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簡介 西南財經大學始於1925年在上海創建的
光華大學 。1925年6月3日,在“五卅”反帝愛國怒潮中,
聖約翰大學 的愛國師生脫離該校,擁戴
張壽鏞 先生創辦
光華大學 。抗戰爆發後,光華大學於1938年內遷成都辦學,設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1946年更名為
成華大學 。1952至1953年,以成華大學為基礎,先後併入西南地區16所院校的財經系科,組建四川財經學院。1960年分設四川財經學院和四川科學技術學院,1961年合併更名為
成都大學 。1978年恢復為四川財經學院。1979年由四川省劃歸
中國人民銀行 主管。1985年更名為西南財經大學。[2]
截至2017年6月,學校轄光華、柳林兩校區,總占地2300餘畝;下設26個教學單位;有專任教師1380餘人,全日制在校生22600餘人。
學院簡介 西南財經大學光華樓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辦學歷史悠久,辦學實力雄厚,學科優勢明顯,辦學層次完整,在中國金融行業和金融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影響。
學科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25年
光華大學 商科銀行學系;1997年在西南財經大學原金融系、國際經濟系國際金融教研室以及農經系農村金融教研室的基礎上組建金融學院;1998年金融學被評為
中國人民銀行 行屬重點學科,
金融學專業 開始招收博士後;2000年設立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中國金融研究中心;2002年金融學科在教育部組織的評審中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一,被評為首批
國家重點學科 ;2007年再次通過教育部全國重點學科評審;“金融學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獲批
國家級特色專業 建設點,並承擔“經濟管理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2009年承擔“第二類特色專業金融國際化人才培養”國家級質量工程項目,《投資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2010年《貨幣金融學》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2011年,
985工程 “金融學科群與中國金融創新發展”優勢學科創新平台正式立項建設;2012年獲批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教育部現代金融創新實驗教學中心,金融學名列中國大學重點院校2011-2012年
國家重點學科 碩士研究生教育與科研指標評定及專業排名全國第一;2013年獲批國家級實驗室——金融虛擬仿真實驗室,成為中國大陸首家通過
CFA (註冊金融分析師)協會創立課程認證計畫(CFA University Recognition Program)認證學院,;2015年再獲
CFA (註冊金融分析師)協會合作夥伴(
CFA Program Partners)認證,成為中國大陸唯一一個同時獲得CFA兩項殊榮的機構。
金融學院立足於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以“培養金融領袖,引領知識創新”為發展願景,凝練“誠信、創新、開放”的院訓,提出“教師國際化、教材國際化、學生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堅持“依託行業優勢和校友優勢,並轉變為辦學優勢”的辦學思路,明確“創新型、國際化、複合型、套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探索高層次套用型金融人才培養體系。
師資力量 金融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知名學者如
彭迪先 、何高著、
梅遠謀 、程英琦、溫嗣芳、柯瑞祺、汪桂馨等先後在此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改革開放後,湧現出一大批著名金融學者,如
曾康霖 、
何澤榮 、
馮肇伯 、
劉錫良 、
林義 、
卓志 、
劉俊 、
殷孟波 、
陳野華 、
張橋雲 、
趙靜梅 、
尹志超 等。現有教職工8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1人,教授18人,副教授36人,講師12人,聘請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劉俊 教授擔任學科發展顧問,多倫多大學韓冰教授擔任金融學科負責人,另外聘請了著名的“Diamond–Dybvig銀行擠兌模型”的創立者
菲爾·迪布韋克 (Philip H. Dybvig)等62位學界和行業專家為學院特聘兼職導師。
院系設定 金融學院下設
