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實施意見

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確立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教學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南大學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實施意見
  • 所屬機構:西南大學
  • 內容: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
  • 性質:實施意見
意見簡介,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主要內容,(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程,(二)教學內容方法更新工程,(三)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工程,(四)教學質量評價完善工程,(五)教學管理體制創新工程,

意見簡介

西南大學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實施意見
西校[2007]85號
為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按照西南大學“以人為本,學術立校,創新發展”的辦學理念,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和機制創新,切實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創建高水平綜合大學的奮鬥目標,學校決定實施“西南大學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

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以素質教育為指導,立足國際化視野和學校辦學優勢與特色,全面實施教育教學改革,增強教學的人性化管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培養“人格健全、基礎紮實、能力突出、素質全面”的創新人才。

總體目標

通過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程、教學內容方法更新工程、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工程、教學質量評價完善工程和教學管理體制創新工程”等5大工程18項計畫(簡稱518質量工程),到2010年,全面形成特色鮮明的綜合化與個性化有機結合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學分制運行為核心的教學管理體系和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機制,進一步彰顯“注重人格塑造,突出綜合培養,強化實踐訓練,服務社會民生”的西南大學本科人才培養特色,力爭學校本科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位居國內高校前列。

主要內容

(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程

1.培養方案修訂計畫
堅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突出研究性課堂教學、創新性自主學習兩個重點,適應社會需求和專業特點,培養基礎型、套用型、複合型多類型創新人才,把加強專業與強調通識有機結合、加強理論與突出實踐有機結合、加強學習與強化研究有機結合、加強課內與注重課外有機結合。打破傳統的單一規格化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模式,強調分類指導、分級設計、分流培養,全面修訂本科培養方案,使培養方案更具有科學性、合理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更能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
計畫的實施:在2-3年內,對現有本科專業進行調整和改造,進一步最佳化專業結構;構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發展課程、實踐教學環節、自主創新學習等幾大模組組成的新的課程體系;最佳化課程內容和調整學分、課時,強化學科基礎和專業基礎,加大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完善本科培養方案的管理,切實保證培養方案的執行。
基本建設目標:最終形成符合教學規律、適應學科發展、社會需要和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的培養方案;形成綜合化與個性化有機結合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分類、分級、分流培養,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2.創新人才培養“光炯計畫”
以開設“創新實驗班”為突破口,集中優質教學資源,實施本科創新人才培養“光炯計畫”,進一步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機制。
計畫的實施:集中優質教學資源創設“創新實驗班”,在課程開設、項目申報、實驗室開放、任課教師和學業導師配備等條件上給予有效保障;加強國際國內合作與交流,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聯合培養創新人才;強化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分類分級教學,大力倡導研究性學習和實踐創新;建立學生自主選擇機制和滾動競爭機制,充分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加大對“本科生科技創新基金”的投入,創設“創新實踐學分”,不斷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的評價與激勵機制。
基本建設目標:通過“光炯計畫”的實施,不斷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及管理機制,逐步形成以創新實驗班為代表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
3.教學改革研究計畫
堅持以教學研究推動教學改革,以教學改革促進教學實踐的教學改革思路,不斷創新教學改革研究管理模式,激勵廣大教師從事本科教學研究與改革實踐,全面促進創新人才的培養和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計畫的實施:開展教育教學思想大討論,更新觀念,解放思想,進一步明確本科教學的定位、思路、特色以及改革取向,為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奠定思想基礎;重點加強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分制改革、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考核方法改革、教學質量監控和教學信息化建設等領域的探索和研究;實施教學改革研究的立項管理,設立“西南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每兩年進行一次立項申報,與教育部、重慶市、相關研究學會、研究機構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構成多級教學改革研究體系,搭建教學研究平台;加強對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的過程管理和結項驗收;加大對教學改革研究和實踐的經費資助和獎勵力度;努力培育和推廣優秀教育教學成果。
基本建設目標:確立與建設高水平綜合大學相一致的本科教學的定位、思路和特色,力爭在各級教學改革立項、教學成果評獎均有較大幅度增加,市級及其以上教改立項超過200項,市級及其以上教學成果獎超過50項,在教學研究成果推廣套用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4.文化素質教育“雨僧計畫”
以人文教育、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為載體,以提高人文素質、科學精神、藝術修養和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建立覆蓋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文化素質教育體系和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長效機制,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教師的文化素養和學校的文化品位。
計畫的實施:設立文化素質教育“雨僧基金”,支持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基地建設、學術講座和特色活動,獎勵在文化素質教育活動中成績顯著的教師、學生和管理工作者等,資助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課題研究;實施文化素質教育“雨僧工程”,精心打造文化素質教育的精品講座、重點課程、特色活動、推薦圖書和實踐基地;建設文化素質教育數位化平台“雨僧網”和編輯文化素質教育《雨聲》專刊。
基本建設目標:基本建成西部地區國家文化素質教育的示範性基地。每年組織100場文化素質教育精品講座(“雨聲講壇”),每年開展100場文化素質教育特色活動,每年推薦100本文化素質教育的優秀圖書,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建設100門文化素質教育重點課程,建成100個校內外文化素質教育實踐基地。

