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繪畫

西方繪畫

西方繪畫與現代繪畫差異,還反映在對於所謂再現的不同態度上。對於傳統繪畫來說,再現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說是西方傳統繪畫的基本目標。雖然相對於現代繪畫而言,西方傳統繪畫以“再現性”為其主要特徵,但是這種再現絕非對自然一成不變的描摹,這種寫實帶有濃厚的風格特色:時代的、民族的,以及藝術家個人的風格特色。

在致力於追求純藝術的現代派畫家看來,傳統繪畫攙雜太多的“非藝術的雜質”。實際上,西方傳統繪畫並不是不講藝術,只不過是在講究藝術性的同時,兼顧著諸多非藝術性的方面。這大概就是傳統繪畫區別於現代派繪畫的重要標誌。

傳統繪畫在藝術上的這種不純粹性,主要表現在功利性和描述性等方面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方繪畫
  • 外文名:Western painting
內容介紹,流派及思潮,發展歷程,區別,

內容介紹

古典與反古典,是西方傳統繪畫藝術的兩大主流。古典的趣味偏重理性,在形式上的特點尤其表現在重視素描而輕視色彩之上;反古典則熱衷與情感,它不像古典主義那樣追求莊嚴、靜穆、單純、和諧的古典意蘊,而是強調自由、放縱的精神和富麗、壯觀的氣勢,動盪激越的精神,在巴洛克和浪漫主義藝術中充分表現出來,前者表現了對於文藝復興古典趣味的反動,後者則體現出與新古典主義的格格不入。
西方傳統繪畫的另一個特點,是強調描述。長期以來畫家們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現故事和傳說、描繪具體的情節,以表達某種寓意或象徵,當作自己的任務。這種描述性在楊·凡·愛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楊·凡·愛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在美術史上堪稱卓越超凡。不過,這樣一件名作原本並不像我們許多人在試圖給它下定義時認為的那樣,是一幅肖像畫,或者是一件風俗畫之類的作品。

流派及思潮

現代主義時期,在繪畫領域裡產生了形形色色的派別和思潮:抽象主義以其非具象的體積和團塊,組建著那種遠離人們的日常視覺、與自然物像幾乎毫無瓜葛的三度空間的形體結構;表現主義誇張變形的繪畫語言,使作品成為精神性的、情感的符號;夢幻主義則以一個個充滿幻想和象徵性的視覺圖象,將人們帶到精神彼岸飄渺超然的境界。綜觀現代派繪畫,不難看出其共同特徵,即對於客觀再現的漠視和對主觀表現的強調。
強調形式結構,是現代繪畫的一大流派。立體主義畫家更是不惜為了結構而犧牲再現。在他們的筆下,物象都被徹底地分解,縮減為基本的原素,及許多塊面。分析立體主義通過對分解物象,以及並置、連線不同塊面、獲得明晰的畫面結構;綜合立體主義採用各種材料拼貼出形狀各異的快面,雖略顯具體物象的外形,但其目標確是顯示畫的自身世界的統一與獨立。為了追求畫面的構成秩序,蒙德里安走向了象徵與抽象,他發展出他那種極簡的集合抽象圖式:三種原色、三種非色以及“水平線——垂線”的網狀結構,求得諸要素之間的絕對平衡。
表現主義是現代派繪畫的第二大主流。表現主義畫家所關心的是內在情感及內在精神的表達,認為藝術不是客觀的再現而是心靈的表現。在梵谷的畫中,風景在發狂、山在騷動、月亮星雲在旋轉,而那些柏樹則宛如一團團巨大的黑色火舌翻卷繚繞,直上雲端;而那為總是在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的挪威畫家蒙克,以其極度誇張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人類的極端孤獨與苦悶。
表現怪誕的夢境,是現代繪畫的第三條主流。形而上派和超寫實主義的繪畫是這一主流的典型代表。根據弗洛依德的觀點,夢是無意識、潛意識的一種最直接表現形式,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種發泄,它以扭曲的形式剝露了人的靈魂深處秘而不宣的本質。而藝術創作也如同夢幻一般,是潛意識的表現和象徵。畫家們認為夢幻能顯示“生命永恆”的“彼岸”,只有用夢幻糾正現實、改變現實,才能推倒通往“彼岸”的牆,達到神妙的超現實境界。義大利形而上派畫家基里柯,被視為超寫實主義繪畫的先驅者。他的作品創造了現代藝術中最令人不安的夢幻景象:荒涼的義大利式廣場上,籠罩著不詳的陰雲’死寂的光線讓人毛骨悚然,似乎某種凶兆被永久地凝固在那裡,互不相容的東西相遇在清澈的光線下,那些偶然而荒誕的內容令我們感到不安,然而,形象之間的奇異衝突及清澈氣息,又具有某種神奇而特別的魅力。正如作家洛特雷阿蒙所言:“像一台縫紉機和一把陽傘在手術台上偶然相遇那樣得美”。而超寫實主義畫家所追求的,正是這樣的夢幻效果。他們在表象世界中加入自己的奇思怪想,這種怪想源自生命中最令人難以琢磨的因素“性、死亡、變態”......

