於“天人五衰”,《法句譬喻經》里就有一則關於
帝釋天的故事。帝釋天在臨命終時,知道自己即將墮入世間,受胎成為一個做
陶人家裡蓄養的驢子。就在他身體逐漸出現大五衰現象,憂心忡忡之時,幸好他及時想起佛陀是三界之中唯一能濟人苦厄的救主,所以趕緊到佛陀處求法。
當他正專心一意虔敬皈依佛法之時,發現自己竟然在一瞬間已到了做陶人家的驢腹里;還好這頭驢子不知為何突然掙脫繩索四處亂竄,弄壞了主人完成的許多陶製作品,主人一怒之下痛打了驢子一頓,並傷及腹內的幼胎,帝釋因此逃過一劫。
感念佛陀的威德力,
帝釋不但得悟無常的意義,更加精進奉持解脫之道,成為喜聞佛法、護持佛法的護法神。
色界
綜述
色界位於
欲界之上。相傳生於此界之諸天,遠離食、色之欲,但還未脫離質礙之身。所謂色即有質礙之意。由於此界眾生沒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沒有男女之別,生於此界之眾生都由化生,依各自修習禪定之力而分為四層,分別是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
初禪諸天
初禪天中,又有梵眾天、
梵輔天、大梵天三重。 梵眾天又稱梵身天,是色界初禪諸天中的第一層。居於此處諸天眾,相傳為大梵天所領,因此稱梵眾天。梵輔天又稱富樓天,是色界初禪天中第二層。此天諸眾生均為大梵天王之輔佐,當大梵天王出行時,此諸天必侍衛左右。
大梵天又稱梵天、梵王等,是色界初禪天中的第三天。他是初禪三天之主,又是此
娑婆世界之主。在
佛教經典中,大梵天往往是佛法的護持者,經常為佛法而向佛陀請教。在
古代印度,對於梵天的信仰很早就出現了在
印度教中,梵天與濕婆、毗濕奴一起成為印度教的
三大主神之一。佛教吸收了古代印度信仰中的這一神祇,將梵天作為佛教的護法神之一,並列於色界初禪天之中,作為初禪諸天之首。在初禪三天中,大梵天是主,
梵輔天是大梵天的輔臣,而梵眾天就如同大梵天之臣民。另外,在佛教有些經典,如《長阿含經》等中,將色界初禪分為四天,即梵眾天、梵身天、梵輔天、大梵天。而佛教有些部派則僅分梵輔、梵眾二天,以大梵天歸於梵輔天中。
二禪諸天
二禪天中,也可分為三天。一少光天,指在二禪諸天之中,以此天光明最少,因此稱少光。二
無量光天,是說自少光而上,此天中諸眾生光明漸增,其量無限,難以測定,所以稱無量光。第三是極光淨天,又作
光音天。是說此天中諸眾生光明遍照,較之以前更盛,而且此天眾言語時,口出淨光,以光明為語。
二禪諸天,遠離初禪的尋、伺等心理活動,故內心明淨,具有淨、喜、樂、
心一境性四特性,住於喜樂等情感之中,所以其境界稱為“定生喜樂”。
三禪諸天
三
禪天分為少淨、無量淨、遍淨三重。所謂淨,是說此三禪天中諸天已離喜樂之情,唯受自地之妙樂,所以稱為“淨”。其中
少淨天是三禪諸天中受自地之樂最少的,故稱為“少淨”。第二無量淨天,指此天眾所受之樂漸增,其淨難以衡量,故稱“無量淨”。第三遍淨是說此中諸天眾所受之樂遍滿,故稱“遍淨”。
三禪諸天,已離二禪所有的喜樂等情感,唯具行舍、正念、正知、受樂和專心一境等五種特性,其所獲的境界稱為“離喜妙樂”,並以正念正知,精進修行,以求得更高的境界。
四禪諸天
四禪天是色界諸天中第四重。其中可分為八層:一無雲天,這是相對於以前諸天所居之處而說的。按佛教所說,色界三禪之前諸天雖為空居天,但其所所居之處如雲層密合。自四禪以上諸天所居之處,則在此雲層密合處之上,其雲輕散如虛無,故將此四禪中第一層天稱為“無雲天”。二
福生天,指生於此天之眾生福力最為殊勝,故稱。三廣果天,指色界諸天中以生於此天之眾生果所最勝,所以稱廣果。四無煩天,此天中諸眾生沒有紛亂繁雜的各種煩惱。五無熱天,意思是說生於此天諸眾生已經完全降伏了諸煩惱熱障,故稱無熱。六善現天,此天中諸眾生修行之
果德已現,故名善現。七善見天,此天中諸眾生修行已到極細微之境界,其所見均極清澈。八色究竟天,已修行到達色界的最高境界,如超越此界,即到無色界。
四禪諸天,通過修行已經離開了三禪諸天還有的妙樂情感,一心憶念清淨之修養功德,具有舍清淨、念清淨、不苦不樂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四禪八天中,自第四無煩天起以上五天,已到達聖者的境地,為阿羅漢四果中的不還果(即不再進入
輪迴轉生),因此稱為
五淨居天,或五不還天。
無色界
綜述
無
色界為
三界之一,又稱無色天。“色”是質礙的意思,無色就是沒有質礙,即指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所得到的自由狀態。是通過修習厭離物質的
四無色定,或稱
四空處定而獲得的天界果報。無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淺而分四種差別,即一
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
非想非非想處。此四處稱為四空處,
四空天,或四無色處、四無色
天等。
空無邊處
空無邊處,為四無色處之最初階段。初修無色定,必厭棄物質世界,一心思惟無邊無際之
空觀,使心與無邊之空相應,這就是所謂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識無邊處,從厭棄外界物質世界之質礙,進一步修習內心心識,以心與心識作無邊無際之觀。此即為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無所有處,既否定外界物質之質礙,又否定內心心識,唯思內外一切無所有。以修此無所有觀而得生天之果報,即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非想非非想處,又稱
非有想非無想處。指此天之修行已到極靜極妙之境界,以無各種粗想而稱非想,又因其想未絕,尚有細想,所以為非非想。
無色界四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