(二)教學內容方法更新工程

5.教學內容更新計畫
根據培養目標要求,最佳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不斷充實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新成果,強化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和學術性。
計畫的實施:吸收各學科最新的教學改革成果,補充和完善本科課程教學大綱,全面更新和最佳化教學內容,充分反映和體現各學科最新的發展趨勢;實施課程的多樣化、精品化與專題化改革,實現學科內容的交叉與融合,教學內容的整合與最佳化;以思想政治理論、大學英語和教師教育教學改革為先導,推動大學計算機、高等數學、大學體育等其他公共課課程教學改革和分類、分級教學。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增加教學內容的信息量,減少課堂教學學時,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
基本建設目標:分類、分級、分流的教學模式初步確立。各級精品課程和重點課程教學的示範作用得以彰顯;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得到充分運用;課堂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學術性和適應性得到顯著加強。
6.實驗實踐教學改革計畫
以“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和學校學科專業調整為契機,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實驗實踐教學改革,加強本科教學實驗室建設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創新實驗實踐教學管理機制,積極探索實驗實踐教學的新模式、新途徑,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
計畫的實施:全面規劃和設計本科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合理設定和布局實驗室,突出實驗室共享平台建設,建立以學科或學科群為基礎的跨學院跨專業的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立和完善實驗室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規範創新實驗教學管理;改革實驗課程體系,構建由基礎實驗、專業實驗、綜合實驗和創新實驗組成的實驗教學體系;吸納社會優質資源,建設多元化的實習實訓基地;實施“頂崗實習支教”計畫和“實習支農”計畫;實施“本科生科技創新基金”和“本科生創新實踐學分”,加大對本科學生的科研訓練和創業訓練;加強對綜合性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監控,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基本建設目標:初步構建科學合理的實驗實踐課程體系,實驗實踐平台管理體系和實驗實踐技能評價體系;建設10個左右校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8個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2個國家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建成各類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400個,力爭挑戰杯、大學生數學建模和電子設計大賽再上台階。
7.研究性教學改革計畫
轉變以“課堂為中心、課本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強化課堂教學和課外創新實踐的探究性和學術性,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和互動研討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計畫的實施:舉辦學習交流會、教改研討會等引導師生對研究性教學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促進教師教學觀念和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立項,鼓勵教師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和實踐,開展啟發式、研討式、問題式、案例式教學改革;大力推進大學生科研訓練和創業訓練,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科技創作、社會實踐和創業活動;加大學校“本科學生創新基金”對學生研究性、創新性學習的支持力度,資助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等創設主題進行研究性學習;倡導和試行本科生學業導師制,讓優秀學生儘早參與教師課題研究。
基本建設目標:初步構建起研究性教學的基本模式,並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套用,使課堂教學的學術性和教學過程的互動性顯著增強,學生學習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改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明顯提高。