發展歷程

原始時代
人類最早的的繪畫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這時期的藝術持續約有一萬年之久,幾乎所有的圖畫都集中在舊石器時代最後5000年裡,即距今1.7萬年到1.2萬年的嗎格德林文化時期,這些被繪製在原始洞窟岩壁上的最古老的圖畫,氣勢恢弘,栩栩如生,堪稱自然主義傑作。法國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的壁畫,是其傑出代表。——西方繪畫
古希臘羅馬
沒有希臘的藝術和科學,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羅馬帝國;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也就沒有現今的歐洲(恩格斯)。由於戰爭與自然原因,沒有留下純粹的希臘繪畫,唯一的材料來自於“希臘瓶畫”,希臘藝術的兩種追求,一是真實再現,一是優雅和諧。而對羅馬繪畫的了解主要來自於龐培古城。——西方繪畫
中世紀
中世紀(476—15世紀)的漫長時期,處於古典文明的結束與復興之間。很多人認為中世紀藝術怪誕、迷惑,甚至貶為醜惡,也有人認為此間藝術豐富,反映出了東方文化,希臘羅馬文化及蠻族文化的融合。中世紀基督教占主要地位,於是圖畫也為之服務。包括五個部分:一.早期基督教繪畫(2-5世紀);二.拜占庭繪畫(5-15世紀);三.蠻族及加洛林文藝復興;四.羅馬式(10-12世紀);五.哥德式(12-15世紀)。——西方繪畫
文藝復興
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中心地,14-15世紀早期畫家喬托、馬薩喬等把人文思想與對自然的逼真描繪結合,雖還具呆板僵硬痕跡,卻顯出了與中世紀不同的現實主義風格。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畫家們再真實與幽雅方面達到了同意,有了達文西、米開朗琪羅、拉菲爾“盛期三傑”。提香、喬爾達內等威尼斯畫派畫家注重光與影的表現,追求享樂主義的情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520-1590年的手法主義畫家不關心作品內容的表達,而對形式因素予以極大的熱情,熱衷於表現扭曲的體態、奇特的透視和絢麗的色彩,反映出與文藝復興的古典審美精神相異的情趣。另外又有尼德蘭、德國、法國的文藝復興繪畫也把義大利風格與本土傳統融合,創出了自己的繪畫風格——西方繪畫
17—18世紀
17世紀的西方繪畫又開創了一個生氣勃勃的新局面。以義大利、德蘭德斯、荷蘭、西班牙和法國為代表。一般可分為三大類型:一.巴洛克:強烈的動勢、戲劇性、光影對比及空間幻覺等特點;二.古典主義和學院派:古典主義強調理性、形式和類型的表現,忽視藝術家的靈性、感性與情趣的表達;三.寫實主義:拒絕遵循古典藝術的規範以及“理想美”,也不願意對自然進行美化,即忠實地描繪自然。18世紀的西方繪畫,洛可可風格興盛一時。與此同時,寫實主義也得到發展。洛可可特點:華麗、纖巧、追求雅致、珍奇、輕艷、細膩的感官愉悅。——西方繪畫
19世紀
此時法國繪畫在歐洲起著主導性作用。法國繪畫的發展大致分為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等階段。——西方繪畫
20世紀
此時出現了眾多現代主義的思潮,在藝術理論與觀念上與傳統繪畫分道揚鑣。現代主義強調主觀情感的抒發,強調藝術的純粹性及繪畫語言自身的價值,他們排斥功利性,對描述性和再現性的因素也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組織畫面結構,表達內在情感,營造神秘夢境。其主要流派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巴黎畫派、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維也納分離派、風格主義、達達主義、形而上畫派、超現實主義、至上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波譜藝術、光效應、新超現實主義、超級寫實主義