金融系 、金融工程系、信用管理系、金融雙語教學中心和CFA教學與培訓中心。本科招生專業有金融學、金融工程、金融學(雙語)、信用管理、金融與理財實驗班、CFA國際化實驗班、金融與人工智慧實驗班;碩士招生專業有金融學、金融工程、信用管理,以及金融碩士專業學位;博士招生專業有金融學。金融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2400餘名、碩士研究生800餘名,博士研究生50餘名,此外還有形式多樣的高級金融人才在職培訓,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國家級重點金融人才培養基地。逾萬名金融學院校友已經成長為金融、經濟部門和各行業的領袖和中堅力量,部分校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著名機構任職和海內外大學任教。
重點學科 金融學科是學校“211工程”“九五”期間建設與發展的重點學科,也是
國家重點學科 。長期以來,本學科注重金融基礎理論與實務的研究,同時堅持為國家金融決策提供諮詢服務。特別是當本學科在1995年被列為學校“211”工程重點學科以來,加強了
中央銀行 巨觀調控與監管、金融風險防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
金融國際化 、
金融電子化 、金融市場、公司金融等方面的理論與實務的研究。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為貫徹國家教育部的4號檔案精神,我院在金融改革、金融風險防範與金融管理的研究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1996年以來出版專著50部,承擔國家級課題12項,省部級課題50項,校級課題72項,發表論文和研究報告880餘篇,有多項研究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
第十一屆中德貨幣政策研討會議留影 基礎條件 金融學科擁有較為完備的實驗室和物質設備條件。學校“211工程”設有金融科研實驗中心、金融幹部研修中心、證券研究實驗室、貨幣與證券陳列研究室等建設項目;並有中國人民銀行建在該校的“中國人民銀行模擬銀行實驗中心”。依託學校豐富的金融及經濟類圖書文獻資料條件,建有金融文獻資料中心。這一系列的教學手段及物質設施為本學科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研獎項 近年來,學院教師科研成果豐富,主要有
殷孟波 教授主持的:《中國金融風險研究》專著同時獲2002年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和四川省第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其《西南金融結構與經濟結構的關係》論文2003年獲四川省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張合金教授主持的:《投資規模調節論》專著獲四川省第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馮用富 教授主持的:《金融一體化背景下固定匯率的缺陷―――兼中國的選擇》論文獲第五屆全國優秀金融論文評選三等獎,同時獲四川省第九次金融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
曾志耕 副教授主持的:《組建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的負面影響及對策》論文獲四川省第九次金融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
學校一景 科研 學科建設 學校大力推進重點學科的突破、優勢學科的跨越、支撐學科的崛起、新興學科的培育,努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學科生態體系,著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金融學科群。
學校現有金融學、政治經濟學、會計學和統計學4個國家重點學科;5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涵蓋31個二級學科)和4個省級重點二級學科;有5個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理論經濟學、
套用經濟學 、工商管理、法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 )及1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3個博士後流動站;現有41個博士學位培養專業、75個碩士學位培養專業(含16個碩士專業學位),32個本科專業,27個學院(中心、部)等教學單位。
學校堅持“質量優先、內涵發展”戰略主題,以教育體制機制
改革創新 為發展主線,以
國家教育體制改革 試點項目為著力重點,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加快建設特色鮮明高水平研究型財經大學。
協同創新中心 2012年07月22日,由
上海財經大學 、清華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聯合組建的“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協同創新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這是我國首個經濟學協同創新中心,將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以