(三)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工程

8.教師隊伍建設計畫
牢固樹立師資建設以學術為根、以教學為本的觀念,致力於培養學術造詣精深的教學名師,促進和完善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形成科學合理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切實調動教師本科教學的積極性。
計畫的實施:嚴把教師隊伍質量關,實行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完善和落實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到我校工作;以國家級教學名師評選為示範和導向,啟動“教學名師培養與教學團隊建設計畫”,開展校、院級教學名師、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本科優秀教學教師、課堂教學優秀教師的評選,大力表彰在教學和人才培養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加強本科教學團隊建設,重點遴選和建設一批質量高、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建設有效的團隊機制,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開發教學資源;推進教學工作的老中青結合,發揚傳、幫、帶的作用,完善中青年教師的培訓與培養機制;鼓勵教師開展本科教學研究;建立和完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嚴格執行教授、副教授每年為本科生授課制度;實施教師職稱評定教學考核一票否決制度。
基本建設目標:建成一支業務精,能力強,作風正,品德高,結構合理,能支撐我校教育教學水平穩步提高的教師隊伍,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滿意度顯著提升。培養國家級教學名師2-3名、重慶市教學名師8-10名、校級教學名師30名。
9.專業建設計畫
以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為核心,以專業基本建設為基礎,以課程體系最佳化與教學內容改革為重點,分層次、分類別、有計畫地開展專業建設。重點實施專業結構調整和新專業建設,依託優勢學科、重點學科,帶動品牌專業、特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採取多種措施加大新辦專業的建設力度,提升學校新專業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計畫的實施:積極穩妥地調整專業設定,最佳化專業結構,加強專業改造,豐富專業內涵,凸現專業特色;建立專業建設負責人制度,負責對該專業的規劃、建設與管理;設立專業建設專項基金,加大對品牌、特色專業和新專業建設的投入;建立專業評估制度和專業準入與退出機制,對學科水平低、辦學條件差、教學管理不善及招生就業困難的專業,實行減少招生或停止招生;按照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新興交叉、社會急需的原則,全面啟動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建設,通過重點投入、重點建設、精心打造,建設一批具有示範和輻射作用的品牌、特色專業,帶動學校專業水平的全面提升。
基本建設目標:形成專業結構基本合理,基礎性學科專業發展穩定,品牌特色專業優勢明顯,專業內涵建設逐步深化的專業建設與發展新格局。使學校本科專業總數控制在90個左右,建設校級品牌、特色專業30個,市級品牌、特色專業20個,全國重點建設特色專業8-10個。
10.課程建設計畫
按照“全面建設、突出重點、注重實效、保證質量”的建設原則,在保證全部開設課程達標的前提下,有計畫、有步驟地選擇基礎條件好、學生受益面廣的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發展必修課程進行重點建設,力爭建成一批示範性強,輻射面廣、影響力大的精品課程,帶動全校課程建設水平的整體提高。
計畫的實施:設立課程建設專項基金,加大對課程建設的投入;以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為示範和導向,實施校級精品課程、重點課程建設,強化優勢,凝鍊特色,努力打造一批精品課程和重點課程,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帶動課程建設整體水平提升;加強課程的常規性建設和規範化管理,設立課程建設負責人制度,負責對該門課程的規劃、管理與建設;健全和完善課程檢查與評估制度,加強對課程建設的過程性管理;加強研究型、課題型、探討型、實踐型、自主學習型等課程的建設,著力豐富選修課程資源。界定公共課程範疇,改革公共課程管理模式,建立思想政治理論、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大學體育、文獻檢索、大學語文、高等數學、大學化學、大學物理、大學生物和教師教育課程11個公共課程教學部,在所在學院領導下全面負責對全校公共課、基礎課程的建設與管理。
基本建設目標:課程總量顯著增加,基本滿足學分制實施要求,所有課程均達到達標課程標準,建成校級重點課程400門,校級精品課程150門,重慶市精品課程3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3-5門。
11.教材建設計畫
深化教材建設與管理改革,實施精品戰略,抓好重點規劃,注重專業配套,加強教材選用管理,結合學校學科優勢及精品課程建設,加大支持力度,力爭編出一批代表學校學術水平的精品特色教材,提高教材建設整體水平和教學質量。
計畫的實施:加大對教材建設的投入,設立教材建設專項基金,用於規劃教材的編寫、出版及評獎;按照學校教材建設規劃,組織落實校級、部省級和國家級規劃教材的建設工作,結合學校優勢學科及精品課程建設,著重搞好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發展必修課程教材建設;啟動新教材建設項目,加強新教材和立體化教材建設;完善教材評審、評價與選用機制,加強對教材的建設、選用等的過程管理;大力開展教材研究工作,積極探索教材建設與管理的改革;建立教材質量信息反饋制度。
基本建設目標:建立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符合人才培養目標,具有學校特色,以國家規劃教材為重點,門類齊全的高等教育教材體系。建成校級、省部級規劃教材150部,國家級規劃教材25部。
12.數位化教學資源建設計畫
以校園網為依託,以現有教學資源數位化改造為重點,以精品課程、品牌專業和文化素質教育數位化建設為突破口,充分發揮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教學的優勢,創建有利於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網路數位化教學資源。
計畫的實施:全面實施數位化學習平台建設,建設數位化教學資源錄編系統;啟動重點建設課程、精品建設課程、品牌建設專業必修課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資源平台和文化素質教育的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建成既能滿足學生專業知識需要又能拓展學生素質教育的數位化教學中心;建設若干既能為開展案例課程教學提供必需的教學資源,同時也為網路課程建設提供豐富的優秀教學素材的案例庫;建設一批既能夠滿足網上測試需要,又能夠用於校內教學診斷的試題庫;建成具有教學示範和推廣意義的視頻課程資源庫。
基本建設目標:建成涵蓋400門課程的網路課程資源庫,建成以大學生英語、教師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為主體涵蓋主要專業和課程的學生自主學習資源平台。
13.教學基本設施建設計畫
按照本科教學評估優秀標準要求,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大教學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效益。
計畫的實施:按照“共享、開放、高效”的原則配置教學實驗設備,滿足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驗教學要求;建設語音室、多媒體教室和微格教室,切實保證能滿足教學需要;在公共教學樓建立網路中央監控系統,實現智慧型化管理;完善教室資源管理系統,實現教室管理信息化;加大對圖書文獻資料購置經費的投入,尤其加大對新辦專業、雙語課程的圖書文獻資料的投入;加強對校園網暨數位化校園的建設,充分發揮校園網在本科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繼續加強運動場與體育設施的建設,調整各類設施布局,充分滿足體育教學和學生健身需要。
基本建設目標:生均教學儀器設備達到8000元以上;公共教室座位數達到生均1.5個,多媒體教室達到公共教室總數60%,語音教室達到公共教室總數15%,各種規格的微格教室座位總數達到500個;在公共教學樓建立學生自主學習中心,座位數達到1000個。