區別

東西方文化根本不同,故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是不一樣的。大概東方藝術重主觀,西方藝術重客觀。東方藝術為詩的,西方藝術為劇的。故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西方繪畫對色彩的運用很強調,典型的有拉斐爾的“雅典學院”。這也是西方繪畫與中國繪畫最本質的區別。兩者比較起來,有下列的五個異點:
(一)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並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又如山水、花卉等,實物上都沒有線,而畫家盛用線條。山水中的線條又名為“皴法(皴<cūn>法:中國畫技法之一,用以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蓋中國書畫同源,作畫同寫字一樣,隨意揮灑,披露胸懷。19世紀末,西方人看見中國畫中線條的飛舞,非常贊慕,便模仿起來,即成為“後期印象派”但後期印象派以前的西畫,都是線條不顯著的。
(二)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試看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竟同真物一樣。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丈的距離來。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鐵路中央眺望的)鐵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里的距離來。中國畫就不然,不歡喜畫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體相很顯著的東西,而歡喜寫雲、山、樹、瀑布等遠望如天然平面物的東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講究透視法,而任意表現。例如畫庭院深深的光景,則曲廊洞房,盡行表示,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故中國畫的手卷,山水連綿數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因為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裡,畫到哪裡,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所以中國畫中有時透視法會弄錯。但這弄錯並無大礙。我們不可用西洋畫的法則來批評中國畫。
(三)中國畫不講解剖學,西洋人物畫很重解剖學。解剖學,就是人體骨骼筋肉的表現形狀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畫,必先研究解剖學。生理解剖學講人體各部的構造與作用,藝術解剖學則專講表現形狀。但也須記住骨骼筋肉的名稱,及其形狀的種種變化,是一種艱苦的學問。但西洋畫家必須學習。因為西洋畫注重寫實,必須描得同真的人體一樣。但中國人物畫家從來不需要這種學問。中國人畫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態的特點,卻不講人物各部的尺寸與比例。故中國畫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稱。女子則蛾眉櫻唇,削肩細腰。倘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其形可怕。但這非但無妨,卻是中國畫的好處。中國畫欲求印象的強烈,故擴張人物的特點,使男子增雄偉,女子增纖麗,而充分表現其性格。故不用寫實法而用象徵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中國畫不重背景,例如寫梅花,一支懸掛空中,四周都是白紙。寫人物,一個人懸掛空中,好像駕雲一般。故中國畫的畫紙,留出空白餘地甚多。(俗稱:留白)很長的一條紙,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塊石頭,就成為一張立幅。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人物,其背景為室內或野外。故畫面全部填塗,不留空白。中國畫與西洋畫這點差別,也是由於寫實與傳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畫重寫實,故必描背景。中國畫重傳神,故必刪除瑣碎而特寫其主題,以求印象的強明。
(五)東方繪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方繪畫題材以人物為主。中國畫在漢代以前,也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畫即獨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為中國畫的正格。西畫自希臘時代起,一直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中世紀的宗教畫,大都以民眾為題材。例如《最後的審判》《死之勝利》等,一幅畫中人物不計其數。直到19世紀,方始有獨立的風景畫。風景畫獨立之後,人物畫也並不讓位,裸體畫在今日仍為西畫的主要題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