現代經濟學 為協同樞紐,提升現代經濟學協同創新能力。
“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由三所高校的經濟學院共同打造,集聚國家統計局、復旦大學、上海社科院、
美聯儲 、法國土魯斯大學等已達成初步意向的協同單位的創新資源,凝聚海內外的研究力量,促進學科與學科的協同、國內與國際的協同、理論與實踐的協同,破解社會經濟轉型發展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為中國重大經濟決策提供研究建議,為國家培養一批高層次創新型經濟學人才,打造國家急需的世界一流經濟學科。
2012年8月25日,由
西南財經大學 牽頭,
國家審計署 、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中國人民大學及武漢大學等共同發起組建的“
中國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在成都宣布成立。中心基於國際政治經濟重構,瞄準國家
金融改革 發展急需破解的重大問題,發揮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科和中國人民大學相關學科綜合優勢,整合國內外高校、政府部門與
金融機構創新 資源,探索重大金融問題協同研究、拔尖創新金融人才協同培養的體制和機制,促進新的交叉學科的產生,為我國經濟和金融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與政策支持,努力建設成為我國金融政策和金融理論研究中心、金融人才培養基地、
金融文化 傳播陣地。
科研成果 學校堅持“學術興校、科研強校”,充分發揮金融研究和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優勢,著力研究國 家金融、西部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形成了繁榮經濟科學、服務金融事業、發展地方經濟的研究特色。學校設有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以及經濟與管理研究院(RIEM)、巨觀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機構。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取得科研成果19000餘項,完成了400餘項 國家和省(部)級重要研究課題,以及一批有重要影響的橫向套用課題,獲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獎近300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標項目數量位居全國財經院校前茅。教師及研究人員出版的成果多次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省部級獎項。學校出版社連續6年3屆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署授予的“良好出版社”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國“先進高校出版社”。《經濟學家》雜誌是全國社會科學優秀期刊,躋身國家新聞出版署“
中國期刊方陣 ”和“雙效(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期刊”,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
財經科學 》為全國經濟類核心期刊。兩刊連續三屆均入選全國百強社科學報。學校是西部地區經濟與管理科學的國內外學術交流中心,每年都要舉辦和承辦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學術研討會,學校舉辦的一年一度 “中國金融論壇”、“海峽兩岸會計、統計、金融學術研討會”、“中德貨幣政策研討會”、“香港經濟學年會”、“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中國研討會”等重要的大型學術會議,在國際國內產生了廣泛影響。
《經濟學家》期刊:學術質量排名全國綜合性經濟科學類期刊第二。
《財經科學》期刊:2008年全文轉載量(率)排名經濟學類期刊第8位。
文化 西財精神 經世濟民,孜孜以求
建校半個多世紀以來,學校歷經滄桑,廣大師生關注經濟,關切民生,執著追求,共同鑄就了“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
大學精神 。它是學校師生胸懷國計民生,刻苦鑽研,探索真理,勇於實踐,艱苦創業,致力於以
財經科學 促進經濟發展,獻身祖國和人民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動力。
“經世濟民”,是我國古代聖賢對“經濟”一詞的理解。《抱朴子·審舉》謂:“故披洪範而知箕子有經世之器,覽九術而見范生懷治國之略。”《晉書·殷浩傳簡文(司馬昱)答書》:“足下沈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可見,“經邦濟世,強國富民”是歷代中國有志向、有作為的知識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經濟學應該是“經世濟民”之學,充分體現經濟學厚生、惠民的