(四)教學質量評價完善工程

14.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完善計畫
對影響教學質量的各種因素實施最佳化組合,對教學實施目標管理,對教學過程實施科學化、規範化的有效監控,構建完善的本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維護良好的本科教學秩序,保障本科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
計畫的實施:完善包括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委員會與教學督導委員會、學院本科教學工作領導小組與督導組、教學基層組織的教學質量監控職能;健全包括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教學管理、教學條件及教學保障在內的質量目標責任制;完善對教學目標的前饋監控、對教學過程的實時監控和對教學信息的反饋監控。完善各級教學督導制度,教學事故認定與處理制度、網上教學信息收集和“教學110”信息反饋制度,教學信息員制度、教學異常情況報告制度等教學監控措施。
基本建設目標:形成包括教學目標監控體系、教學過程監控體系、教學信息監控體系三部分的一個完整閉合的本科教學質量監控系統,初步實現對教學質量的全面監控和全程監控。
15.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創新計畫
不斷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健全教學質量評價的組織機構,創新教學質量評價的政策機制,落實教學質量評價的操作措施,建立課堂教學評價、專項檢查評價和社會用人單位評價有機結合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
計畫的實施:加強教學評價制度建設,進一步創新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加強對教學質量評價的管理;建立科學、完整、操作性強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完善各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定期採集和公布本科教學基本狀態信息和數據;加大對教學評價結果的獎懲力度,引導和激勵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完善同行專家和校、院兩級領導聽課評價制度,期中教學檢查制度、教學專項評估制度、課堂教學網上評教制度,課堂教學評獎制度,畢業生追蹤調查制度等,確保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基本建設目標:形成比較完善的教學質量評價組織機制、政策機制和操作機制,建成以學生網上評價為主體的包括自我評價、專家評價、同行評價、領導評價在內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校內校外有機結合的教學評價機制。
16.優良教風學風建設計畫
優良的教風和學風不僅是校園文化環境的基本要素,而且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應堅持以正面教育為主導,以制度建設為基礎,以強化管理為手段,抓教風、促學風、塑校風。
計畫的實施: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年活動,立師德,鑄師魂,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狠抓教師教學工作規範和教學技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增強教學服務人員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業務能力,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改革課程考核方法,提倡考核形式多樣化,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考核;完善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管理辦法;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建立學生學業導師制度;完善學生專業調整辦法,適當放寬轉專業學生的比例;加強校紀校規教育,加強課堂教學紀律管理;加強誠信教育,嚴格違紀處理,狠抓考風建設;完善教學管理幹部、學生管理幹部跟班聽課制度和學生輔導員學習訪談制度;積極探索新時期學生學習管理工作新方法,實行教育、激勵、嚴格、規範相結合的綜合管理新模式。
基本建設目標:初步形成教學不發水、學術不造假、考試不作弊的校園風氣,創造教學質量有保證、學術水平有高度、學生畢業有去處的良好局面,促進我校教師重教、厚德、博學、嚴謹的良好教風和學生勵志、勤奮、進取、成才的良好學風的形成。

(五)教學管理體制創新工程

17.學分制運行體系創新計畫
在總結1994年以來試行學分制經驗的基礎上,廣泛吸納國內外學分制改革的成功經驗,積極探索適合我校實際情況的學分制運行體系和實施模式,進一步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計畫的實施:在全校師生中開展教學管理思想大討論,充分認識學校實施學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全面修訂學分制培養方案,探索綜合化與個性化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形成與學分制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完善以教學計畫管理、學籍管理、成績管理、教學資源管理、排課選課管理、信息檢索查詢等為主要內容的學分制綜合教務管理系統;建立健全彈性學制、主輔修(含雙學位)制、學分互認制、學業導師制、免修免聽制、補考重修制、2+1學期制等一系列教學管理制度;加強課程資源建設,最佳化課程結構,增加課程數量,提升課程質量;進一步加強教學基本設施建設,確保滿足學分制教學需要並正常運轉;建立教學及後勤保障服務體系,逐步實行全天(8:00--22:00)不間斷排課,實驗室全天開放,圖書館全天服務。
基本建設目標:建立以選課制為基礎,以學分計量制和學分績點制為核心,包括彈性學制、主輔修(含雙學位)制、學分互認制、學業導師制、免修免聽制、補考重修制、2+1學期制等構成的教學管理體系,構建“按學年註冊,按學分選課、按學分畢業,按績點授位”的教學管理模式。
18.分級教學管理體制創新計畫
探索分級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完善校、院兩級教學管理模式,明確學校、學院教學管理職責和目標,從嚴治教,強化管理,確保正常的教學秩序。加大學院教學管理的自主性,建立健全基層教學管理組織,加強教學管理隊伍的建設,穩步實現教學管理工作重心下移。
計畫的實施:嚴格落實本科教學質量責任人制度,學校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抓教學質量,黨委書記、校長是學校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是學校教學質量的主要責任人、教務處、學生工作部(處)主要負責人是學校本科教學質量的直接責任人;學校各部處、各學院、黨、團、工會、學生會等各級組織的工作都應服務於教學,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學校建立以校長為主任委員的教學工作委員會和以分管教學副校長為主任委員的教學督導委員會,加強對教學工作的領導和督察;教務處作為職能部門,在教學管理工作中要充分發揮引導、服務和監督三大職能,制定和完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與目標績效考核評價機制,落實教學管理工作目標責任制;遵循“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學院黨政一把手為學院教學質量第一責任人,學院是教學工作的實施單位和教學管理與教學建設的主體,要在學校巨觀規劃指導下創造性地開展本單位的教學管理、教學改革和教學建設,學院建立本科教學工作領導小組和督導組,負責學院本科教學工作的領導與督察,黨政聯席會議要經常研究教學工作,進一步加強學院教學管理隊伍建設,不斷完善教學管理人員的崗位責任制,教學指導委員會要實施對全院教學工作的指導、檢查、評估、評議與監督,建立健全基層教學組織,負責把教學環節的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基本建設目標:進一步明確校、院教學管理工作的職責和目標,明確學校教學管理的主導地位和學院教學管理工作的主體地位,改革與完善教學經費分配與目標效益掛鈎的分配體制,完善教學管理人員的崗位責任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