人文主義思想 。“經世濟民”,是以探求經濟運行規律為己任的經濟學人不懈追求的目標,它將個人的知識、能力奉獻社會,將個人的成才抱負融入為最廣大人民造福之中,這是社會進步需要的個體素質的完善與人格信念的升華。
“孜孜以求”,孜孜者,汲汲也,勤勉,不倦、不息也。《尚書·君陳》謂:“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形容每天不倦努力,不耽於安逸舒適。《資治通鑑·陳紀九》:“朝夕孜孜”。皆有孜孜不倦,執著刻苦,上下求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不貪圖安逸享受的意思。
走過半個世紀風雨歷程,西南財大幾代師生將通過艱苦創業形成的、具有深厚財經專業底蘊的
大學精神 不斷傳承、升華,貫穿於人才培養過程的始終。作為大學精神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是教師和學生的理想追求與精神支柱;作為教師風範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折射出教師的自身修養和思想境界;作為教育理念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指明了學生成才的根本方向;作為辦學宗旨的“經世濟民,孜孜以求”,昭示著學校服務於金融、經濟建設事業的神聖職責。
光華鐵樹 學校光華校區明德樓前聳立著一株挺拔的
鐵樹 ,它有著一段不尋常的歷史。
光華鐵樹 是1939年,由當時
光華大學 成都分部的師生們種下的。那一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為了表達對抗戰勝利的渴望,校長
謝霖 帶領師生們籌資買來了一棵雙株的鐵樹幼苗在校園內種下。這株鐵樹樹形奇特,為“V”型,師生們以此來象徵對抗戰勝利的祝願。
鐵樹從此屹立在光華園中,默默地見證了
光華園 數十載的發展歷程。鐵樹,漸漸成為了光華人堅忍不拔、不屈不撓、勇於拼搏精神的象徵,成為了光華師生愛國情懷的寫照。因此,此樹被命名為“光華鐵樹”。
光華歷史 西南財經大學 的光輝足跡始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東海之濱的一場反帝愛國運動。1925年5月,震驚中外的“
五卅慘案 ”發生,上海美國教會開辦的
聖約翰大學 及其附屬中學的華籍師生,積極聲援愛國、反帝運動,憤然脫離聖約翰大學。在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下籌建起一所新的大學:
光華大學 。“光華”二字取自《尚書大傳·虞夏傳》里的《
卿雲歌 》:“旦復旦兮,日月光華”,上海有兩所中國人自辦的著名的私立大學,一所是
馬相伯 先生辦的復旦大學,另一所就是
張壽鏞 先生辦的光華大學,兩所校名都取自這首《卿雲歌》。復旦、光華,象徵著復興中華,反抗帝國主義割宰和奴役的革命精神。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校長張壽鏞深謀遠慮,認為戰事當頭,中國“需才益極”,宜使“光華精神播於西南”,於是決定在地處內陸的成都設定
光華大學 分部。1938年6月,光華大學張壽鏞校長視察成都分部返滬之後致函成都分部創辦人
謝霖 :“光華大學雖為避難分設入川,然亦正可籍此在川留一永久紀念,以謝川人,嗣後既有上海光華大學造就東南學子,又有成都分校造就西南學子,將來
揚子江 上下游兩校畢業同學,合力報效國家社會,東西輝映,豈不懿歟!”
在成都分部創辦人、我國會計師制度創始人謝霖等人的悉心經營與川內各界人士的鼎力贊助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建設得頗具規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英才。1945年抗戰勝利後,部分師生返滬,成都分部被贈予川內地方人士接辦,更名為“
成華大學 ”,以表達與
光華大學 的兄弟情誼。成華大學繼光華而立,“為遷川各大學僅存之碩果”,四川高等教育從此得以增添一支重要力量。1949年7月,
謝霖 在《光華大學分設成都始末記》序中寫道:“期後之來者,知我光華大學,不特上海該校,樹人已多,蜀中猶有治國之才,並使之有誼屬兄弟之成華大學,分別存在於無窮”。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1952年、1953年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以光華大學成都分部(成華大學)為主體併入西南地區另外十六所財經院校、系科合併,組建成立了四川財經學院。其他十六所學校及系科包括:成都會計專科學校、華西大學經濟系、
川北大學 企業管理系、
貴州大學 企業管理系、西南財政學校、
重慶大學 商學院和法學院、正陽法商學院、
中國公學 、相輝文法學院、重慶財經學院、求精商學院、
西南貿易專科學校 、
西南人民革命大學 三處。在這些大學中,中國公學創辦於1905年,是我國留日學生鑒於日本侮辱中國留學生,憤而回國創辦的。重慶大學商學院延續著首任院長
馬寅初 的嚴謹治學與愛國精神,西南革大與西南財政學校則發展了延安抗大的精神。其它被組建的每一前身也都有著自己的光榮歷史。猶如百川歸海,十七所學校匯聚在一起,誕生了一所完全嶄新的大學,也形成了一股奇異的凝聚力,在以後半個世紀的奮鬥與求索中,激勵著人們不斷銳意進取、奮然前行。
西財校歌 黃埔浣花風雨長 光華柳林譜華章
莘莘學子濟濟一堂 千里之行為了夢想
經世濟民 共擔當
孜孜以求 興國邦
啊swu- fe
永恆的家園,思想的殿堂
辦學資源 西南財經大學 具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支撐條件。學校擁有現代化的教學、科研、體育運動和後勤生活服務設施,教學場地充足、設施齊全,學生住宿條件好;學生食堂為四川省高校示範食堂。
圖書館館藏 文獻已達232萬冊(含電子圖書),現擁有各類型及自建資料庫50個,生均圖書館面積在部屬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獻資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財經文獻中心,貨幣證券博物館是全國直屬高校和西南地區唯一的貨幣證券博物館。中國金融數據中心採用美國
甲骨文公司 提供的
資料庫管理系統 和
密西根大學 提供的數據套用軟體,收集了近20年的國家金融數據,創建了金融學科入口網站-“中國金融信息港”,成為服務於我國金融研究與教學的綜合金融信息系統和國際金融數據共享平台。學校構建了先進的
網路教學環境 、
教學資源庫 和集成化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校園網
光纖到戶 ,網上教學科研資源豐富,整體信息化居於全國財經類院校先進水平。體育設施完備,建有2座體育館,3個標準田徑運動場、57個球類運動場及2個標準游泳池。
所獲榮譽 2018年12月10日,榮獲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學校實力 一、在科教評價網版2017-2018金融學專業大學排名(
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 、中國科教評價網、武漢大學中國教育質量評價中心)中,
金融學專業排名第 一的是西南財經大學。
排行 學校名稱 1 2 中國人民大學
3 廈門大學
4 中央財經大學
5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6 北京大學
7 南開大學
8 上海財經大學
9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10 復旦大學
二、
人民日報 本科畢業起薪最高的6大專業——金融學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起薪均值第一名。
排行 學校名稱 1 2 中央財經大學
3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4 中國人民大學
5 上海財經大學
6 南開大學
7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8 廈門大學
9 東北財經大學
10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哲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武漢大學
經濟學
中國人民大學
南開大學
法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大學
教育學
北京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文學
復旦大學
北京大學
南京大學
歷史學
北京大學
中山大學
南開大學
理學
北京大學
南京大學
工學
清華大學
浙江大學
農學
南京農業大學
醫學
北京大學
復旦大學
南京大學
管理學
武漢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中山大學
藝術學
中國傳媒大學
中央美術學院
2010年
排名
大學名稱
總分
聲譽
學術資源
學術成果
學生情況
教師資源
物質資源
1
46
65.5
31
29.1
76.1
39.3
36.5
2
40
59.6
31.6
16.5
71
31
37.7
3
東北財經大學
39
59.9
32.3
6.2
72.7
37
31.1
4
37
68
18.4
11
69.7
37.1
27.2
2009年——空缺
2008年
排名
大學名稱
總分
聲譽
學術資源
學術成果
學生情況
教師資源
物質資源
1
42
62.3
28.9
15.3
74.7
37.6
43.4
2
37
55.9
31.1
11.2
70.8
29.3
33
3
東北財經大學
36
55.7
27.8
5.7
73.3
35.6
27.9
4
對外經貿大學
34
60.8
18.3
4.8
64.5
40.8
25.2
4
34
62.5
20.1
5.6
69.3
36
21.4
6
首都經貿大學
23
——
7.4
3.8
55.8
36.2
22.2
2007年
排名
大學名稱
總分
聲譽
學術資源
學術成果
學生情況
教師資源
物質資源
1
41
59.3
28.9
16.2
69.9
36.1
62.9
2
36
54
30.6
9.3
67.3
32
45.2
3
對外經貿大學
35
57.7
21.2
11.3
65.2
41.8
30
4
東北財經大學
34
53.1
27.1
9.6
67.1
36.8
31.7
5
31
59.2
15.1
5.1
66.5
36.6
23.1
6
天津財經大學
22
——
8.7
4
50.4
35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